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
我們在中學課本上曾學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該詩寫于1839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一年,至今讀來,仍讓人振奮和感慨。這非常類似于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黨心民心,人心思變,上下齊心,激濁揚清,社會風氣為之一新。比照當下,風聲雨聲讀書聲,噤聲;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事。
30年何以至斯?回到中國的改革,自蘇東劇變之后,全球經(jīng)濟轉(zhuǎn)軌的模式,被無端地分為了漸進改革和休克療法,前者以中國為樣板,后者以俄羅斯為代表。至今人們習慣地認為,漸進改革被證明是成功的,休克療法被證明是失敗的。但判定模式成敗的標準何在?
通俗概括,中國的漸進改革,就是精神和物質(zhì)的兩手皆硬、政治和經(jīng)濟改革的適當分離、計劃和市場的此消彼長、國有和私有的相輔相成。在維持穩(wěn)定和秩序的背景下,讓市場和民主得以緩慢而頑強地生長。
鄧時代的漸進改革,大致有三大特點:一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約束了官員不可以越界的邊界;二是改革加開放,這指定了官員如何執(zhí)政的戰(zhàn)略;三是經(jīng)濟翻兩番,這明確了如何考核官員的戰(zhàn)術(shù)。非有大智慧者,難以如此清晰地勾勒不可為、可為、如何有為的框架。
當時仍有自下而上的改革試點,例如土地承包制。當時仍有干部新舊交替制度,例如中顧委的成立和“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干部的登臺,改革開放勢不可當。
此后是漸進改革,大致也有三大特點:一是以戰(zhàn)略上開放促改革,例如中國加入WTO等;二是戰(zhàn)術(shù)上沿用了“翻兩番”;三是提出“三個代表”,以包容市場經(jīng)濟中崛起的多種社會階層。期間漸有初成思定。
如今是科學發(fā)展、和諧中國,和諧世界。中國漸進改革30年仍在進行之中,僅就經(jīng)濟改革而言,政府意愿強于市場意愿,國有經(jīng)濟強于市場力量,形形色色的壟斷強于有序競爭。
改革開放是大廈已成、只需小修小補,還是行者百里不足五十?漸進改革在整體漸進的同時并不排斥局部激進,如價格闖關(guān)、國企改革、銀行股改上市等都屬此列,但是否存在將漸進改革庸俗化為不分時空的漸而不進、改而不革的危險?人不能分兩步跨越壕溝,否則他將跌落在壕溝內(nèi)。
與此形成鮮明比照的,是原蘇東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實施的休克療法。當我們討論起這種推倒重來式的改革時,往往會以戲謔的口氣說到美國的薩克斯教授,其首倡的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創(chuàng)造了奇跡,卻在東歐遭遇了失敗,我們會同情地看待蓋達爾的黯然辭職和普京的登場。不少人可能會以為,東歐仍然處于寡頭橫行、民不聊生、社會動蕩的狀態(tài)。
事實上,暫且不論社會政治體系,僅就GDP而言,原蘇東陣營中,斯洛文尼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拉脫維亞、克羅地亞、波蘭、立陶宛等國的人均GDP早已超過1萬美元,俄羅斯也在2010年加入了這一行列,而中國仍需等待兩三年才能達到人均GDP5000美元。當中國還不太清楚漸進改革的體制轉(zhuǎn)型何時能夠最終完成的時候,“轉(zhuǎn)軌”一詞在蘇東國家早已是10年前的記憶,絕少再被提及。
面對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三重轉(zhuǎn)型,比較東歐和中國,誰能斷定漸進改革在過去30年擊敗了休克療法?誰又能預(yù)言未來30年,漸進改革仍然是全球發(fā)展中國家學習和遵循的樣板?休克療法的不確定性已消逝,漸進改革的不確定性才剛剛積累。
當下之所以要警惕漸而不進、改而不革,在于集中了權(quán)力和財力的中央政府可能更需要臥薪嘗膽的自勵氣質(zhì),否則,改而不革就可能向此間樂的改不思革滑落。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