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 網絡語言,作為社會語言學的一個方面,總是跟隨著社會的熱點事件,它貼合當代的“草根”一代,使得大眾對它大力追捧,同時也對社會媒體和傳統文化造成了影響和沖擊。網絡語言畢竟是“雙刃劍”,它有獨特的優(yōu)點,有值得追捧的魅力,但也有其不規(guī)范、不合理的地方和一些低級粗俗的內容。因此,對網絡語言的正確認識和適當引導是必要的,同時也應發(fā)揚它積極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社會功用。
關鍵詞: 網絡語言現象研究解構性敘事對媒體及傳統文化的影響正確認識社會功用
隨著科學技術和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及日益普及,網絡交流這種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漸受到歡迎。網絡交際與以往交際方式不同的是,它完全不受任何時空的限制。正因它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和獨特的魅力,這種全新的高科技交流方式正在風靡全球。隨著QQ、BBS、網絡論壇、虛擬社區(qū)等網絡載體的出現,網絡交流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與之相應出現的網絡語言也極大地影響著21世紀信息生活中的人們。
網絡語言,代表了一種網絡文化。它廣泛地出現在聊天、網絡論壇等各種應用場合,并滲透到現實生活中。它來源極其廣泛,大多取材于方言俗語、各門外語、縮略語、諧音、誤植,甚至符號等等,屬于混合語言,通常使用注音文字或俗稱的“火星文”。而且又由于語言及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因特網語言。由于字形怪異,對于不甚了解的人來說,又被稱之為“腦殘文”。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從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fā)展神速。
之后,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有的網民開始沉浸在網絡之中,他們以隱匿的身份流連忘返于虛擬的人生體驗,使用自由隨意的語言,放縱在現實世界中有所顧忌的思想,也憑借異化的語言來宣泄現實情境中不敢表達的情感,釋放緊張的壓力和各種不滿的情緒。在追求個性和反傳統精神的支撐下,“去身份化”①的網民們刻意與傳統文化的含蓄嚴謹背道而馳,在網絡空間中的隨心所欲、冷嘲熱諷、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運用網絡語言瓦解性的功能,網民們從事著對傳統主流話語的顛覆和解構,從而制造出滑稽、荒謬或相反的語言效果。互聯網風格的解構性敘事,鬧劇式地挑戰(zhàn)著主流話語的權威。
這些都在2009年創(chuàng)造的流行網絡名詞“躲貓貓”、“被就業(yè)”等,以及2009年的網絡流行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草泥馬”、“河蟹”等傳播率很高的網絡語言中,可見一斑。這里特別是“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一句來自百度貼吧魔獸世界貼吧的一條只有這句標題,帖子內容也只有“rt(如題)”的一個帖子,卻是在短短一天時間內引發(fā)了800萬點擊,30萬回復。甚至一度使得網站運營商被迫關閉該貼幾次,被稱為中文網站的神話。并由此引發(fā)公眾對“群體性無聊”這一話題的討論,然后網民紛紛借此再加以引用,在各大論壇的回帖中改寫為“樓主你媽叫你回家吃飯”“XX你媽叫你回家吃飯”等等。
在這個人本可以越來越近,然而卻越離越遠的世界中,人實在太壓抑,太寂寞。當某一個點被觸動時,竟會引來一群人的圍觀。因孤單而狂歡,于是乎,眾人狂歡著自己的寂寞。這樣的情緒需要宣泄,即是用了一種最隱秘、最不可思議的方式,也被世人察覺。這樣的語言,是變了形的狀態(tài),是所有被壓抑的心靈共同尋找的宣泄口。當這種宣泄口一旦被找到,必將如來勢洶洶的洪水,一發(fā)不可收拾。
而隨著我們對網絡語言的了解深入,我們發(fā)現,基本上每一個流傳度很高的網絡語言背后都是公眾對某一事件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情緒。
好比上面提到的“躲貓貓”②就是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喬明(也有媒體寫作李蕎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稱其“躲貓貓”時撞墻。很快,躲貓貓也因此火了起來。網友們一邊討論躲貓貓這個游戲的危險性,一邊大量發(fā)帖“躲貓貓”。
