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師鋼琴教學活動的媒介和載體——鋼琴教材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出版發(fā)行的高師鋼琴教材有:韓林申、李曉平等主編的《鋼琴基礎教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黃瑂瑩等主編的《鋼琴教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黃任歌主編的《高師鋼琴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楊鳴主編的《高等音樂(師范)院校鋼琴分級教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等。以上教材均按由淺入深的原則編排了基本練習、練習曲、復調曲、中小型樂曲、大型樂曲內(nèi)容,對作品的體裁特點、作者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特征、彈奏要求做了簡單說明,但對于音樂教育者所必須具備的鋼琴音樂文化知識和鋼琴教學法知識以及即興伴奏技能訓練等方面內(nèi)容缺乏綜合考量與科學融合。由湖南師范大學朱詠北主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鋼琴普修教程》可以說較好地彌補了這方面不足。該教材不僅將基本練習、練習曲、樂曲、教學法、即興伴奏融為一體,更增加了鋼琴藝術史等內(nèi)容,使“樂器之王”——鋼琴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得以充分展現(xiàn)。全書四冊,以單元體例編寫,每冊八個單元,各單元由教學法、彈奏曲目、即興伴奏、鋼琴藝術史四個版塊構成。
《鋼琴普修教程》在選材、組織、編寫等方面基于一種創(chuàng)新的鋼琴課程體系構架,這種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學科內(nèi)容模式框架,由基礎鋼琴理論教學、基礎鋼琴教學實踐、基礎鋼琴藝術實踐三大模塊構建而成。編者匠心獨妙地將鋼琴及與之相關的多門學科有機融合,使教材呈現(xiàn)綜合性與多元化特色,充分發(fā)揮鋼琴藝術史的文化構建功能,使學生在藝術文化的豐厚土壤中獲得智慧能力的自組織發(fā)展,確保鋼琴應用能力結構的全方位建構。
一、綜合性與多元化特色
教材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將教學法、鋼琴曲目、即興伴奏、鋼琴藝術史四個方面內(nèi)容綜合于32個單元中,每~單元既有明確的教學法主題內(nèi)容、緊扣教學法主題的基本鋼琴練習和富于音樂表現(xiàn)的風格各異的樂曲,又有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即興伴奏藝術實踐訓練,還有對于西方300年鋼琴藝術發(fā)展的全面梳理。教材每單元中各版塊內(nèi)容既自成一體又互相融合,各分冊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強化,形成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
教學法版塊包含鋼琴教學基本方法、技術訓練、音樂表現(xiàn)等內(nèi)容。每一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闡述,深入淺出,先從科學的角度界定概念,再詳細描述彈奏要領及聲音特點。全書32個單元知識層遞結構嚴謹科學,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法體系,幫助學生把握鋼琴學習中最基本的、最具共性的理論知識,以之指導自己的整個鋼琴學習過程,并在未來的音樂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發(fā)揮作用。
彈奏曲目版塊又細分三個部分:基本練習、練習曲、樂曲?;揪毩曔x用哈農(nóng)、什密特等的手指練習曲;練習曲選自車爾尼、貝爾蒂尼、陳兆勛等中外名家的鋼琴練習曲,既強調技術性,又強調音樂性;樂曲選材注重多元化,強調時代性、地域性、趣味性、實用性特征的結合,既有巴赫、莫扎特、肖邦、冼星海等中外音樂家所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鋼琴音樂,也有如中國山西民歌《放羊歌》、美國民歌《揚基歌》等以中外不同民族的民間音樂為素材改編創(chuàng)作的鋼琴音樂,甚至還有《童年的回憶》、《水邊的阿蒂麗娜》等流行鋼琴音樂。此外,還特別增加了韋伯的《獵人合唱》等雙鋼琴、三架鋼琴、四架鋼琴等多種形式的合奏曲目,使學生不僅能通過個體的鋼琴練習領略美妙動聽的獨奏音樂,還能通過集體團結協(xié)作的合奏享受層次豐富的多聲部音樂。
即興伴奏版塊突出了師范性特點,包含和弦配置模式、和弦之間聲部連接的模式等基本理論,以及風格體裁各異的創(chuàng)作歌曲、中外民謠歌曲伴奏實例。學生通過實例練習認識伴奏音型的選配和伴奏織體合理布局的重要意義,體驗即興伴奏的創(chuàng)作樂趣,將所學和聲理論知識通過和弦配置的模式化練習以及和弦之間聲部連接的模式化練習,逐漸形成一定思維定勢,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鋼琴藝術史版塊圍繞琴(鍵盤樂器)、人(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和樂(音樂作品)三方面展開,將西方中世紀以來各個時期鋼琴(鍵盤樂器)的音樂發(fā)展概況做了較為全面的解讀。在鋼琴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藝術家用他們偉大的音樂靈魂奏響著震撼心靈的旋律,演繹著對人類精神——藝術信仰的執(zhí)著追求,他們對于藝術的天才穎悟正是新生代的大學生進入藝術殿堂的金鑰匙。通過對該教材32個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初步了解和認識鋼琴藝術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從而正確地把握作品的風格特征,精準地演繹作品的音樂內(nèi)涵。
二、充分發(fā)揮鋼琴藝術史的文化構建功能
文化是人類實踐的總和。文化一旦形成,就能默化為一種行為模式、一種思維模式、一種靈感!音樂是與人類一同生長的藝術。音樂文化是無比深厚的藝術土壤,如春風春雨潛移默化人類的藝術智慧。教材將“鋼琴藝術史”作為教材的文化板塊有機建構在教材體系中,讓教和學產(chǎn)生了積極的“文化效應”。
