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紅
摘要: 作為小學英語課程實施者,作者始終以這樣的新理念指引著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材資源,創(chuàng)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任務課堂,靈活運用語言;滲透文化意識,恰當表達語言。在實踐中,作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生成了這樣的新課堂:學生敢于運用語言,善于運用語言,樂于運用語言,課堂煥發(fā)著生命的張力。
關鍵詞: 小學英語教學教材資源任務課堂文化滲透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春風帶給了小學英語教學又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新課程理念隨著這股春風潛入了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浸潤著我們的思想,改變著我們的課堂。
一、優(yōu)化教材資源,創(chuàng)新使用教材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應該首先得到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fā)。
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內容淺顯易懂、重點突出,題材結合實際、貼近生活,語言正確規(guī)范、真實地道,插圖生動活潑、富有情趣;教材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體系編寫,四個方面緊密聯(lián)系、融為一體,注重交際、情境真實,結構清晰、系統(tǒng)性強;教材循環(huán)編排、循序漸進。
教學時,在正確把握教材所提供的內容之余,還應積極開發(fā)教材的巧妙內涵,然后加以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教材的價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和積極興趣,更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生成教學氣氛和諧、融洽,學生敢于并樂于運用語言的新課堂。
具體地講,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實踐。
1.抓住線索,巧妙設計。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每個單元是分成幾個版塊來教學的。每一單元都有鮮明的主題,各版塊之間不是孤立的,都是圍繞主題展開的,它們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職責,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束縛。如果我們仔細研讀教材,挖掘出各版塊之間的隱蔽聯(lián)系,確立一條主線進行巧妙設計,就定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
6A Unit 3“Bens Birthday”這個單元給我感觸最深。教材編排者在編排各個版塊時,讓A部分的內容圍繞B、C部分生日和禮物內容為核心,又延續(xù)到D部分談論過生日,E部分開生日舞會,F(xiàn)部分做生日賀卡和H部分生日娛樂,每一個都與生日有關。我在開始設計本單元教學時,就設計圍繞“某人的生日”展開教學。在A部分圍繞“本和吉姆的生日”展開話題教學,在B、C部分圍繞“我們的生日”重點學習和運用日期和詢問生日和禮物的句型。在D、E部分圍繞“本的生日聚會”討論如何開展生日聚會,讓學生在實際的環(huán)境中感受如何運用??紤]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F部分插入制作卡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既拓展了知識又讓學生切實與生活相聯(lián)系。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自然而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和運用了語言,是成功的教學設計。
2.巧用插圖,操練語言。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給我們提供了大量富有生活情趣的插圖,這些插圖有的直觀體現(xiàn)對話、語篇的場景和內容;有的形象描繪單詞、句子的事物和人物;有的生動創(chuàng)設游戲、歌謠的畫面和情景。教師應合理、巧妙利用教材插圖,架設語言交流的橋梁,引導學生拓展語言的運用。
5B Unit 4“An English Friend”A部分語篇教學時,我是這樣利用插圖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首先,巧用插圖,導入語篇。觀察插圖,思考回答:Where are Wang Bing and Gao Shan?What are they doing there?Who is the boy with brown hair?接著,利用插圖,教學語篇。然后,通過觀察討論插圖,教學語篇內容,了解掌握Tom的有關情況,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主語是第三人稱時的表達。最后,運用插圖,復述語篇。要求學生對照插圖運用第一人稱I和第三人稱He進行復述語篇,因為有圖可依,有圖可照,學生最后都能看著插圖用自己的話復述對話內容。這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3.提早滲透,注重積累。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在安排詞語和語法項目時采用了“早滲透”和“重積累”的方法。所謂“早滲透”,是指某些詞語和某個語法項目在進行正式教學之前,先在前面課文中少量出現(xiàn),使學生對之有所接觸和了解,以便正式學習時比較容易領會和掌握。所謂“重積累”,是指把已學過的詞語或語法與新授內容結合起來,以舊帶新,溫故知新,逐步擴展,不斷積累。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的語音教學,我就較好地利用“早滲透,重積累”的原則,所帶學生語音知識過硬,單詞拼讀能力強。我從3A字母教學開始就滲透語音,每一個字母的正確發(fā)音,每一個單詞中字母的發(fā)音,都要求學生讀讀想想體會發(fā)音規(guī)律;從4A開始系統(tǒng)學習輔音字母或輔音字母組合的發(fā)音規(guī)律,并要求學生在拼讀單詞,背誦單詞時運用其規(guī)律;從5A開始系統(tǒng)學習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組合的發(fā)音規(guī)律,在這樣長期的滲透、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一些語音知識,比如字母組合ck讀/k/,igh讀/ai/等,還都理解掌握了元音字母在開音節(jié)單詞和閉音節(jié)單詞中發(fā)音的語音常識。相信他們積累的這些語音知識在將來的英語學習中將產(chǎn)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創(chuàng)設任務課堂,靈活運用語言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小學生在任務活動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提高語言技能,從而達到使課堂教學有效、高效的目的。
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的組織形式?,F(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應處于雙主體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班級容量大、教師工作超負荷,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填鴨式教學仍是課堂教學的主流,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記、抄、背,缺少積極思考、發(fā)問、質疑的機會。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英語兩極分化過早地在小學中出現(xiàn)。作為基礎教育,小學英語教育必須努力改變這種現(xiàn)狀,運用先進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途徑,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真正有效、高效,為學生的終身英語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教學時我們要依據(jù)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傾力創(chuàng)設出一個貼近學生實際的“任務”的課堂,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通過這樣的任務課堂,引導學生靈活有效地運用語言,從而生成學生善于運用語言、樂于運用語言的新課堂。在創(chuàng)設任務型課堂,設計任務時我們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設計任務的目標。
