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永梅
摘要: 英語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十分重要,保持情緒高漲的學習狀態(tài)是好事,但片面追求“熱鬧”,會減少學生思考的時間,知識掌握就會大打折扣,還會增強學生的玩性,使學生變得不踏實。
關鍵詞: 英語課堂閱讀教學靜
英語閱讀課堂需要“靜界”?!办o”是思考,是聆聽,是閱讀,是品味,是醞釀,是記憶,是想象,是鞏固。沒有“靜”的醞釀,就沒有“動”的熱烈。一堂課中,“靜”其實比“動”更重要。只要這種“靜”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分調動思維的“靜”,蘊涵了“動”的“靜”,就有價值。所以,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動靜關系,對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精心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靜”中激發(fā)興趣
“靜”下來了,學生的心就定下來了。用什么激活學生學英語的注意力呢?首先激趣,是吸引學生沉浸到英語課堂之中的重要元素。它有形式之趣和內容之趣,尤以內容之趣為主,沒有表面的喧嘩,從內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比如本課要教學的句子是:“A.../An.../Some...”及兩種回答:“Yes,please./No,thanks.”在引入課文后,我頭戴兔子頭飾,說兔媽媽也來購物了,你們不是有很多好東西嗎?問問兔媽媽她想不想要。學生拿出自己畫的圖片,主動問:“A.../An.../Some...”兔媽媽高興地購買了好多東西,后來表示不要購買了,自然引出:“No,thanks.”緊接著,老師出示一些實物,問學生要不要。這些食物也是精心預設的,它們分為好的和壞的,壞的明顯不能吃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學生在開心,甚至輕松一笑間說出了得體的語言,樂不可支。
二、抓住細節(jié),在“靜”中挑戰(zhàn)思維
如果僅僅停留在趣學上,那么是遠遠不夠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來到學校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闭Z言既是交際的工具,又是思維的工具。中學英語既要重視學生外部的交際性語言活動,又要重視內部的思維性言語活動。兩者融合統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如教學“Whats missing?”時,用多媒體呈現四個實物,在一秒內迅速去掉一個,問學生:“Whats missing?”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及即刻反應的能力。第一次時,孩子們還有些反應不過來,第二次時,人人都全神貫注,捕捉一瞬間的信息,然后刷刷地小手舉起來了,這個教學的設計實施的過程雖然靜,但靜得不悶,靜得精彩緊張,要求學生敏銳地截獲信息。這是一件多么刺激而有意義的事情。
三、動靜結合,在“靜”中豐富英語學習體驗
學習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過程,不可能永遠處于緊張狀態(tài)。過于活躍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過多地關注其表面形式。他們確實得到個性的張揚,可也會失去很多,比如產生浮躁自負、注重外表的心理,不能從內心深處體驗英語,更不可能對英語產生真正的興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就特別注意動靜結合、張弛有度,既要營造活躍的氣氛、張揚學生的個性,又要給學生靜靜學習、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思考中體驗英語、感受英語。
四、思考問題,在“靜”中實現頓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學生尚未達到“憤”“悱”時,教師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因為這時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原有的知識、新的問題、新問題的解決等正處于雜亂無序中,唯有經過靜靜的思考才能將其融為一體;經歷頓悟,學生才會有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覺,心智隨之得到提升。例如,在教授“Are there any...”這一句型時,在出示新知后,我先讓學生思考是什么意思,然后開始朗讀和表演。學生思考后,知識經過內化,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英語學習,尤其是語法知識的學習,特別需要留給學生“憤”“悱”的時間。出示一個新的語言知識點后,學生心有困惑和疑問,教師要讓學生先深入思考,即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時課堂的沉默,就猶如一帖思維的清醒劑,讓學生在靜靜的思考中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
五、倡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方式,在“靜”中探索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我們在強調個人與團體的合作,恰當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時,也不能忽略對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特別要先讓學生獨立觀察,深入思考,這樣合作交流起來才有實質性內容,否則教學就落不到實處,課堂只會淪為“少數學生的表演場,多數學生的休閑場”。我在教授“Are there any...”這一單元C板塊“Look and say”時,先讓學生看圖思考:如何運用句型描述一幅圖,然后進行小組合作,互相補充;在課末的“Draw and say”環(huán)節(jié),也先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否則學生腦子里沒有經過任何思考,沒形成任何結論,也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交流。
六、利用文本,在“靜”中激發(fā)思維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chuàng)造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發(fā)現?!眹L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能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還能使學生的語言更加生動,學習興趣愈加濃厚,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現有教材的課文都是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我常常根據大部分課文語言材料言盡而意未盡的特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起學生共鳴,主動熱烈地探討。例如在教學“Where”這篇課文中,女兒問爸爸照相機在哪里,爸爸以回答不知道而告終。我設文問:“What does SuYang need?”中,一言激起千層浪,思維的火花點燃了。在觀察中,在交流中,孩子終于敏銳地發(fā)現了放在冰箱上的照相機,激動地舉起手。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不同的有關照相機在哪兒的回答:第一,Sorry,I dont know.又恍然大悟:I see,Its on the fridge.第二,爸爸不知道后,又轉而問其他家人,最后得到正確的答案。第三,全家人吃飯時,一抬頭發(fā)現了照相機……真是精彩紛呈。孩子們躍躍欲試,精神飽滿。這種發(fā)自內心、自內向外、主動積極的主體活動,是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動。
總之,課堂表面的“動”有時并不代表思維的靈動和活躍,相反地,課堂氣氛的“靜”并不等于思維的靜止,而是凝神靜氣下思想的河流在流淌、涌動。只要合理地設計課堂教學中的“靜界”,就一定會給英語閱讀教學帶來別樣的精彩。
參考文獻:
[1]周遠喜.課堂需要寧靜美.湖南教育:綜合版,2006.
[2]李瑞.談英語課堂節(jié)奏與教學效果.甘肅科技,2005,(4).
[3]張志遠.兒童教學法[Z].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