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疆哈密東戈壁超大型鉬礦床成礦熱液蝕變作用分析

        2012-04-24 13:49:06班宜紅馬曉輝黃培明劉建軍常新明付治國
        中國鉬業(yè) 2012年2期
        關鍵詞:脈體白云母鉀長石

        班宜紅,馬曉輝,吳 飛,黃培明,劉建軍,常新明,付治國

        (河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第二地質勘查院,河南許昌 461000)

        新疆哈密東戈壁超大型鉬礦床是新近發(fā)現(xiàn)并探明的,這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重大突破。礦床位于天山山脈東段,塔里木板塊向準噶爾板塊俯沖的仰沖帶上,是地槽活動的強烈區(qū)域。這里華力西期花崗巖基發(fā)育,變質作用普遍。本文基于與鉬成礦作用關系密切的熱液蝕變作用進行分析闡述。

        1 成礦背景與礦區(qū)地質簡述

        1.1 大地構造

        該區(qū)區(qū)域深大斷裂發(fā)育(圖1),康古爾斷裂與雅滿蘇斷裂之間的斷塊上為黃山-秋格明塔什復理石巖帶(韌性剪切帶),該巖帶南北兩側分別為阿奇山-雅滿蘇島弧帶及小型泉-大南湖島弧帶[1-3]。

        1.2 地層

        地層分區(qū)屬天山-陰山地層區(qū)(Ⅰ)北天山地層分區(qū)(Ⅰ1)覺羅塔格小區(qū)(Ⅰ11)出露地層由老到新為:石炭系、二疊系及新近系,區(qū)域巖漿巖為華力西期黑云母花崗巖(γ2h4)。

        礦床賦存地層為石炭系下統(tǒng)干墩組(C1gd),巖性為變質砂巖、泥質砂巖及變安山巖等(圖2)礦床成礦母巖為華力西期(二疊紀末期)含黑云母斑狀花崗巖,U-Pb法同位素年齡為:227.6+1.3 Ma。

        圖1 勘查區(qū)大地構造位置圖

        圖2 東戈壁鉬礦區(qū)地質圖圖

        2 礦床地質概述

        2.1 形態(tài)與規(guī)模

        鉬礦體全部賦存于斑狀花崗巖的頂部外接觸帶,內(nèi)接觸帶不含礦。這與東秦嶺7個超大型鉬礦床以外接觸帶成礦為主尚存在內(nèi)接觸帶少量花崗巖成礦的普遍規(guī)律不同。礦體形態(tài)與斑狀花崗巖頂面地形起伏形態(tài)一致,礦體就像斑狀花崗巖頂面的一層巨厚皮殼狀。主礦體為似層狀。垂向上距成礦母巖0~100 m,礦體長1 534 m,寬1 030 m,一般厚100~300 m,礦體最大厚度417.84 m,最小厚度2.00 m,平均179.12 m;礦體單樣最高品位3.92%,單工程最高0.275%,最低0.056%,礦體平均品位0.12%,其中低品位礦0.05%,工業(yè)礦平均品位0.13%,礦體水平投影面積1.58 km2。礦體厚度與品位呈正比關系,礦床規(guī)模達超大型。

        2.2 礦石特征

        礦石礦物為輝鉬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黑云母等,化學成分SiO268.96%(成礦母巖外接觸帶的賦礦圍巖)、Al2O314.7%、K2O 3.43%、Na2O 1.11%、Mo 0.12%、WO30.003%。不含可以綜合利用的其它金屬元素,為單一鉬礦床。

        礦石特征為,以鱗片-葉片狀結構及它形粒狀結構為主;構造主要有斑點狀、細脈狀構造,局部為網(wǎng)脈狀構造,氧化礦影響深度最淺23.24 m,最深80.60 m。

        3 成礦期熱液蝕變作用

        成礦期的熱液蝕變作用即疊加于區(qū)域淺變質之上,又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在淺變質碎屑巖中成礦期熱液蝕變使巖石的黑云母化加強,絹云母變?yōu)榘自颇?,由于熱液活動使原砂質顆粒溶蝕變小。裂隙較大時石英脈、石英-鉀長石脈沿其貫入,脈體兩側5~50 mm范圍內(nèi)巖石發(fā)生角巖化、硅化,脈體與圍巖發(fā)生成分交換,變質礦物組合為石英-正長石-黑云母-白云母,主要角巖類型有黑云母鉀長角巖、二云母鉀長角巖。

        成礦期熱液蝕變作用主要形成各種脈體,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鉀長石化、黃鐵礦化、電氣石化、碳酸鹽化、螢石礦化等。

