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翁者,品美食、喜書畫。有筆記《爨廬珠林》,以高深哲思而入飲食,言簡意賅,包羅萬象。今本刊摘登之,以饗讀者。
【俏冤家】
余在南方聞有食品名“俏冤家”者,不知何物。后有人指點,此為豬耳朵也。細想起來,覺得大大地有理。您想,世上這“妻管嚴”爺們,哪位沒有享受過當年高老莊的家法呢。
古時,宋人以羊肉為貴。東坡食不到羊肉,便買便宜的豬肉烹出美食,因有“東坡肉”問世。蜀人時有俗,養(yǎng)豬于歲暮供祭,謂之歲豬。東坡有家書曰:“此書到日,想次歲豬嗚矣。老兄嫂圍坐火爐頭,便是第一等好事”舊書,誠不為其情所感矣。余年輕時,寒天凍地踏車回家,從懷中掏出溫熱的“俏冤家”,看著兩個小兒虎食,亦為一樂也。
【吃 糕】
津門的糕點店俗稱點心鋪,舊時有“一品香”、“稻香村”等老字號。點心鋪的生意主要為送禮而設,有小八件、槽子糕、薩其瑪?shù)龋虬蟾采霞t箋,十分喜慶。講究點便用花花綠綠的點心盒包裝,那是送人必須的。此外,還有一些糕類小吃,如用雞蛋面粉制作的喇嘛糕;在手推車上邊蒸邊賣,鳴笛引人的熟梨糕等。民間老百姓也自制糕類,如春節(jié)的年糕;高達數(shù)尺,上插仙人的花糕等。余謂此類為祭祖之儺食也。古時的九月九日必須要吃糕的?!段咫s俎》云:“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女兒頭額,更視曰:‘愿兒百事俱高!”這便是老祖宗留下的規(guī)矩。在唐時就有吃糕的習俗,但那時沒有“糕”字。劉禹錫因糕字不見五經,便沒有敢作糕詩。宋子京因此而嘲笑他說:“飆館輕霜拂曙袍,糗糍花飲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中一世豪?!眲⒍钡摹兜劬┚拔锫浴吩疲骸熬湃?,父母家迎女歸寧,食花糕,皆重陽糕也?!笨梢娺@天不僅要登高,而且還要迎接姑奶奶住娘家。其實,津門點心鋪平日就售一種上有京糕條(紅果制)、青梅、葡萄干、瓜子之糕。南方各地亦有肉的、咸的糕。即書載,“以面裹肉炊之”。蔡云詠道:“蒸出棗糕滿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織工一飲登高酒,篝火鳴機夜作忙?!惫糯藗兂赃^了重陽糕,就要忙冬日的御寒衣了。這又是“做夜作”一辭之源也。
【戲校吃規(guī)】
三十年代,焦菊隱為中華戲曲學校校長,校規(guī)甚嚴。早晨五點半即喊嗓練功,八點吃早飯。學生赴飯廳魚貫而入,端正而坐。飯菜每人一份,吃時甚快,但不得有聲息,如和尚吃面條狀。每至星期日,家長可為學生送食品,但須交主任驗明與衛(wèi)生嗓者無關者才行。星期一吃犒勞一次,或雞或肉,學生們吃個肉盡湯干。
時名伶馬連良、荀慧生之子皆入學。編劇家桂老辛先生為鼓勵學生,曾贈竹扇每人一把,各題一絕,贈高德仲者為“跳跳躥躥一小猴,年齡最幼技偏優(yōu),起打連環(huán)亦盡力,將來自必出人頭?!?/p>
余孫女自幼喜京胡,亦有幸投至名琴師王裕民先生門下,后考入天津職業(yè)藝術學院學習,亦知刻苦努力。余亦贈扇以鼓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