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鋒 江根祥
品德課程確立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并在親身參與豐富的社會活動中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課前調查正是實現(xiàn)這一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這里的課前調查,既包括讓學生走進社會,對社會現(xiàn)象或生活現(xiàn)狀進行調查,也涵括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與學習主題有關的資料。基于對課前調查重要性的認識,人們已經(jīng)在品德課程實施過程中廣泛試用了,且收效頗豐。然而,當我們沉浸在城市品德課堂通過課前調查而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喜悅中時,農(nóng)村品德教學開展課前調查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則又讓我們深感無奈。
【鏡頭一】課前調查后的喜悅
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調查結果,小組內(nèi)交流和對比衢州二三十年前與如今的交通狀況,等會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交流。
生1:我匯報的是我爺爺小時候所用的交通工具——獨輪車。我還請爺爺給我畫了一張畫,大家請看……
生2:我匯報的是我們衢州城坊門街的今昔對比。我從網(wǎng)上找出它們的照片并打印出來,大家請看……
生3:我匯報的是我家交通工具從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的變化過程。我爺爺奶奶結婚時,擁有一輛自行車,……如今,我們家買了轎車,出行可方便啦……
這是2010年4月浙江省新課程培訓中某一課堂的教學片段。孩子們精心有效的調查材料在課堂上大放異彩,贏得聽課教師陣陣掌聲。當時在場的農(nóng)村教師在贊嘆之余,更多的感受是:城里的老師真幸福!
【鏡頭二】課前調查后的無奈
師:同學們,了解過春節(jié)之后,你還知道中外哪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呢?
生:圣誕節(jié)。
師,對,請你說說自己對圣誕節(jié)的了解吧!
(幾個孩子根據(jù)自己平時的了解,簡單地介紹了圣誕節(jié)。)
師:你們在課前了解過哪些節(jié)日?
……
師:課前搜集到資料了嗎?
生1:沒有,我家沒有電腦。
生2:老師,我爸媽不在家,我奶奶不知道。
……
師:同學們別急,這樣吧,老師課前搜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這是筆者所執(zhí)教課堂中的一幕。事實上,只要農(nóng)村的課堂教學涉及課前調查時,此類鏡頭就難以避免。情景乍看起來是老師的無奈,其實也是孩子的無奈。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老師和學生的無奈呢?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文化基礎條件,家庭對于學生教育的輔助力量遠遠不如城市;另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所提出的課前調查要求往往會超出現(xiàn)實的條件,導致課堂調查難以落到實處。針對這樣的困境,為了提高農(nóng)村品德教學課前調查的有效性,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予以突破:
一、調查形式多樣化
條件的限制為農(nóng)村的小學生開展課前調查設置了障礙。為了突破這一障礙,我們的教師就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并創(chuàng)新調查的形式。而調查形式的設計和采取主要因話題而異,可以即時生成,也可以分工合作。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采用以下三種主要的調查形式:
(一)順手采擷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我們可以設計那些不需要學生另外創(chuàng)設條件就能完成的調查。例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科技造福人類》這一課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調查家中所使用電器的狀況,這就無需孩子們課前花很多時間,也不用再額外增加什么條件即可完成。又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我要向你學習》這一課時,我們可以設計讓學生調查身邊小伙伴的優(yōu)點。因為孩子們對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是比較熟悉的,可以較輕易地就完成調查。由此可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其實就是最好的調查資源,我們只需根據(jù)課題進行適當設計,讓學生順手采擷,就可以達成調查的目標。
(二)資源共享
借助信息通訊技術,知識與信息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全球共享。然而,能否方便快捷地獲得這些資訊,網(wǎng)絡平臺和技術又都是必須的。這對于我們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又一個難題。因此,為了突破這一難題,我們則建議采用資源共享的方式。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世界真奇妙》這一課時,要求學生課前調查世界著名建筑及所在地。我們可以組織班級中具備搜索信息條件的少數(shù)幾個學生,讓他們分工合作,搜集大量資料,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十個國際有名的建筑介紹裝訂成冊,取名為“世界建筑博覽”,再分發(fā)給每個小組。其他同學則可根據(jù)這本冊子來完成自己的課前調查。盡管這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但至少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完成了課前調查。
(三)因地制宜
