南國
進入20世紀,北美成為海外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重鎮(zhèn),尤其是美國,學者眾多,成就不菲。究其原因,除了少數(shù)西方本土出生的學者潛心鉆研外,還有一大批長期生活于北美地區(qū)的華裔學者,他們具有良好的漢語閱讀基礎(chǔ),又經(jīng)歷了較為嚴格的西方學術(shù)訓練,這些學者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往往頗具只眼?;仨v觀,本土學界對北美學者及其研究成果雖然推介有力,傳播有功,各種評述不乏吉光片羽,然而缺乏高屋建瓴式的梳理與總結(jié)。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徐志嘯的《北美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下稱《北美學者》),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部專論力作。
《北美學者》一書最為重要且可貴的,在于其選題立意既關(guān)于“古典”,又關(guān)于“比較”。西方的“詩學”較為寬泛,一般指由古希臘亞里斯多德首創(chuàng)并沿襲影響后世的“詩學”(Poetics)概念。而在習慣認知中,中國的詩學特指與中國古典詩歌和詩歌理論相關(guān)的學問。作者為此特別指出,該書標題所謂的“詩學”,并非西方學界一般所認為的文學理論或文藝理論,而是專指對詩歌和詩歌理論的研究。如此一來,研究的重心就集中于海外學者與中國本土學者共同關(guān)注的,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中國古代詩學之上。所以,《北美學者》一書著眼于“古典”的學問。同時,研究對象主體“北美學者”的界定,不光指明了北美之于海外其他地區(qū)是相對獨立的研究單元,還自然將北美地區(qū)的研究與中國本土的研究形成比較的兩端,“比較”的思路在全書一以貫之。作者通過考察北美學者對中國古代詩學的研究,比較中西學者研究中國古代詩學的異同,由此反觀中國古代詩學的特征,這是該書的深遠立意之所在。
《北美學者》重點闡述和評析了北美代表學者在中國古代詩學方面的學術(shù)研究內(nèi)涵、特點、風格及其專長。該書先總體概括北美學者的中國古代詩學研究特點,大致包括由漢字結(jié)構(gòu)建立詩學、視角獨特、比較中西詩學等方面;然后分述陳世驤、周策縱、葉嘉瑩、劉若愚、高友工、葉維廉、孫康宜、宇文所安、余寶琳、蔡宗齊(以出生年為序,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等10位代表學者的主要成就及觀點;而后從紛繁的學說中提煉出北美學者進行中國古代詩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即北美學者習慣運用詩歌意象進行賞析,利用新批評方法解析作品,借鑒巴洛克風格理論,以及進行包括融合、抽繹、移植、類比等多種類型的跨中西的比較。作者希望由此從宏觀到微觀,宏微觀結(jié)合,作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闡釋,從而為中國讀者,特別是從事古代詩學研究的學者提供可資借鑒的參考。
《北美學者》凝聚了徐志嘯多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比較文學兩個學科領(lǐng)域研究成果的結(jié)晶。作者在其《日本楚辭研究論綱》和《葉嘉瑩與中西詩學》兩部學術(shù)專著中的一貫思路在該書得以延續(xù),正如作者在該書《后記》中的自述:這三部海外漢學研究領(lǐng)域的專著,“既屬于古代文學的,也屬于比較文學的”,都從屬于“古典與比較的研究范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面對開放的世界,需要有宏觀的眼光、比較的視野,必須打破“西方中心論”,但也不能因此有意標榜或抬高東方文化或中國文化,變相地搞東方中心主義或中國中心主義。就比較文學而言,比較不是單純的方法論,它是提供一種視域,一種宏闊背景下審視文學的眼界(參見附錄一“學術(shù)訪談”)。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比較文學視域中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有著清醒的自我意識。作者認為,北美學者試圖將中國古代詩學與西方詩學作對照,以此認識文學在宏闊背景條件下的規(guī)律和特點。這既是對北美學者相關(guān)研究的極大肯定,也是該書作者對中國本土學者(包括作者本人)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