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壽華
活動性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類活動來進行教學,是品德與生活的一大特點?!读x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xiàn)。”因此,在品德與生活課程中,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活動主動地進行建構,而不是依賴教師的直接傳授來實現(xiàn)。學生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發(fā)展。但是,許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許多困惑。本文擬就此進行初步探討。
一、活動教學中常見的困惑
困惑一:一個班級有五六十人,學生人數(shù)多,給教師組織活動帶來了許多困難。如何保證活動既兼顧群體需要,又兼顧個體差異,讓盡可能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感?這是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難題。
困惑二:情感源于學生活動中的真實體驗,它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內心世界。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是需要累積的。那么,課堂教學中,如何改變只追求表面的“成果”而忽視深層的態(tài)度、情感發(fā)展的不良傾向,真正落實教學的情感目標呢?這又是一道難題。
困惑三:老師提問之后,學生便開始“大量地說”——這是目前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也是許多老師深感困惑之所在。學生“大量地說”占用了教學時間,這是明擺事實。課堂上,如果學生大量地、重復地說,卻看不到個人觀點,沒有個人見解,這顯然是一種浪費。在大額班級中,“大量地說”對教學時間的占用,情況更嚴重。如何讓學生的“說”更有價值呢?這還是一道難題。
二、對活動教學困惑的對策思考
活動過程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認識能力、行為習慣等充分地展現(xiàn)與形成的過程?;顒舆^程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程度、同伴間的沖突與合作等,都直接關系著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影響著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應重視活動過程的教育價值,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獲得發(fā)展,而不能以知識點的掌握或最終結果來評判學生優(yōu)劣。為此,筆者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1.重視參與活動的過程
俗話說,聽過的容易忘記,看過的印象不深,惟有親身體驗過的才刻骨銘心,難以忘懷。因此,在教學中,應把教材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同時,老師要根據(jù)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活動內容和形式,在體驗、感受和思考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性,提升學生思考與判斷能力,促進學生品德內化,讓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活動。
學校地處城區(qū),一出校門就是交通要道,學生上學、放學高峰期,校門口的交通非常混亂。為此,教育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維護交通秩序就成了學校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在執(zhí)教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平安回家”主題活動時,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交警叔叔、過馬路的人、汽車司機、闖紅燈的人、亂穿街道的人等,從而在體驗中提高遵守交通規(guī)則意識。我還在保衛(wèi)科長、班主任的協(xié)助下,把學生帶出校門,通過實地考察,進行體驗學習,把課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由于教學空間突破了學校和課堂的限制,學生的全員參與就成為了可能,他們深入社會,體驗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懂得了要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負責的道理。
2.選擇適宜的活動形式
活動形式的選擇既要根據(jù)活動目標、教學內容、資源條件和學生數(shù)量來確定,還要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切忌脫離實際,為活動而活動。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充分了解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的前提下,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計劃。在大班額教學環(huán)境中,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和學習主題,分配好活動小組,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小組內有明確的分工,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平等地體驗、經歷活動過程,獲得參加學習活動的機會和權利,確保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歡歡喜喜過春節(jié)》一課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一年級小朋友雖然年齡小,但是春節(jié)期間的喜慶氣氛,家人團聚的歡樂,親情的溫馨幸福早已在他們的情感世界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通過設計以下幾種趣味活動,可以讓學生學得輕松、學有所得:(1)欣賞活動:用一首歡快、喜慶的歌曲《拜年》讓孩子們置身于過年的真實感受中,回想起自己家過年時一幕幕熱鬧的情景。(2)游戲活動:課堂上,在學習“年夜飯”時,可采用猜謎語的游戲,讓一年級的學生借助剛學會的拼音,讀懂謎語,猜出謎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過年飲食的特殊含義,如:過年時吃魚表示“年年有余”,吃湯圓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等等。(3)角色扮演活動:拜年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應該注意哪些禮節(jié)呢?先小組內討論,然后演一演,最后再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角色表演。在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富有兒童情趣和時代氣息的各種趣味活動中,學生學會了發(fā)現(xiàn),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實踐。
3.注意活動的整合與連續(xù)
我們知道,小學生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綜合地實現(xiàn)的,是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過程。為此,品德教學活動應注意整合少先隊活動、社區(qū)活動和節(jié)假日活動等,注意各種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及時捕捉校內有利于學生實踐的契機,引領學生經歷道德難題,自主建構道德認知。
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鮮艷的紅領巾》的教學,便可以與少先隊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清明節(jié)時,可以組織一年級小朋友到烈士紀念碑前舉行入隊儀式和祭掃烈士墓活動,還可以邀請二年級的同學一起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并請二年級的同學給新隊員授紅領巾,并教一年級的新隊員如何系紅領巾。通過參加入隊和祭掃烈士墓活動,新隊員們明白了:紅領巾是光榮的象征,紅領巾有著光榮的傳統(tǒng)。又如,在執(zhí)教《紅領巾胸前飄》時,可以舉行“紅領巾我愛你”主題隊會活動,讓學生明白:黨是太陽我是苗,長大為國立功勞。胸前的紅領巾在召喚我們,召喚我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懂得了如何去做一名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
總之,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教師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不是“教”教科書的人,而是盡力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合適的活動環(huán)境與條件的支持者、與學生共同進行活動的合作者。授課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實現(xiàn)。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興趣需要,關注學生成長中的困惑與問題,從中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作為教學內容。同時,注意生成適宜的活動,這樣才有利于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與鮮活,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永定縣城關中心小學福建龍巖364100)
責任編輯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