而“被就業(yè)”則聽起來更戲劇,它源自于一名應屆大學畢業(yè)生在網上發(fā)帖稱,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就業(yè)了,就業(yè)協議書上赫然是一個從沒聽說過的公司名稱和該公司的公章。由于“太興奮了”,因此發(fā)帖慶祝自己“被就業(yè)”。引起公眾的質疑和思考,并由此引出“被小康”、“被捐款”、“被代表”、“被失蹤”等一系列話題。“賈君鵬”事件則是因為一款網絡游戲《魔獸世界》在更換代理商之后因為審批原因無法繼續(xù)游戲,導致大量玩家群體性無聊的結果。2009年下半年十分紅火的“寂寞”也是如此。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我國逐步穩(wěn)健地步入小康社會,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條件下,公眾也逐漸要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上網人數也是直線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語言在網民的極富創(chuàng)意影響下,緊跟時代的最新動向,顯得十分個性并且貼合“草根”本質。
于是,網絡語言也越來越多地開始影響到媒體和傳統文化的發(fā)展。
這種影響在青少年類報刊、時尚類報刊上的反映尤為明顯,如《中國青年報》穿插網絡語言和卡通圖像的愛情故事《偶與MM》,文圖并茂,詼諧有趣,連載六十多期不斷,既活躍了版面,又暗合了青年讀者的閱讀興趣。再如《安徽商報》追求都市小資時尚情調的“橙周刊”,曾刊登一幅圖片,一個老漢指著一只老舊的銅壺發(fā)問:“這是什么東東?”。在版面信息的傳遞上,傳統與時尚并存,莊重與詼諧并舉,滿足了讀者的閱讀心理快感。
網絡語言進入傳統媒體,拓寬了傳統媒體在語言選擇上的自由度,使傳統媒體進行語言表述時,在話語的選擇上有了更大的空間。這主要表現在可選擇更多的詞匯更豐富地表達意思,被選擇的詞匯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新鮮性。如現在許多報紙的副刊、時尚、休閑版面上,發(fā)源于網絡,有別于傳統筆名的四字式、五字式筆名風行一時,《合肥晚報》休閑時尚周刊曾頻頻出現的“半坡的小魚”、“昔日青青”、“相山居士”和體育版面言論專欄出現的“曉和飛刀”等等,這些筆名不僅符合青年人強烈要求表現個性的心理,還體現出豐富的、無以言說的內在涵義。如“半坡的小魚”應是作者在虛擬的世界里渴望自由卻在現實中陷入困頓的狀態(tài);“昔日青青”則表現出一種懷舊的情愫;而“曉和飛刀”則為現實中拘謹的性格卻渴望在江湖中行俠仗義,快意恩仇,表現出一種“大俠”的豪氣之態(tài)。
但是,隨著網絡的飛速發(fā)展,傳統美德也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網絡因其虛擬性、遮蔽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導致了恣肆放縱、不文明不道德的網絡語言應運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隨意謾罵和進行人身攻擊,擾亂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為使自己受到別人的重視故意發(fā)表反調言論、表現另類性格,與現實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明顯沖突。有的肆意詆毀、無端誹謗已有歷史定論的古圣先賢,這無疑是在誤導青少年的道德價值取向。有的甚至粗話、臟話連篇,喪失起碼的文明,如蘭州燒餅(LZSB),“草泥馬”等等。
網絡語言利用以上諧音、縮略、借代等修辭方式,從多個側面反映了詞匯在網絡應用領域中迅速發(fā)展并變化著,且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通過各種修辭手段,達到交際快捷、便利,語義更加豐富和表達形象簡約、生動的效果。但由于其出現和使用帶有較大的主觀性與隨意性,它必然會對現實生活中所使用語言的規(guī)范造成一定的沖擊與影響。
傳統語言具有準確性。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字、詞、語句都有其規(guī)范性,基本都能找準和用對其確指的含義,不易造成混淆或歧義現象。而網絡語言的運用中大量存在著縮略的修辭手段,盡管它是為適應當前高速運轉的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但過于濫用卻容易造成詞義表達模糊,也直接影響到交際的效果。如:網絡語言常用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來代替該詞,甚至專門用拼音字母來代替漢字,由于表意不清,同一個拼音縮寫有多種含義。如:PP即是“片片”的縮寫,代指照片,又是“屁屁”的縮寫,代指臀部。二者含義差別很大,人們在使用中就很容易造成混亂,難以分清。
“網絡用語”的創(chuàng)造者們與使用者常常信手拈來,加之網上交流的即時性,他們往往犧牲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性,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如“很受傷”、“好春天”這類不合語法規(guī)則的短語泛濫;把“尷尬”寫成“監(jiān)介”,用“醬紫”代替“這樣子”。這樣不僅破壞了語言原有的規(guī)范性及純潔性,也給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雙刃性”,正如月有陰晴圓缺,網絡語言自然也不例外。我們得認清,網絡用語是具有它獨特的魅力的:它貼近時代,緊隨潮流,迎合青年人追求新奇和標新立異的心理需求并且使用起來簡潔便利。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前文所述:隨意性大,缺乏規(guī)范性。有些甚至對傳統語言形成了挑戰(zhàn),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造成語言理解的障礙等等。對于網絡語言的評價,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而應一分為二地分析,用辯證法來看待它,認識其實質。
