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山
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是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環(huán)節(jié)、效果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考慮選擇最佳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下面談談本人在課堂教學中是如何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織教學的。
一、小組討論,中心發(fā)言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而四人小組的自由討論正符合小學生的這些特征。例如,在學習“得數(shù)是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一課中,要求看一幅小學生跳高的圖后,能看題目懂圖意,口編題目,并寫出兩個相應的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口述相應算理:由于前幾節(jié)課已經(jīng)學會了看一幅圖寫出兩個相應的加法算式或減法算式,因而所學內(nèi)容現(xiàn)在屬于“跳一跳摘果子”的要求。學生認識水平不同,摘的“果子”可能不一樣多,為了縮短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我講清解題要求后,利用小組討論、中心發(fā)言的形式,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討論:看了這幅圖,你能用三句話講清題意,并想出相應的算式、說出是怎么想的嗎?由于題目的討論要求處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們討論得興趣盎然。同組同學很快地統(tǒng)一了看法,編一題,并說出相應的算式及算理:7+l=8,1+7=8,8-1=7,8-7=l。再由組長綜合大家的意見,代表本組作中心發(fā)言。這樣做,既讓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又讓認識水平低的學生在同伴或老師的激勵性評價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兩入互動,互幫互學
小學生具有好動和有意注意時間短的特點,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一般只能持續(xù)15分鐘左右。所以,作為教師,應抓住時機,在學生處于最佳學習狀態(tài)時不失時機地采用兩人互動、相互促進的小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把討論時獲得的知識,及時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轉變?yōu)樽约旱哪芰?。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左邊5個黃圖片,右邊3個紅圖片,動腦想一想:怎么列出兩道相應的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動手寫一寫:在書上把算式填完整。
由于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有一部分學生仍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再用同桌互查的方式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互相提高。首先,在小組里,兩人互相動口說一說:我是怎么列式的?不看圖,我是怎么想的?其次,同桌互查,如果一方有錯,另一方可以幫助他(她)找出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直到弄懂、會做、理解為止。這樣,通過有目的地實踐操作,學生在互幫互學的小組互動中把獲得的知識轉化成技能,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自由組合,互相檢查
同桌的座位和小組成員的搭配,是班主任根據(jù)異質(zhì)分組的原則安排的,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不排斥合理的流動性,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突出優(yōu)勢互補。自由組合是學生選擇好朋友進行交流檢查的一種新形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和已往的經(jīng)驗尋找興趣愛好相似的同學,當作自己交流檢查的對象。采用這種形式,由于交流時幾乎不受各方面的約束,因而能較好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間的競爭合作意識。在前兩輪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基本掌握了知識和方法,在做完“想一想”題目后,教師組織學生離開座位,自由組合,可以讓學生自由地互相聽、說、查、訂正錯誤。這種開放式的自由結合,可以讓學生自由地互相聽、說、查、訂正,讓同學分享自己成功的快樂,認識自己存在的錯誤,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提高了活動的頻率,增加了師生間的交流密度,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思維能力、拓寬解題思路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四、組織比賽,及時鞏固
在自由組合的基礎上可以組織組際比賽,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在其中。在鞏固新知時,每個小組發(fā)一張小紙片,按順序寫出得數(shù)是8的加法算式和8減幾的算式。組長寫第一個算式,組員接下去一個接一個寫算式,把得數(shù)是8的加法算式和8減幾的算式按順序全部寫出來,要求后面寫的算式與前面同學寫的算式不能重復。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可以連續(xù)進行幾輪比賽。輪到哪個同學寫最后一道題,就由他負責把小紙片交給老師。通過緊張有序的比賽,快速準確地寫出算式,及時鞏固了新知,受到了表揚和鼓勵,又一次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和小組合作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