在任務型教學中,活動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種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采用各種各樣完成任務的方式和手段,但所有活動和任務的設計都應該緊緊圍繞著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進行,把明確的語言教學目標(需掌握的詞匯、句型、交際用語等)放在任務設計的首位。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第四單元Halloween一課,在訓練學生說“I like...”的技能時,我設計的任務活動“猜猜我之最愛”、“我喜歡我來說”、“Do a survey”都是緊緊圍繞“I like...”,“Do you like...?Yes,I do. /No,I dont.”這幾個重點句型展開的,活動的語言教學目標十分明確。
2.任務要貼近學生生活,抓住學生的興趣。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關鍵時期。創(chuàng)設學生熟知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應該是任務設計的第一著力點。那么興趣從哪兒來呢?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教師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如設計一些猜謎游戲、模擬購物、創(chuàng)辦參加俱樂部(Computer Club,English Club,Reading Club,Drawing Club)等,讓學生平時的生活融入學習活動中,讓他們享受“在用中學英語”和“在學中用英語”的愉悅。
3.任務應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具有可操作性。
設計任務活動時應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小學生無論認知水平還是語言水平都還處于相對低級階段,設計的語言活動的難度既不能超越其發(fā)展階段,又不能太幼稚,太容易,要把握不同年級段學生的特點和學習任務,使任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這是任務設計時不可忽略的一環(huán),需要分析和思考完成任務所需的其他前提知識、時間、空間,以及相應要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等。
4.任務形式多樣化。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形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造多種完成任務的形式,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合作、角色扮演、謎語游戲、采訪調查、畫畫說說、唱唱跳跳、講講故事、動畫復述等。
5.把握任務的漸進性。
設計的任務在語言知識的難度上、內容的拓展上、能力的訓練上、意義的啟發(fā)上都應體現(xiàn)漸進性、發(fā)展性。也就是說,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做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步把以課本為中心的練習活動向以生活為中心的活動轉化;教師必須處理好語言形式、語言意義和語言運用之間的關系;既要設計旨在熟悉語言形式的機械性操練活動,又要設計旨在語言形式與意義相結合的意義性練習活動,還要設計旨在語言形式、意義功能相結合的交際活動。
三、滲透文化意識,恰當表達語言
新課程標準把“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也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新課程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這一教學理念提醒我,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教師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教學中要努力滲透一種跨文化意識,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更恰當?shù)皿w地運用語言,讓他們展現(xiàn)語言的原汁原味,從而生成學生能善于運用語言的新課堂。具體地講,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滲透。
1.充分利用好現(xiàn)行教材。
現(xiàn)行的《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豐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為我們進行跨文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見面打招呼、中西方節(jié)日介紹,各類詞匯教學、話題教學無不滲透著這些文化的教育,我們應充分把握好、利用好這些教材上的內容,并適當拓寬教材上的內容。
2.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滲透。
課堂教學是小學階段傳授文化知識和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匯教學、對話操練、講故事、唱兒歌等活動都是滲透文化教育的切入點,都有助于小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
6A Unit 2“Bens Birthday”教學中,當學生用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句型操練時,一臉疑惑。很多學生問我:“Miss Chen,送禮物還好意思問別人想要什么的。我們送禮還搞些神秘,意外驚喜之類的,哪有這么大大咧咧去問的?這叫被問者多不好意思,多難回答呀!”我笑著跟他們解釋其中蘊涵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國人含蓄、謙遜,說話做事委婉、客套;西方人直白、大方,說話做事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比如生日送禮,中國人很難把握分寸,禮輕了,自己沒面子;禮重了,對方不好意思,很多時候還會造成浪費。西方人講究實惠,禮到心到就行,送禮前問好了再送,既實惠又不浪費。
3.利用重要節(jié)假日及特殊的情景。
世界開放,國門大開。中國人在歡度本民族節(jié)日的同時,對外國的節(jié)日,如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也熱情歡迎。尤其是圣誕節(jié),大大小小商店擺放的商品琳瑯滿目。小學生身受感染,互祝圣誕快樂,互送卡片。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些重要節(jié)假日,創(chuàng)設特殊的情境介紹外國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愚人節(jié)和學生開一些玩笑,萬圣節(jié)制作一些面具和南瓜燈,感恩節(jié)對父母說一些感謝話,圣誕節(jié)唱一些平安歌,等等,讓學生在玩一玩、做一做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西方文化。
4.結合課外活動和網(wǎng)絡資源。
組織一些文化色彩濃厚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使他們產(chǎn)生了解外國文化的愿望,如舉辦班級化裝舞會、圣誕聯(lián)歡會、英語歌詠比賽、英語故事演講比賽、校園英語節(jié),編制英語手抄報等活動。老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介紹一些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拓寬學生文化知識面。我就經(jīng)常利用《英語周報(小學教師版)》上的“我和英語有個誤會系列”欄目向學生介紹有關文化知識,效果非常好。
在信息開放的今天,通過電視、網(wǎng)絡,我們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外國文化氛圍,可以不定期地給學生介紹一些專題片、影像資料,介紹一些網(wǎng)頁,提供一些網(wǎng)址,讓學生通過媒體、網(wǎng)絡查閱和了解外國文化。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
[2]牛津小學英語(3A—6B).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譯林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