        硅化、鉀化及其他蝕變表現(xiàn)形式是呈細脈狀-脈狀充填于賦礦巖石和圍巖裂隙中,形成單獨的石英脈、鉀長石脈、鉀長石-石英脈、碳酸鹽-石英脈、螢石-石英脈。電氣石化可形成單獨的細脈,也可形成單獨的團塊或斑塊。

        成礦期熱液蝕變作用在礦區(qū)內(nèi)廣泛發(fā)育,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形成各種醒目的脈體如石英脈、鉀長石脈、鉀長石-石英脈、碳酸鹽-石英脈、螢石-石英脈。電氣石化可形成單獨的細脈。這些脈體是區(qū)內(nèi)金屬礦物的最重要聚集場所,對鉬礦體厚度及品位變化有重要影響。脈體外圍巖中的熱液蝕變作用也較明顯。礦區(qū)內(nèi)的金屬礦物礦化與成礦期熱液蝕變作用密切相關[4-9],通過對礦區(qū)資料的綜合,將礦區(qū)內(nèi)的主要熱液蝕變類型劃分為硅化、鉀長石化、黃鐵礦化、電氣石化、碳酸鹽化、螢石礦化等,不同的蝕變類型其金屬礦物的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別。

        3.1 硅化

        硅化是礦區(qū)熱液作用由早到晚均可見到的蝕變,也是與礦區(qū)礦化關系最密切的重要蝕變之一,它普遍發(fā)育于各種巖石中。

        3.1.1 硅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3.1.1.1 硅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

        呈規(guī)模不等的脈體產(chǎn)出,成礦階段早期形成不含輝鉬礦及其他金屬礦物的純白色石英脈、偶含黃鐵礦的純白色石英脈[10],這些石英脈通常也是后期脈體充填的通道,特別是花崗質脈體充填的通道(斑狀花崗巖枝邊部常有石英脈鑲邊);成礦階段形成輝鉬礦-黃鐵礦石英脈、黃鐵礦-輝鉬礦石英脈、輝鉬礦石英脈,輝鉬礦-黃鐵礦-長石石英脈、輝鉬礦-黃銅礦-黃鐵礦石英脈、輝鉬礦-黃鐵礦-方解石-石英脈及螢石-黃鐵礦-石英脈、螢石-輝鉬礦石英脈等淺白色-灰白色脈體。石英脈的結構與脈體規(guī)模有較大關系,細小石英脈(2~5 mm)主由0.01~0.5 mm它形粒狀變晶石英組成,脈邊部顆粒細些,具冷凝邊;較大一些的石英脈具細粒至中粗?;◢徑Y構,脈體由兩側向中心依次可分為冷凝邊帶(寬1~3 mm,它形粒狀石英顆粒大小0.03~0.2 mm)、細粒結構帶(寬3~10 mm,它形粒狀石英顆粒大小1.5~4 mm)、中粗粒結構帶(寬一般3~8 cm,它形粒狀或半自形柱狀-櫛狀石英大小5~12 mm)。石英脈中常分布有片狀白云母集合體大小2~5 mm,部分石英脈中分布有片狀金云母。

        深部的石英脈從外觀總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與圍巖界線清晰、截然,脈體規(guī)模大(厚度一般1~10 cm);另一種與圍巖界線模糊,脈體內(nèi)部含有較多圍巖雜質,脈體規(guī)模?。ê穸纫话?~5 mm)。與圍巖界線不清晰的石英脈中亦有輝鉬礦化,但礦化主要以星散小顆粒狀為主,個別脈體邊部偶見極薄的紋線狀輝鉬礦。

        3.1.1.2 硅化的第二種表現(xiàn)形式

        在石英脈兩側的圍巖中發(fā)育有寬窄不一的硅化帶,窄者0.5 mm,寬者2~5 mm,是脈體與圍巖進行物質交換的產(chǎn)物,此帶限于石英脈邊部外側。硅化帶中礦物成分復雜,主要由0.01~0.1 mm(近石英脈粗,漸遠漸細)它形粒狀石英、0.05 mm它形粒狀方解石(或白云石)、0.002~0.2 mm細鱗片狀黑云母-絹云母組成;硅化帶中也有微量呈微細浸染狀存在的金屬礦物黃鐵礦、輝鉬礦等。

        3.1.1.3 硅化的第三種表現(xiàn)形式

        在無脈體或遠離脈體的各種巖石中形成規(guī)模不等的硅化(褪色)蝕變帶或硅化蝕變條帶、團塊,特別是在巖石中裂隙發(fā)育熱液流體通道密集時更是如此。此種硅化形式在各種巖石中均具有普遍性。部分鉆孔(ZK0704孔)特別是在靠近斷層破碎帶的鉆孔中可見這種蝕變帶寬達30余m,帶中除硅化石英外還伴有星散顆粒狀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星散狀及裂隙充填狀輝鉬礦化等。硅化蝕變條帶、團塊在巖石中較常見,小者10~20 cm,大者0.5~1.5 m,硅化條帶或團塊中除含有較多的黃鐵礦、黃銅礦外,還含有針柱狀電氣石等雜質。

