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宇,張在軍
在魏書生老師班級的班規(guī)班法里,有犯了錯誤要做好事的規(guī)定:比如,如果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就要擦24塊玻璃,10扇窗戶框。又如,如果忘了帶桌罩,除了回家去取之外,還要到水房為班級打一桶水。再如,如果早自習遲到了,就要掃操場30分鐘……
但是,如果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就要用做好事和其他的方法來糾正。
那天第二節(jié)晚自習已經上課了,可操場的一角還有兩位同學,拿著籃球扔過來,扔過去。魏老師仔細一看,不對勁兒,那不是扔球,而是“砸”,互相“砸”來“砸”去,空氣中帶著火藥味,顯然是在進行著一場以互相傷害為目的的爭斗。
魏老師走過去,看得更清楚了:一位是將近一米八的大個子袁中,另一位是一米七的大胖子楊斌。楊斌的手還捂著臉,似乎很疼。兩個人的胸部一起一伏,說明他們此刻仍在怨恨著對方。
“怎么回事?”魏老師問。
兩個人只好承認:“我們倆先是玩球,鬧著玩,后來急眼了,打起來了?!?/p>
他們兩位是很要好的同學,為班里做過大量的好事,但孩子哪能不犯錯誤。
魏老師說:“你們這么高的個子,該有寬闊的胸懷才對。過去挺開朗的,今天怎么掉到這個小馬蹄坑里了,累不累?怎么辦吧?”
袁中說:“寫說明書?!?/p>
楊斌說:“做好事?!?/p>
魏老師說:“同學之間不依不饒,是最可鄙的錯誤。我看,連寫說明書再加做好事,行不行?”
“行?!?/p>
“每人先寫500字,主要寫自己的短處,寫有哪幾點對不起對方。”
放學后,兩人把各自心理活動的三張“照片”交了上來。寫的都是自責和對不起對方的話,魏老師感到滿意,便把說明書還給他們說:“各自把自己的說明書交給對方看一看?!?/p>
正常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旦對方說對不起自己了,原來不依不饒的怨恨便煙消云散了。兩人看著對方的說明書,看著對方自我批評的誠摯話語,心中感到溫暖,臉上露出慚愧,也互相理解、互相原諒了。
魏老師說:“請二位握握手吧!”
別看他們長得那么高,畢竟是天真的孩子,兩人紅著臉,伸出手,握在一起。
魏老師說:“我看表,你們握一分鐘好嗎?”
他們笑了,冷戰(zhàn)結束了:冰雪融化,煙消云散。
楊斌問:“我們還用不用做好事了?!?/p>
“你們自己說呢?”
“還是做吧,做什么好呢?”
魏老師望了望班級南面四個大窗戶上掛的窗簾,就說:“每人洗兩個窗簾怎么樣?”
“行?!?/p>
第二天,有的同學向魏老師報告,袁中和楊斌晚自習放學,走在路上的對話很有趣:
楊斌說:“我臉還疼呢!”
袁中說:“我胳膊還疼呢!”
過了一會兒,袁中說:“咱們一人拿這么一大堆窗簾回家,爸媽要問,該怎么回答呢?”
沉默了一陣之后,楊斌想出了個“統(tǒng)一口徑”的說法:“就說快過年了,每人都要為班級做好事,班長分配咱倆洗窗簾?!?/p>
他們不愿把發(fā)生矛盾的事告訴家里,反正已經和好了,不告訴就不告訴吧,還讓爸爸媽媽操心做什么。
實驗證明:人在做好事的時候,一般都是積極、昂揚、上進、助人、善良、真誠、勤奮、果斷的思想在指揮自己的行動。犯了錯誤做好事,能起到增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能起到將其導向真善美的作用,能起到使學生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更強大的自我的作用。因此,這種犯了錯誤做一件好事的糾正辦法,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