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我在一家小報做情感專欄時,一位家產百萬、風韻猶存的女士向我傾訴了她17年的婚姻故事,她提了一個要求:她的故事不登報,只借報紙的情感版面刊登一封《致老公情人的信》。她把寫好的信給我看。這哪是一封信?簡直就是一篇文采飛揚、曲折動人的詩文,相信誰看了,都會為之動容。我答應她以化名刊登。信見報后,她把報紙寄給了老公的情人,同時給他床頭也放了一份。結果,那個女人來電致歉,表示撤退。從此,他們重續(xù)夫妻情。
看,文字的力量有時比刀槍更有力度。其實,早在古代,以情詩、書信拯救婚姻的女子還真不少。
晉代的蘇蕙,才貌雙全,16歲嫁給秦州刺史竇滔,婚后相敬如賓。可竇滔在流放時,另尋新歡。蘇蕙得知,將千百首情詩濃縮在841字里,在一塊八寸見方的手帕上,花上數(shù)月,以回文詩錦繡《璇璣圖》,送給夫君。竇滔讀之,縱讀、橫讀、斜讀、正讀、反讀……均可成詩,可謂妙手天成,字字情,句句意?!氨疽c夫同日去,公婆年邁身靠誰?”多孝敬公婆的兒媳啊,讓他“傷感處催人淚下,愉悅處破涕而笑”。最終夫妻重歸于好。
漢代的卓文君,善鼓琴,精詩文,17歲守寡。司馬相如以一曲《鳳求凰》向她求愛,卓文君一聽傾心,兩人情投意合,卻遭父阻撓。卓文君隨司馬相如私奔,他們當壚賣酒,傳為佳話。某天,這位“當壚卓女艷如花”的美才女收到丈夫一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的13字信,卓文君悟出“無億”即“無憶、無意”,明白他想棄妻納妾,便回了一首《白頭吟》“……聞君有二意,故來相決絕。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收了夫心。從此,兩人攜手白頭。
元代魏國夫人管道升,儀雅多姿,能詩善畫,與詩書畫“三絕”的奇才子趙孟頫相互傾慕,終成眷屬。管夫人溫柔嫻淑,上侍公婆,中從夫君,下教子女,又在才藝上與夫君比翼雙飛。可中年的她,“玉貌一衰難再好”,趙孟頫做官后也想娶小,還搬出蘇東坡等先例開導夫人。管夫人不動聲色,作了一首小令《我儂詞》:“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壁w孟頫看后,被夫人的深情、才情所打動,徹底打消了娶小念頭。
瞧瞧,拯救婚姻無需撒潑動粗,無需磨刀霍霍,無需河東獅吼,可以如此文化,如此文明,如此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