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學習時報》
改革要防止三種傾向
當前,改革中有三種傾向值得反思。第一,片面改革的傾向。對于改革總體影響關涉不大的部門性、區(qū)域性的改革,有聲有色地推進著;但是,涉及整體性的或頂層設計的改革,則猶抱琵琶疑慮重重,改革出現(xiàn)非均衡性發(fā)展。第二,恐懼改革的傾向。一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有些干部從經驗出發(fā),認為吃力不討好,而且還容易陷入僵局,存在疑懼心理或抑制態(tài)度。第三,碎片化改革的傾向?;鶎觿?chuàng)新多、高層改革難,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各種改革試點時風生水起,但試點成果并未納入法治化制度化的框架之內,好的改革辦法和措施有些夭折了,有些耗散了,甚至有些被叫停了,從而造成了改革的破碎與反復。
2012年5月16日 人民網
在法治框架內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所謂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并不是突破現(xiàn)有法律的界限,而是更好地落實法律,各種創(chuàng)新舉措也都應當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必然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社會的方式方法,更加注重運用法治的思維管理社會事務,采取善治的方法處理社會問題,提升社會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此外,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不能打著創(chuàng)新的旗號干著違法的事情,與法治精神背道而馳。當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與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guī)發(fā)生沖突時,應當提請立法機關及時修改法律法規(guī),而不能超越法律法規(guī)另起爐灶,不能以違法為代價換取所謂的創(chuàng)新。當然,立法部門也應該及時修正和廢除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guī),為社會管理營造良好的法律環(huán)境。
2012年第20期 《 望》
關注住房需求的民生屬性
從整體上說,住房應該是人民群眾的生活資料,政府應給予最低限度的保障,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住房問題上的根本體現(xiàn)。全部社會住房決不應是極少數人牟取暴利的生產資料,否則,絕大多數人就必然失去住房這一必備的生活資料,這就必然加大社會的兩極分化,對黨的長期執(zhí)政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住房中可以有商品,但絕不能完全商品化,政府在收取的土地出讓金中可拿出相當比重,加快最低生活保障用房與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設,使“國家最低保障”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住房方面發(fā)揮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