教材的鋼琴藝術史版塊先在開篇對鋼琴藝術史做了簡要概述,然后再在之后的各個單元中結合特定的作品、作曲家和演奏家等分別加以論述,引導鋼琴演奏者或鋼琴教學者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先要盡可能地了解與該作品相關的音樂文化方面的情況,如:該作品是在一種什么樣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創(chuàng)作該作品的作曲家具有何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技術手段、當時鋼琴這件樂器的制造工藝和演奏技術處于什么樣的發(fā)展水平、不同演奏家對相關作品作了怎樣的獨特詮釋等等。由于鋼琴藝術史只是該教材中的一個版塊,因此并沒有充分展開,但其中那些簡潔精辟的論述卻迅速將學生的視野從鋼琴演奏技法的學習拓展到對鋼琴樂器身后的文化學習上,從濃縮于32個單元的鋼琴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畫卷中感同身受著琴、人、樂各自的演進過程和三者間在發(fā)展中的相輔相成和交匯融合——鋼琴的演奏技術如何伴隨著鋼琴的演進而發(fā)展、鋼琴演奏技術的發(fā)展和鋼琴音響的發(fā)展怎樣影響著作曲家的想象力和音樂創(chuàng)作以及演奏家的演奏風格等等,使學生對鋼琴形制的變化、作曲家的情感、鋼琴演奏的風格、鋼琴音樂作品的內(nèi)涵等的認識更加完整、豐厚而又充滿活力。
聰明穎悟的學生只要踏上鋼琴音樂藝術的沃土,就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營養(yǎng)。比如教材第三冊第一、二單元鋼琴藝術史講述了肖邦一生各個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點以及鋼琴演奏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整個30年代,肖邦在創(chuàng)作中達到了思想上和藝術上的真正成熟。不僅在鋼琴的音樂語匯上探索出更豐富廣闊的前路,在音樂表達的體裁與形式上也有極大的創(chuàng)新”;“從鋼琴演奏技術上分析,肖邦是第一個針對人手的特點而設計指法的鋼琴家。他建立了‘鍵盤地形學的演奏理論,……”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肖邦對指法的研究是學習鋼琴演奏技術和發(fā)展鋼琴演奏技術的充滿活力的思維源泉,而他對自由節(jié)奏的創(chuàng)造則是表現(xiàn)力無窮豐富的源泉,從他身上流淌出來的教育元素是全方位的。
三、建構全方位的鋼琴應用能力結構
《鋼琴普修教程》的設計編寫針對本科音樂專業(yè)教師和學生的特點,從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出發(fā),既有利于加強學生學科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也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不僅在鋼琴教學中為學生建構了由鋼琴藝術史、鋼琴教學法、鋼琴表演理論、鋼琴伴奏理論等綜合構成的理論素養(yǎng)體系,而且還構建起由鋼琴演奏能力、歌曲即興伴奏能力、基礎鋼琴教學能力等方面組成的全方位鋼琴應用能力結構。
教材各單元以教學法、基礎練習、練習曲、樂曲、鋼琴即興伴奏五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組合成每單元的綜合教學目標,促使學生的鋼琴學習不再只專注于手指彈奏技能的熟練和提高,而是盡可能地全方位提升他們的鋼琴綜合應用能力。由于教材在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上有著明確的針對性,因此學生從教學法版塊獲得相應的鋼琴演奏理論知識之后,立刻就能將所學理論運用于隨后的鋼琴彈奏曲目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實時指導自己的演奏實踐活動,快速提高鋼琴演奏能力。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鋼琴學習中,學生既掌握了“學”琴之法又深諳了“教”琴之道,與鋼琴教學有關的知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而在之后的即興伴奏版塊中,除了有和聲編配、織體布局等專門的即興伴奏理論學習部分之外,還輔以大量歌曲實例的演奏訓練、和弦配置的模式化訓練,這也使得學生逐步積累更多和聲語匯,提高和聲思維能力與即興伴奏能力。此外,各種伴奏音型、音樂片段的移調訓練,也幫助學生較快熟悉各調的鍵盤位置,提高手指歌唱性彈奏能力。尤為難得的是,教材在編選即興伴奏所用的曲目時,還在樂曲風格及形象內(nèi)容上與此前的鋼琴演奏部分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學生在進行即興伴奏練習時甚至可以將樂曲中的一些節(jié)奏或織體類型現(xiàn)學現(xiàn)用,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此,學生的鋼琴演奏、即興伴奏技能便得以互相促進、積極遷移。
總之,《鋼琴普修教程》將鋼琴教學法、即興伴奏、鋼琴藝術史與鋼琴學習同步開始,改變了學生學科知識的割裂現(xiàn)象,積極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自主融合,形成了全方位的鋼琴應用能力結構,為他們自己的藝術實踐以及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當然,教材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正如趙曉生教授在序中所言,鋼琴藝術史部分的內(nèi)容和彈奏曲目中樂曲內(nèi)容缺乏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二是即興伴奏部分技術上難度偏大,基礎薄弱之學生容易喪失練習興趣。不過瑕不掩瑜,基于綜合性與多元化特色而編寫的《鋼琴普修教程》探索了一種新的鋼琴教學模式,在鋼琴教學領域尤其是高師鋼琴教學工作中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鄒艷香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