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江 肖 敬 尹智功 韋銳斌 蔣耀平
廣西自治區(qū)柳州市中醫(yī)院風濕免疫科(柳州545001)
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是一種以慢性破壞性關節(jié)炎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全身有滑膜的關節(jié)都可被累及,至今病因不明,據(jù)報道,我國患病率為0.3%~0.6[1],其病程長,致畸和致殘率高,目前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西藥毒副作用使許多患者難以耐受而不能堅持治療,而中醫(yī)藥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治療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療效。中醫(yī)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病因是由于正氣不足,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所致。我們近年來采用化痰活血通絡法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所有95例RA患者為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和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50例中,男10例,女40例,年齡30~69歲,平均年齡48.5士12歲,病程63士46個月;對照組45例中,男6例,女39例,年齡32~64歲,平均年齡48.2士10.6歲,病程60士42個月。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按照美國風濕病學會(ARA)1987年修訂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21:①晨僵至少1h(≥6周);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jié)腫(≥6周);③腕、掌指關節(jié)或近端指間關節(jié)腫(≥6周);④對稱性關節(jié)腫(≥6周);⑤皮下結節(jié);⑥雙手X光片改變;⑦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7條中的4條或4條以上。排除標準:①晚期患者,關節(jié)嚴重畸形,關節(jié)功能Ⅳ級者;②嚴重的膝骨關節(jié)炎,以及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合并心、腦、肝、腎、肺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或活動性消化性潰瘍者;④精神病患者,有藥物過敏史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治療方法 治療組:雙氯芬酸鉀片50mg,口服,每天2次;甲氨喋呤10mg,每周1次,口服或靜脈注射。中藥以化痰活血通絡方內服治療,自擬方:絲瓜絡、烏梢蛇、桂枝、當歸、赤芍各15g,桃仁、紅花各12g,白芥子、地龍、川芎、防己各10g,膽南星、白附子各6g,細辛3g,以上方為基本方加減,將上述藥物加水500mL,煎取汁150mL,每天1劑,分2次溫服。加減:風邪偏盛:加防風;濕重加木瓜;關節(jié)紅腫灼熱,加虎杖、銀花藤;關節(jié)腫脹重者加露蜂房。
對照組:雙氯芬酸鉀片50mg,口服,每天2次;甲氨喋呤10mg,每周1次,口服或靜脈注射。兩組均治療2個月后觀察療效。
觀察指標: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壓痛數(shù)及晨僵時間(以分鐘計)的改善情況,血小板(PLT)、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 (FG)、血沉(ESR)的水平變化情況。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經過SPSSl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療效標準 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緩解標準[3]:①晨僵時間不超過15min;②無疲乏感;③無關節(jié)壓痛;④無關節(jié)痛、關節(jié)活動時無痛;⑤關節(jié)或腱鞘無軟組織腫脹:⑥血沉低于30mm/h(女)或20mm/h(男)。符合以上5項及以上者為顯效,3項及以上者為有效,未達3項及以下者為無效。
治療結果 療效統(tǒng)計:表1示,治療組顯效率78%,總有效率98%;而對照組分別為66.7%和85%,兩組療效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 05),治療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療效對比表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比較(±s)
注:△▲均為本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的比較,◇◆為治療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的比較。其中△P<0.05,▲P<0.01;◇P<0.05,◆P>0.05。
治療組 治療前 72.6±43.3 7.3±3.4 8.1±4.4治療后 31.1±18.5▲◇ 3.7±2.3△◇ 3.5±2.3△◆對照組 治療前 68.2±42.3 7.9±4.6 9.4±3.7治療后 51.3±24.6△ 5.8±2.5△ 3.9±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PLT)、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G)、血沉(ESR)平均水平比較:兩組在改善實驗室指標方面均有較好作用。治療組在改善PLT、D-D、FG、ESR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治療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3)。05。
表3 治療前后PLT、D-D、FG、ESR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PLT、D-D、FG、ESR比較(±s)
注:△▲均為本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的比較,◇為治療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的比較。其中△P<0.05,▲P<0.01;◇P<0.