今天,網絡語言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有其生存的空間以及相對固定的使用群體,它的存在是有它自身理由的。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它本身也凝聚了許多文化積淀。通過語言,人們表達情感,交換觀點和認識,共同促使語言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道路。而且,語言絕不是靜止、停滯不變的,是隨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網絡語言的形成與發(fā)展同樣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因此,對于目前流行的網絡語言,也不能一禁了之,不僅要區(qū)別在哪些場合和時間可以使用,還要區(qū)別哪些網絡語匯適合吸收進入漢語言,畢竟語言是隨時代而不斷豐富進步的。
尤其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的手段,其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信息。人類是“語言的動物”,為了達到最有效的溝通,使語言這一交際工具發(fā)揮出最大的功用,網絡語言的豐富生動,極具表現力,酣暢淋漓且不乏創(chuàng)意和生動活潑,進一步激活了人們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創(chuàng)造出寬松的環(huán)境。在這一方面來說,網絡語言也有它自身的社會功用,值得提倡。
最后,網絡語言隨網絡的普及已成席卷天下之態(tài)勢,其發(fā)生、發(fā)展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和方式,盡管對其態(tài)度不一而足,我們也大可不必視網絡語言為洪水猛獸,而應用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應對,一方面積極研究并倡導網絡語言中有益的一些詞語,及時為傳統語言注入新鮮的“血液”。另一方面嚴格限制和摒棄那些低級粗俗和過于脫離人們現實生活的語言。從其“雙刃性”來準確地認識它,倡導和吸其精華,限制和剔除其糟糠。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網絡詞語符合規(guī)范性的要求,又使語言更加鮮活、生動,滿足社會發(fā)展及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同交際方式的需要。
總之,面對當前正流行的網絡語言,我們的態(tài)度應該是,既持樂觀態(tài)度,又要嚴肅對待。既對它微笑,保持必要的寬容,又不能肆意放任它自由發(fā)展、不回避其缺點,對它進行合理的規(guī)范,同時積極挖掘其有利的一面,這樣才讓它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起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去身份化并不意味著身份失去了社會意義,它同時也是再身份化的開始,即建立新的身份資源關聯、提出新的權利訴求或設置新的社會限制并加以合法化過程.
②躲貓貓,原意為捉迷藏,屬南方方言,北方則稱作“藏貓貓”,現為網絡流行語。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喬明(也有媒體寫作李蕎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稱其“躲貓貓”時撞墻.
參考文獻:
[1]張建寧,趙東林.運用社會語言學簡析網絡語言[J].山東文學(下半月),2009(1):124.
[2]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103.
[3]董啟明,劉玉梅.萬維網鍵談英語的文體特征[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1):42-47.
[4]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69.
[5]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8.
[6]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15.
[7]于根元.語言的人文性——語言與哲學對話選載[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