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強
最近,談到教育,有兩個人物是不能不放到一起來談談的:一個是蕭百佑,一個是蔡美兒。前者當年在高考時曾以廣東前十名的成績考入了暨南大學,畢業(yè)于該校國際金融專業(yè);后者作為二代移民,畢業(yè)于哈佛、任教于耶魯。他們都接受過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他們都出版過一本書:前者所出書籍的書名是《所以,北大兄妹》,后者所出書籍的書名是《虎媽戰(zhàn)歌》,據稱這兩本書也都賣得很火。他們都借媒體頻頻亮相,高調宣揚他們的教育理念。他們都有一個“理直氣壯”的理由和一個賺足眼球的賣點:前者三個孩子都進了北大,后者的兩個女兒一個學習鋼琴,一個學習小提琴,參加多項音樂比賽并獲得獎項,被傳為“音樂神童”。他們都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和相似的教育方式,他們“異曲同工”的教育理念可濃縮為一句話——“體罰出成功”,而具體的教育方式可各用一個字來概括:前者是 “打”,后者是“逼”。他們兩人本身也都是懲罰教育的直接感受者,是典型的“罰二代”。他們當然也都自然有一個相似的別名:前者謂之“狼爸”,后者謂之“虎媽”。
按理說,一個人只要是在法律的底線內行事,別人無需多加評點。至于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和幫助孩子成人和成才,這純屬個人家庭內的事,別人無權置喙。何況每一個孩子的先天稟賦、個人經歷、脾氣性格、興趣愛好、家庭環(huán)境不一樣,任何家長都可以自由選擇最佳的方式。但是,如果當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借助媒體平臺推銷一套既背離教育原則又陳腐落后的教育理念時,這就不能不引起社會的注意了,更別說他們的某些做法已經觸碰了法律的底線。這就像一個人在自家莊園的路上飚車160碼也不大要緊,要是到高速公路如此飆法就嚴重危害了公共安全,這是一個道理。當這套不合時宜也早該擯棄的言說居然壓過了專家學者理性的聲音,受到一些家長追逐熱捧、模仿效法的時候,則更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我們的媒體和職能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制止這種悖逆教育本質的行為,不應讓他們以愛的名義在反教育的道兒上一路狂奔。
我沒有全面了解“狼爸”“虎媽”在懲罰子女的做法上到底還有怎樣一些“新鮮獨特”的“創(chuàng)意”,僅以狼爸的一段似乎不無得意的自陳來看,其懲罰的力度已經讓人瞠目了:“我還用過一周時間的捆綁式方法教育一名孩子,同時逼著背誦古代的禮法書籍。最嚴厲的一次是捆在我家陽臺8小時,我給他松綁時,一褲子尿屎?!边@番未作加工的原話讀來不能不讓人背心發(fā)涼。這些審訊犯人的時候也不許使用的方法竟然給用上了,而且居然成了經驗來推銷,著實讓人不可思議!孩子有人格尊嚴嗎?孩子有人身自由嗎?父母可以無視孩子的人格心理嗎?用這種暴戾的手段讓孩子背出的古代禮法真能得到踐行嗎?一褲子尿屎換一張北大的文憑值嗎?值得炫耀嗎?為了出成績,考北大可以不擇手段嗎?
教育是讓人擺脫奴役,獲得自由的事業(yè)。智力上的巨人,人格心靈上的侏儒,這是畸形兒和怪胎,是沒有招搖的資本的,更不應成為崇拜的偶像。撇開了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的鑄煉,個人潛能的發(fā)現和挖掘,學習習慣和個性興趣的養(yǎng)成,健康心理和健強體魄的培育,逼打出來的文化成績都是浮云,北大的文憑就是廢紙,就算奪得狀元那又怎樣!就算這文憑是金子做的那又怎樣!因為你培養(yǎng)的不是“人”,你訓出的是“獸”。你原本就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來培養(yǎng),你無非是把孩子當作“獸”來馴服,進而讓他為你搏名搏利。從“狼爸”與“虎媽”過往的經歷來推測,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在被訓被罰中長大的人,完全可能代代相承,煙火不絕,在他們的手上如法炮制甚至花樣翻新地罰出一個第三代來。生在這樣的家庭,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以這種方式拿到北大的入場券,不知是榮還是恥?
我不能理解,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的人居然會信奉這套罰的哲學,居然還自以為是地四處兜售;我不能理解,這種原始、封閉、苛酷甚至有些殘忍的教育方式居然被不少家長認同甚至追捧,兩書的熱銷足以表明為數不少的家長業(yè)已成為懲罰教育的支持者、擁護者、效仿者,否則有毒的書籍何以有龐大的兜售市場?我不能理解,我們的媒體不知出于何種目的,居然樂意為他們搭臺唱戲,將他們炒得熱火朝天?我更不能理解,一些孩子居然為了這張文憑,竟心甘情愿地接受這種方式!我們的家長病了,媒體病了,孩子也病了,而且都病得不輕。當功利主義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當狹隘浮躁成為一種普遍被接受的流俗,當奴化的手段和奴化了的人成為社會共同追逐的價值主流,一切清醒的質疑與批判反倒被懷疑、被否定,那么,教育就真的讓人看不到希望了。
須知,“狼爸”與“虎媽”家的這種“成功”是不可以被千萬家庭復制的。懲罰教育獲得的這種“成功”個案不過是一種偶然,不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當北大清華的招生人數是個定數的情況下,全國的家長齊“打”共“逼”,甚至使出更毒的手段,也不會“逼打”出更多的清華北大的學子來,無論家長的心何等迫切,名校畢竟永遠只會占其極少數。再說,如果這種罰的哲學在家庭教育中是合理的,那么在學校教育中也該是合理的,千萬教師仿而效之,從幼兒園一路罰到大學,那中國的教育將是一幕什么可怖的圖景?何況,考取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也不意味著真正的成功,否則,中國99%都將歸于失敗者的行列。更何況,他們的孩子走到今天,離真正的成功還遠著呢,等他們的孩子成了愛因斯坦、愛迪生,或者成了比爾·蓋茨、喬布斯,抑或捧回諾貝爾獎,再來張揚他們家庭教育的成功也為時不晚。人的一生像馬拉松比賽,起步后的一公里就算是領先一點也算不了什么,大擺慶功宴毫無必要。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參賽者有無足夠的體能走完全程,別一不小心栽倒在路邊。這樣的教訓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遺憾的是我們的社會坐視了多少帶血的悲劇淹沒在狂熱的喧囂里,多少潛藏的性格隱患存留在孩子的性格中,這豈是名校的光環(huán)所能遮掩得住,所能抵償得了的?
建議兩位家長別再四處吆喝他們的“創(chuàng)舉”,高調炫耀這種“成功”,若不是關乎銀子的考慮,還是呆在家里歇歇,靜下心來想想;建議更多的家長別趕集似的湊熱鬧,要知道,懲罰不能保證你的孩子進北大,進北大也不意味著就是成功,何況這一種“成功”原本就不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