組 別 時間 PLT(X109/L) D-D(μg/L) FG(g/L) ESR(mm/h)治療組 治療前 322±62.63 450.28±62.57 6.96±1.25 45.1±16.2治療后 210±44.63▲◇ 360.35±45.78▲◇ 5.81±1.36▲◇ 20.3±5.4▲◇對照組 治療前 315±66.63 463.78±64.17 6.91±1.32 44.6±16.7治療后 243±49.33△ 354.28±50.57△ 5.99±1.52△ 29.9±9.2△
討 論 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是一種以關節(jié)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關節(jié)病變常使患者喪失勞動能力,造成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臨床治療此病的基本目標是減輕或消除癥狀、延緩和控制關節(jié)骨破壞的發(fā)展,避免關節(jié)功能喪失及致殘。RA屬于中醫(yī)“痹證”、“歷節(jié)風”、“骨痹”范疇,《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是機體正氣不足,外受風、寒、濕邪侵襲,邪氣痹阻,氣血凝滯,濕郁生痰,留伏骨節(jié),經脈不通所致。濕痰瘀血為病理產物,使疾病纏綿難愈,中醫(yī)學中久治不愈或久痛不愈的疑難重病證多責之于痰瘀,正如《局方發(fā)揮》所說:“痰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嘔吐、噎膈、反胃之次弟也?!保?]唐先平[5]總結認為RA是由于風寒濕熱毒邪外侵、痰瘀毒邪內生所致。名老中醫(yī)焦樹德、朱良春教授等都認為RA之所以成為疑難頑癥,痰濁、瘀血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痰瘀病理變化貫穿于RA整個發(fā)病過程,痰瘀膠著于骨骱,痹阻經絡,郁久化毒,損害筋骨關節(jié),導致關節(jié)腫脹變形、肢體僵硬。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血瘀證與血液流變學密切相關,痰證也有血液流變學變化,使血液呈“高”、“黏”、“聚”[6]。痰證、痰瘀相兼證共同表現(xiàn)為纖維蛋白原等血液流變指標的異常,反映血液黏滯性、濃稠性、凝固性及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痰證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纖維蛋白原、血漿比黏度的異常升高,反映血液的高凝、高黏狀態(tài)[7]。PLT作為一種細胞急性時相反應物,可參與全身血管炎癥反應的發(fā)生[8],研究表明[9],RA患者病情活動時,PLT水平可明顯升高,提示PLT不僅可反映病情活動程度,且可作為判斷本病治療療效的指標。D—D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的終產物,其濃度升高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tài)標志之一,與血栓形成密切相關,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繼發(fā)性纖溶活性增加,是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纖維亢進的分子標志之一。文獻報道[10]RA有血管炎表現(xiàn),血液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RA患者中D—D可與ESR一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A疾病的活動性,同時增高提示RA患者中存在凝血和纖溶活性異常,處于高凝狀態(tài)。FG是影響血液流變學的一個重要因素,與炎癥活動相關,可以作為反應病情活動的指標[11]。PLT、D-D、FG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瘀血的輕重程度,其水平越高說明瘀血的程度越重,它們作為判斷RA治療療效的指標,與中醫(yī)認為痰瘀阻絡是RA的一個主要病機的認識是一致的。故本病治療以化痰活血通絡為則,絡脈得通,則痹證自可緩解。本方中膽南星燥濕化痰,白附子祛風化痰,白芥子利氣化痰、消腫散結,三藥合用具溫陽散寒、化痰散結之功,當歸、赤芍、桃仁、紅花活血行瘀,川芎行血中之氣,桂枝、細辛橫行手臂、溫經通絡,防己燥濕通絡,久病關節(jié)腫脹不消,反復疼痛者多為濕痰淤深入筋骨關節(jié),難以祛出,用烏梢蛇之屬,地龍、絲瓜絡活血既可利濕化痰,而又不耗傷氣血津液。全方組方嚴謹,諸藥配合,相得益彰,共奏溫陽化痰、活血祛瘀、燥濕通絡之功,臨證時以此方隨證加減,能每每效驗。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以化痰活血通絡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其療效較觀察組有明顯提高。
本文結果表明:化痰活血通絡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可明顯提高療效,同時降低PLT、D-D、FG水平、控制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
[1] 蔣 明.中華風濕病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737.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53.
[3] 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292.
[4] 元·朱震亨.丹溪醫(yī)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43.
[5] 唐先平.“痰瘀相關”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5,20(3):173-176.
[6] 馬宗華.痰證特征、實質及辨治[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20(5):14-16.
[7] 李小兵,方永奇,黃可兒.痰瘀證型的臨床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0,27(2):53-55.
[8] 王 鋒,汪年松,晏春根.等.外周血P2選擇素檢測對判斷類風濕關節(jié)炎活動期的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5,12:285-286.
[9] 王 斌,王宏智,昊美娟,等.血小板參數(shù)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情活動的相關性分析[J].浙江醫(yī)學,2010,32(7):1088-1089.
[10] 蔣耀平,尹智功,肖敬,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超敏C一反應蛋白和D一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0,6,863-864.
[11] 覃光輝,蘇勵.從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探討?zhàn)鲅c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關系[J].江蘇中醫(yī)藥,2005,26(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