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瞿新明,劉輝輝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吉林 長春 130117)
頸型頸椎病(Cervical Spodylosis)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fā)的頸椎病類型。近幾年,筆者將項針結合正脊進行分期施用,治療頸型頸椎病觀察組78例,對照組79例,2組療效經過統(tǒng)計學處理,項針結合正脊分期施用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7例病人全部來自2010年1月-2011年2月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針灸門診及住院患者,觀察組78例,男34例,女44例;年齡12~65歲,平均33.5歲;病程1月內的55例,病程1~3個月的15例 ,大于3個月的8例;對照組79例,男36例,女43例;年齡14~63歲,平均35.4歲;病程1月內的58例,病程1~3個月的16例,大于3個月5例,2組病例均經CT或MRI檢查,符合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癥狀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后均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2組具有可比性。療程20 d,觀察2組治療效果。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CT或MRI確診并且具備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頸枕部疼痛,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2)在頸椎旁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有壓痛點;3)前屈旋頸試驗陽性,X線或CT/MRI顯示頸椎生理弧度在病變節(jié)段改變或呈輕中度頸椎退變征象。
1.3 納入標準 1)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必須符合上述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年齡12~65歲。
1.4 分期標準 將根據(jù)頸椎病癥的急性期、緩解期、定為針刺期,10 d?;謴推跒檎蛊冢?0 d。
1.5 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采用直觀模擬評分法[2](VAS,0=無痛,10=最痛)[3],判定患者疼痛程度評分。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收集的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2.1 觀察組 采用項針結合正脊分期治療。1)針刺法:主穴為風池(雙)、天柱(雙)、供血(雙)、腦空(雙),C3~C5脊椎下旁0.5寸。配穴:阿是穴。操作:患者取俯臥位,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用0.28×25 mm毫針,0.28×40 mm毫針。從頭、頸、循經依次進針,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為度,留針30min,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1個療程。2)正脊法:待患者完成1個療程項針治療后,病情進入緩解期,再行正脊法。操作:①患者取俯臥位,醫(yī)生立于患者一側。醫(yī)生在患者枕部、枕下部、頸椎兩側施以拇指按揉法、揉法、撥法、拿法、彈撥法8~10 min;待患者的頭頸部肌肉完全放松,恢復正常的彈性。②患者取坐位,醫(yī)生觸診尋找頸椎小關節(jié)紊亂部位,行屈頸旋轉定位牽法,不能一次完成者,可在下一次正脊時復位。待紊亂糾正完畢,行松解手法以鞏固療效。10 d為1療程,治療1個療程觀察療效。
2.2 對照組 采用針刺推拿結合治療。1)針刺方法:主穴:常規(guī)頸部C1~C5華佗夾脊穴。配穴:阿是穴。操作:患者俯臥位,穴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用0.25 mm×40 mm,0.25 mm×25 mm毫針,針尖向脊柱方向針刺,進針深度0.5~0.8寸,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為度。留針30 min,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2)推拿方法:針刺完畢后,行常規(guī)推拿法。操作:①采用拿揉法,拇指按揉法,撥法在頸部兩側、正中施術8~10 min。待軟組織完全松解后,再行下一步;②行頸部搖法;再行掌托拔伸法和頸椎斜扳法;③最后采用拿、揉、按揉、點等手法作為整理結束手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痊愈:癥狀體征消失,頸、上肢功能活動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能參加輕度勞動和工作;好轉:頸肩背疼痛減輕,頸、上肢功能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3.2 結果
3.2.1 2組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結果比較 例
3.2.2 2組治療前后疼痛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疼痛積分比較(±s)
頸型頸椎病的病理特點是椎間盤處于退變的早期階段,纖維環(huán)結構的部分破壞,椎間盤組織的輕度膨出及椎骨骨質的輕度增生,這些膨出的結構可刺激分布于其間的椎竇神經感覺纖維,導致頸項部和肩胛骨區(qū)域處于持續(xù)緊張的狀態(tài),出現(xiàn)該區(qū)域肌緊張性疼痛,同時造成頸椎穩(wěn)定性下降,出現(xiàn)頸椎活動節(jié)段錯位[4]。造成椎旁軟組織、肩胛骨內緣肌肉附著處酸痛,易于疲勞,往往可觸及條索狀改變及壓痛[5]。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頸型頸椎病又稱“項痹”“項強”“頸項痛”。項針結合正脊分期施用治療頸型頸椎病,正是基于其病機,項針調節(jié)頸部經脈的氣血,改善頸部筋肉的血運,恢復頸項部肌肉的彈性,重在糾正“筋出槽”在先。通過正骨法調整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重在糾正“骨錯縫”在后,達到頸椎生物力學的內外平衡,最終達到筋順骨正,肌強骨穩(wěn)的目的,降低頸椎病癥的復發(fā)率。
本實驗研究表明,通過項針結合正骨分期施用治療頸型頸椎病癥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針刺推拿結合治療,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此方法為今后應用針灸推拿治療頸椎病癥的機理研究提供可靠的臨床依據(jù)。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郝雙林,田寶斌,王玲,等.VAS測痛法的臨床初步評估[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1994,16(5):397-399.
[3]伊建平,王海燕.挑罐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56例[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9,31(1):27-28.
[4]范剛啟,趙楊,符仲華.針刺方向、角度、深度與針刺鎮(zhèn)痛的關系[J].中國針灸,2010,30(11):965-968.
[5]鐘衛(wèi)江.針灸在疼痛治療中的作用[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4):6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