現(xiàn)有品德教材中的課前調查主題,大多是針對城市的孩子而開發(fā)的,這無形中加大了農(nóng)村孩子開展課前調查的難度。對此,我們倡導因地制宜,挖掘農(nóng)村的品德課程資源,重新設計調查主題和形式。如執(zhí)教三年級下冊《了不起,家鄉(xiāng)人》這一課時,針對農(nóng)村實難有什么歷史上非常重大影響人物的這一現(xiàn)狀,我們降低了調查難度,為學生重新設計選題:①采訪村里的主任或支書,了解近幾年村里為民辦的實事;②采訪自己的家長,了解長輩為了家庭生活幸福做出的貢獻。這樣做看似降低了要求,實則提升了實效。由此可見,在開展課前調查時,我們的教師應根據(jù)農(nóng)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變化調查主題和形式,不必拘泥于教材。
二、調查過程學習化
事實上,調查的過程實質上不僅僅只是完成調查目標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調查不僅僅是手段,也是目的。在參與課前調查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夠不斷整合所學知識并予以應用,鞏固所學知識,并在體驗和感悟中提升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調查過程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指導,并且不應只期待一個結果?;谶@樣的認識和觀念,我們主張教師們在設計課前調查時,應該盡量將調查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具體些,指導得更加細致些,從而讓學生在完成調查的同時也收獲知識和提升能力。
例如,在執(zhí)教《家庭收支知多少》這一課時,基于調查是學習的觀點,我們精心設計了“調查家庭一個月的收支”這一主題。首先,重新設計調查內(nèi)容。為了提高調查的可操作性,我們將調查期限定為一個月。同時還與學生共同商討,設計了相應的調查表格,主要調查內(nèi)容包括:(1)了解家中每日必須的開支:比如買菜、電費、電話費、零花錢等;(2)與父母一起,預算一年的家庭收入和其他必要的開支;(3)算算父母用于自己學習、生活上的開支。在調查結果出來后,我們在課堂中組織了交流。先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交流時特別提醒孩子們要以事實為依據(jù),切勿對別人家庭的開支妄加評論。而后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家庭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后,指導學生撰寫調查思考。學生參與調查,絕不能只是停留于事實的了解和信息的收集層面,更關鍵的是要借此思考問題,反思觀念,從而更新認識。從學生所寫的感受可以看出,不少學生通過這次調查后都發(fā)現(xiàn)了父母一個月中對自己付出不少,而自己都很少考慮父母掙錢的艱辛。
三、調查評價過程化
盡管課前調查是一項自主性很大的活動,但由于農(nóng)村孩子缺乏心理支持和具體指導,很容易導致活動流于形式。因此,為了克服這一困難,我們的教師必須重視對課前調查的反饋與評價,使調查評價過程化。調查評價的過程,既是對調查成果的展示和肯定,更是對調查活動的指導和支持。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需要持有一種賞識的觀念,從點滴的表揚開始,鼓勵孩子們,以讓他們有更大的積極性去完成課前調查。具體有以下做法:
(一)提供平臺,鼓勵展示
對于學生經(jīng)過努力取得的調查結果,教師最有效的評價不是口頭表揚,而是讓每一個孩子有機會展示出自己的勞動成果。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在課堂中,從學生調查的材料中找到合適的話題,與學生進行誠懇的交流,進而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調查過程和調查結果,這會讓學生體會到莫大的成就感,從而激勵他們頗有興趣地完成調查。
調查成果的展示有很多方式,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方式有兩種:①小組交流。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調查成果,為了給每個孩子機會,就以小組的形式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都有了展示個人體驗、收獲與反思的機會。②上臺展示。教師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一方面努力去發(fā)現(xiàn)精彩的調查結果,如表格、圖片和其他物品等,然后用實物投影在全班展示;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求小組內(nèi)推薦一名代表到全班進行交流。每一次成果的展示就是評價的過程,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進而養(yǎng)成良好品格。
(二)重視對話,激活情感
課前調查看起來只需要行動,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情感的滋潤,就好像無水的盆花容易枯萎凋零。因此它需要教師的用心經(jīng)營?;诖?,我們讓孩子們把自己每次調查的內(nèi)容和資料都集中到一本筆記本上,在每個學期結束時,召開一次展覽會,展示本學期的調查成果,并獎勵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孩子,獎品是一本精美的筆記本,扉頁上有教師親自寫上的簡短寄語。禮物雖小,孩子們卻格外看重,常常會把這本筆記本作為新學期的資料采集本。
有的課前調查,本身就會觸動心靈。讓學生形成文字進行書面交流,能很自然地融入師生情感。如五年級上冊的《園丁贊歌》里一個小調查任務,是讓孩子回憶曾經(jīng)讓老師傷心以及被老師錯怪的事情,這是師生交流的最好時機。讓孩子們把它寫下來,作為一個秘密交給老師,遇到需要個別交流的孩子,老師可以把自己的話一起寫在調查單上,還給學生,使這張調查單成為一個特殊的載體,傳遞著師生之間的情感。
“引導學生適時地開展體驗、考察、調查、制作、游戲等活動,通過熟悉的材料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的距離?!毙抡n程標準的這一要求既符合品德課程的學科性質,也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農(nóng)村小學雖然在實施品德課課前調查時會遭遇一些困境,但只要教師因材而異,因地制宜,開發(fā)多樣化的調查形式,將調查過程學習化,調查評價過程化,就定能讓課前調查在農(nóng)村小學的品德教學中也落到實處,成為重要的品德教學方式與主題。
(作者單位:常山縣宋畈中心小學常山縣教育局教研室浙江衢州324200)
責任編輯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