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腎上腺意外瘤的患病率也隨之上升。60~70歲的老年人群中,其患病率高達6%,患病率無性別差異。腎上腺意外瘤的發(fā)現不僅給患者帶來了經濟和精神上的負擔,同時也使患者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瘤子究竟該不該切?
小李今年32歲,是上海某公司的白領。由于平時上班比較辛苦,工作壓力也很大,公司因此為員工安排了每年一次的全身體檢。小李覺得自己除了感到乏力之外,沒有什么特別的不舒服,但檢查結果卻讓小李難以接受:B超發(fā)現他的左側腎上腺長了個2厘米的腫瘤。這可把小李給嚇壞了。他到處求醫(yī),但醫(yī)生給的答案卻大相徑庭,有的建議直接開刀把腫瘤切掉,有的認為在沒有癥狀的情況下無需處理。小李帶著種種疑惑來到了上海瑞金醫(yī)院內分泌科。
根據各項生化檢查指標,提示小李左側腎上腺腫瘤為有分泌功能的醛固酮瘤。由于腫瘤還處于早期階段,小李只表現出血壓的輕度升高。醫(yī)生在腹腔鏡下對其進行了左側腎上腺腺瘤摘除術,術后不久小李便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當中。
首先需明確腫瘤有無分泌功能
腎上腺意外瘤是指臨床上無明顯的癥狀或者體征,患者因為腎上腺以外的疾病行影像學檢查而發(fā)現的直徑>1厘米的占位性病變。大約80%的腎上腺意外瘤為無功能腺瘤,但仍有少部分存在某些激素分泌的異常,因此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內分泌功能檢查是相當必要的。
常見的具有分泌功能的腎上腺意外瘤主要表現為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庫欣綜合征以及嗜鉻細胞瘤。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是一類以高血壓、低血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有1%的腎上腺意外瘤為醛固酮瘤,同時醛固酮的高分泌也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
目前血醛固酮與腎素比值是一項簡單而有效的篩查方法。如果兩者比值>300,高度提示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可能,必須進一步進行生理鹽水試驗以明確診斷。經明確診斷后,可采集雙側腎上腺靜脈血樣本測定醛固酮和皮質醇以確定是否手術及手術的部位。如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為腎上腺意外瘤所致,如同上文中提到的小李一樣,應盡早行腎上腺腺瘤摘除術。如為雙側腎上腺增生所致的醛固酮增多癥,則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可考慮藥物治療,并定期檢測血壓、血鉀等指標。
庫欣綜合征又稱皮質醇增多癥,主要是由于糖皮質激素過多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候群。在腎上腺意外瘤中,5.3%的病人雖有自主性的皮質醇分泌,卻不足以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皮膚紫紋等典型的臨床表現。但如果患者長期處于這種高皮質醇的狀態(tài),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甚至骨質疏松。所以在腎上腺意外瘤患者中應進行血皮質醇、24小時尿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測定以及1mg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必要時應進一步行2mg以及8mg地塞米松抑制試驗以明確診斷。早期診斷并手術切除病灶是庫欣綜合征最根本的治療方法。
需明確腫瘤的良惡性
目前還沒有發(fā)現有哪一種內分泌檢查或腫瘤標記物可以準確判斷腫瘤的良惡性。但從影像學上來看,還是有一些特征可用于鑒別腫瘤的良惡性的。從CT 檢查來看,惡性腫瘤除了表現為瘤體較大外,還表現為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較厚,密度不均勻且有壞死,CT值較高,增強后強化明顯而又不均勻。腎上腺因為血運豐富而成為腎上腺以外惡性腫瘤的常見轉移部位,原發(fā)灶多來源于肺、乳腺、結腸和腎腫瘤及黑色素瘤,其大小介于良性腫瘤和原發(fā)惡性腫瘤之間,多為雙側。對可疑患者可以進行CT引導下的穿刺,以明確腫瘤的性質,同時正電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對鑒別皮質腺瘤和轉移瘤有一定的價值。
有功能的瘤子應手術切除
在治療方面,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對于有功能的和高度懷疑惡性的意外瘤,應考慮手術治療。對于有功能的腎上腺意外瘤,無論腫瘤大小,均應根據其造成的疾病不同而進行相應的治療。如造成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應結合CT等影像學檢查以及腎上腺靜脈采血的結果,決定手術與否以及手術的部位;如造成庫欣綜合征或嗜鉻細胞瘤時,一般考慮手術治療。對于良性且又無功能的腎上腺意外瘤,腫瘤直徑>3厘米可以考慮手術。目前可選用腹腔鏡腎上腺手術,其具有住院時間短、手術疼痛小、切口小等優(yōu)勢。3厘米以下的腫瘤可以暫不處理,但要密切隨訪,一般每3個月進行一次各項內分泌功能檢測和CT檢查,如果腫瘤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提示有惡性傾向,建議手術切除;如果腫瘤大小變化不大,激素水平又沒有異常,可進一步隨訪,直至出現功能異常再考慮手術切除。(據《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