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良
朗讀是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閱讀形式,即把書面語言轉變?yōu)槌雎暤目陬^語言,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會內容、體驗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特殊功效;還能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訓練語感、規(guī)范語言。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較為有效地提高小學生朗讀水平的具體做法。
一、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為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3)采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悅。因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4)經常進行朗讀比賽。
二、夯實朗讀基本功
首先,要突出一個“準”字,扎扎實實地打好朗讀基礎。培養(yǎng)認真讀書的習慣,首先要從“讀準”抓起。所謂“準”,就是要求學生音準,不任意添字掉字,特別注意不可拖長尾韻。為了真正做到讀準,一定的齊讀是必要的,但更應注意學生的獨立朗讀培養(yǎng),反復訓練,力爭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準”。從嚴要求,持之以恒,為今后提高朗讀能力打好基礎。
其次,要抓好“標點、句子結構、關鍵詞語”三個環(huán)節(jié),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與重音。在讀準的同時,要求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看標點的習慣。根據標點的不同作用,讀出合理的停頓。各種標點都有它們停頓的時間和語調的差異變化。不同的標點的讀法在情感的表達中截然不同。掌握標點符號的朗讀技巧,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聽者會受到美的熏陶。教師要向學生講明常用的標點符號的作用、停頓時間和可語感關系,組織學生學習標點詩歌:“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鬧鬧,吵個不停的原來是標點符號。首先發(fā)言的是感嘆號,它的嗓門就像銅鼓敲:伙伴們,我的感情最強烈,文章里誰也沒有我重要!感嘆號的話招來一陣嘲笑,頂不服氣的是小問號:哼,要是沒有我來發(fā)問,怎么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小逗號說話頭頭是道,它和頓號一起反駁小句號:要是我們不把句子點開,人們一口氣讀下來,怎么學得了!學問深的要算省略號,它的話總是那么深奧,要講我的作用……哼,不說大家也知道。句號覺得自己水平高,它總要留在后面作總結報告: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沒有我,話就說得沒完沒了?!苯又?,逐步讓學生建立起初步句子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句子的結構,每句話總可以分為若干短語,它們之間又可讀出短暫的停頓,這就是所謂讀的節(jié)奏,如“小白兔彎著腰在山坡上割草”一句,教師可以設問:(1)小白兔干什么?(2)在什么地方?(3)怎樣割草?就可以引出幾個部分,讀出節(jié)奏。教師可以通過找關鍵詞語,指導學生讀出邏輯重音,如“夜很深了,周總理還在燈下緊張地工作”,在這句話里,“很深”、“還”、“緊張”是關鍵詞語,表達句子的內容重點,突出了周總理忘我工作精神,因此,要用重音讀出來。
三、保證讀書時間
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不可以沒有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
四、擴大朗讀訓練面
朗續(xù)訓練,必須想方設法使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每個學生的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應量“材”錄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同時,多為“丑小鴨”創(chuàng)造“登臺亮相”的機會,要知道美麗的白天鵝也有“丑小鴨”的經歷。
五、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并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一次,聽一位教師上《春》一課,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春天的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睘楹巍懊烂馈保吧烙衷诤畏??課后,我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一次我上《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蔽艺垖W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于是,我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兩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的體會也更深了。
六、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都有一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
七、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范讀領路,模仿入境。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因為范讀能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給學生以示范。因此,減少了朗讀訓練的盲目性,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再加上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模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不亞于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么讀書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當然,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備受感染。
范讀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講前范讀,一般適合于情境教學的文章。像《十里長街送總理》,課前可做適當布置,營造文中的氣氛,這時教師進行精彩的范讀,能一下子拉近學生與總理的距離,使學生仿佛進入了當時的情景,這時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比較得心應手了。二是講中范讀,適合范讀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如《詠華山》中老頭的話:“好詩!好詩!”這句話是老人聽了寇準詠華山的詩后發(fā)自肺腑的贊嘆,一開始學生把握不準,我的范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三是講后范讀。講后范讀具有一定的欣賞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要選擇那些寫景狀物的優(yōu)美文章,如《夕陽真美》,范讀時可讓學生把眼睛閉起來,靜靜地感受,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畫面,達到一種境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
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fā)”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朗讀。一節(jié)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
2.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竽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
3.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有區(qū)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zhí)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huán)節(jié)讀的形式,做到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