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勝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信息技術(shù)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已成為我們適應社會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并成為當前初、高中乃至于小學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
計算機學科實踐性很強,強調(diào)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從傳統(tǒng)的“紙上談兵”到現(xiàn)在的一課一練、邊講邊練,一方面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學過練過的知識技能很難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加強,更談不上熟練和發(fā)展了?,F(xiàn)代教育強調(diào)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主要體現(xiàn)在引導上。面對豐富多彩的計算機世界,每個學生可能都會有著不同的想法和喜惡。而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又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如何二者兼顧,從興趣出發(fā),從實踐出發(fā),真正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呢?
幾年來,我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將“整合”理念貫注教學模式的同時,嘗試探索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總結(jié)了一些較為實用有效的經(jīng)驗。
一、整合式教學模式
關于“整合”,一直以來更多的是指不同課程間的“整合”,而關于信息技術(shù)與課程整合也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今天我要說的是針對于小學信息技術(shù)教學而進行的課程內(nèi)“整合”。這中間當然不排斥對其他學科的涉及與合作,但主要目的還是針對信息技術(shù)教學而言的。
1. 精熟教材,“整合”要點,明確目標
當下的小學信息技術(shù)教育,學生、教師間的學與教都是圍繞著一本教材展開的?!罢稀钡氖滓疤峋褪且蠼處煴仨毩私獯缶V的要求并熟悉掌握教材,這樣能更好地將學生學過的知識、技能與需要學習掌握的新知識、技能“有機”的進行整合。
2. 巧設任務,制訂“整合式”教學計劃
既然整合涉及到幾個章節(jié)甚至整部教材,當然就更需要有一個相對完整、周密、可行的教學計劃?!罢鲜健苯虒W計劃是針對所整合的教學內(nèi)容,結(jié)合相關聯(lián)的所學知識而設置的學習任務展開的。
學習任務的設置,是整合式教學模式的關鍵。它的設置要足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有足夠的可實踐性的同時更要將教學內(nèi)容貫穿其中。
3. 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隨著電腦和網(wǎng)絡的普及,很多學生之前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應用能力?,F(xiàn)代教育承認個體的差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做好全面的調(diào)查,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的劃分和上機座位的安排。在具體教學中,公布活動任務后,進行作業(yè)設計過程,我會針對基礎好的學生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設計。在教學中同樣的知識點、同樣的技能,在完成同樣的任務過程中,因個體差異會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在任務設計初期,我就會對不同基礎的學生給予相應的啟發(fā)引導。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師生在教與學的交往、互動中多一些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進一步強調(diào)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精神,也更一步加強了對學生不同個體的能力的開發(fā)和拓展。
二、研究性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既不同于學科課程,也不同于活動課程,有著它自身的特點。下面,我就從研究性學習自身特點的幾個方面,說一說整合式教學模式中的研究性學習方式。
1. 自主性
之所以在這里提到研究性學習方式,主要是源于整合式教學模式的任務設置?,F(xiàn)代教育心理學提出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合式教學模式中,活動任務的設置基于社會實踐、基于學生所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并有廣闊的拓展空間。在設計創(chuàng)作中,學生主動探索并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會使得新授課程可以更順利地被學生消化吸收乃至于利用和發(fā)展。
2. 過程性
研究性學習把實施的過程看得比結(jié)果更為重要。而在整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從一開始接受任務進行設計直到最后對作品的自評、互評,無論是對新知識、技能的學習、掌握,還是對舊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以及對問題的探究和拓展等,都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的。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鞏固、實踐操作以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計劃也都是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的。
3. 問題性
首先,任務的設置本身就是面對學生群體的一個首要問題。其次,在制作過程中,由于設計的不同,每個人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如何用老師新授的知識、技能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意,每個學生在制作的時候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無論是舊的還是新的知識、技能,都會因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意而得到鞏固和提高。
4. 探究性
所有被動和主動問題的出現(xiàn),都需要學生帶著探究的態(tài)度去解決。盡管任務的設置是被動的,但任務的設置也是基于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出發(fā)的,因此,任務提出后的設計、計劃、制作等就都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行為了。因為主動的設計和目的在前,因此所有的制作過程都是探究性的,都是要解決問題而進行的。
5. 實踐性
在整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生領會任務“精神”之后,設計、計劃在前,制作完成在后。也就是說,在整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生是從一開始就是實踐性的。設計自己的創(chuàng)意就是提出問題,而制作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意則就是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因此才會帶有主動性地去學習新知識、技能,并結(jié)合所學,想辦法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實踐中再解決問題。
6. 開放性
首先是公共任務主題內(nèi)容的開放。教師設置的任務主題和要求主要是基于教學目標等進行的。具體實踐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需要學生自己設計和查找,一般涉及的范圍都很廣泛,使學生的學習極具開放性。而對于那些涉及到其他學科的任務設置就更具開放性了。在這個過程中,有需要一個人獨立研究的部分,也有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協(xié)作的部分,總之組織形式是開放的。
(遼陽縣河欄鎮(zhèn)尤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