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遙
摘要長期以來,小學數(shù)學課的教師基本上采取“滿堂灌”的方式。面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必須大力加強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的開展。本文在分析體驗式教學的定義、理論依據、模式建構的基礎上,并結合筆者一線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課程的實踐方法,例如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創(chuàng)立情景、激發(fā)想象。
關鍵詞體驗教學小學數(shù)學實施
1體驗式教學的現(xiàn)實需要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學、升學壓力的影響,不少小學數(shù)學老師基本上都是采取“滿堂灌”的方法,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導致學生不愿意上數(shù)學課,老師也覺得越教越沒意思。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唯一目的,采取外在的強行輸入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強調的只是零零碎碎的課本知識。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戈曾說過,“人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苯虒W過程,不僅是學生簡單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且是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互相促進的生命活動。體驗式教學樹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在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體驗式教學的定義和理論依據
2.1體驗式教學的定義
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來設計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通過自身的五官感受和身體力行直接獲知客觀事物,啟動腦袋進行辯證思維來認識事物的內在本質的一種新型教學過程。體驗式教學的核心,不在于教師教給學生多少知識,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多少分數(shù),而是在于學生全情投入到教師的引導活動之中,調動起各自不同知識基礎和生活體驗,激發(fā)起不同角度的思考和領悟。
2.2體驗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我國偉大的教學家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強調學生的思考、反思對知識學習具有重要性,強調學習需要靠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學習主動性,主張采用啟發(fā)誘導、對話與內省的教學方法。
至于西方的體驗式教學思想,可以追溯到以盧梭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義,強調知識的學習需要親身經歷。至于體驗式教學思想直接來自于建構主義,則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過程”。
3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數(shù)序課程的實踐方法
3.1親手操作,親身體驗
瑞士教育家皮亞杰指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蔽覈逃姨招兄蔡岢觥敖虒W做合一”的觀點,“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知識,使學生懂得觀察、比較、分析,學會進行抽象概括,發(fā)展思維。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數(shù)學活動和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痹谡n堂教學上,特別是面對小學生,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動手操作時間和思維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實踐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取數(shù)學知識。
例如,西南師大版的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克、千克、噸的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等的概念,難以在課堂用語言來形容,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動手摸一摸,碰一碰,通過親手操作來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之重量”。
具體操作如下:教師拿出一小勺鹽,約重1克,讓學生估算一下鹽的質量。接著,教師需要簡要地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向學生示范如何用天平稱這一小勺鹽的質量,約為1克,然后,由學生用手掂一掂1克的鹽,說一說感受,并且?guī)ьI學生親手體驗一下,稱一稱2分硬幣的質量。
使用類似的動手方法,教師帶領學生使用臺秤稱一袋1千克的碘鹽,并讓學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幣,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說出自己的感受。小學生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自然加深了對“克、千克”的認識,學習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3.2創(chuàng)立情景,激發(fā)想象
體驗式學習除了動手操作和生活實踐外,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由于學習資源和學習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都在課堂上讓學生真切地摸一摸,進行實物操作的,為了彌補這一點的不足,創(chuàng)立情景,在情境中實現(xiàn)學習內容與情境相統(tǒng)一,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體驗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可以使教學生動活潑、感染力強,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例如,西南師大版的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估算(一)”,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小明家的梨園豐收了,你們想去看一看嗎?爸爸正在摘梨呢,他們家的這8棵梨樹能摘多少千克梨呢?小明提出建議把梨全部摘下來稱一稱。你們同意小明的做法嗎?為什么?還有其他辦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fā)表意見,嚴重不同意小明的做法,應該學習爺爺?shù)姆椒?,先摘下一棵梨樹的梨子,稱一下重量,再用乘以8,估算一下8棵梨樹的重量。
接著,問題又來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一棵梨樹能摘梨91千克,如果我們只需要知道大概的產量,我們可以對91?進行估算。為什么要把91千克看作90千克而不看作100千克呢?”通過這樣的啟發(fā)式引導,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又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容易掌握。
我們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把無聲的教材變得有聲有色,創(chuàng)設學生讓學生眼、耳、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的情境,激活他們的活躍思維。
3.3分組討論,群策群力
體驗式學習還提倡分組討論的學習方法,在分工合作的溝通和交流中,互補有無,群策群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動手能力。
例如,西南師大版的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在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可以拿出兩個長、寬不同,但大小差不多的兩個長方形,讓學生猜一猜哪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3個長方形、尺子等工具,讓他們每三人一小組,輪換承擔三個角色:測量者、計算者和協(xié)助者,一起完成測量和計算,并完成包含長、寬和面積的表格填寫。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感知面積的含義,并推導出計算長方形面積公式。
通過操作、討論、比較,學生自然地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長與寬的乘積,不僅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曾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體驗式教學就是帶領著學生進入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獲取真實的感受和體驗,調動起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加以反思和內省,從而達到獲取屬于自己的最新知識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