        3.1.2 硅化與礦化的關系

        礦區(qū)內(nèi)的各種礦化均與硅化有密切關系,特別是鉬、鎢、鉛、鋅、銅礦化與石英脈及硅化關系密切。

        3.1.2.1 硅化與輝鉬礦化的關系

        據(jù)鉆孔資料顯示礦區(qū)內(nèi)50%以上的輝鉬礦產(chǎn)于規(guī)模大小不等的石英脈中及緊鄰石英脈邊部的硅化帶中,約5%~8%的輝鉬礦產(chǎn)于遠離脈體的硅化帶、硅化團塊中中??傮w上看輝鉬礦有4種產(chǎn)出形式:第一種是在石英脈中呈斑塊狀(包括菊花狀、放射狀)、團塊狀、顆粒狀(包括稠密顆粒狀和星散顆粒狀)產(chǎn)出,輝鉬礦斑塊、團塊大小一般1 cm×1.5 cm~1.5 cm×3 cm,顆粒狀集合體大小一般1~3 mm;第二種是在石英脈邊部呈脈狀(包括不連續(xù)脈狀、紋線狀、細脈狀、厚脈狀)產(chǎn)出;第三種是在不含石英脈的圍巖中呈細脈狀、脈狀、薄模狀產(chǎn)出;或在帶狀硅化帶中呈星散顆粒狀集合體產(chǎn)出;第四種是在緊貼石英脈外側圍巖硅化帶(寬約2~5 mm)或裂隙中呈星散顆粒狀、稠密顆粒狀產(chǎn)出。以上4種輝鉬礦產(chǎn)出形式中有3種與石英脈有直接關系,可見石英脈是區(qū)內(nèi)輝鉬礦形成的主要載體。

        3.1.2.2 硅化與鉛鋅礦化的關系

        鉆孔資料顯示,鉛鋅礦化主要有3種主要產(chǎn)出形式,一種是在石英脈中呈團塊狀、顆粒狀(包括稠密顆粒狀和星散顆粒狀)產(chǎn)出,部分石英脈中僅見方鉛礦無閃鋅礦但有黃鐵礦,大部分石英脈中多見方鉛礦、閃鋅礦共生,伴有黃鐵礦或黃銅礦;另一種是呈獨立的鉛鋅礦脈產(chǎn)出,脈寬3~6 mm;第三種是在石英脈外側的硅化圍巖中呈細小顆粒狀或星散浸染狀產(chǎn)出。據(jù)鉆孔資料分析以石英脈為載體產(chǎn)出的鉛鋅礦占礦區(qū)全部鉛鋅礦的85%以上,以獨立脈體或團塊產(chǎn)出的鉛鋅礦約占總體的5%~8%,以石英脈外側硅化帶產(chǎn)出的鉛鋅礦約占3%~6%。

        3.1.2.3 硅化與黃銅礦化的關系

        礦區(qū)內(nèi)黃銅礦主要有3種產(chǎn)出形式。一種是呈小團塊狀、斑塊狀、顆粒狀集合體產(chǎn)于石英脈中,斑塊狀黃銅礦不連續(xù)分布于石英脈中,團塊大小3 mm ×5 mm~5 mm×15 mm,也常見呈脈狀、透鏡狀產(chǎn)于石英脈中,黃銅礦呈透鏡體狀分布于石英脈中,透鏡體厚大部位達1.2 cm或與黃鐵礦、鉛鋅礦共生產(chǎn)于石英脈中,局部形成石英脈型銅鉛鋅礦;另一種是呈斑塊狀集合體產(chǎn)于硅化團塊中或星散顆粒狀產(chǎn)于硅化帶中;第三種是星散顆粒狀、細脈狀、不規(guī)則條帶狀、團塊狀分布于礦區(qū)各種巖石特別是變質輝綠巖、變質砂巖中,黃銅礦脈寬2~3 mm分布于變質砂巖中,黃銅礦中有少量黑色電氣石雜質,這也是礦區(qū)內(nèi)地表巖石普遍具星點狀孔雀石化的主要原因。在斑狀花崗巖、似斑狀花崗巖[11]中也有顆粒狀、小團塊狀黃銅礦分布。據(jù)鉆孔巖心觀察,產(chǎn)于石英脈中的黃銅礦約占礦區(qū)黃銅礦總體的50%,產(chǎn)于硅化團塊或硅化帶中的黃銅礦約占總體的35%,產(chǎn)于圍巖中的分散黃銅礦約占總體的10%~12%,另有少部分黃銅礦產(chǎn)于與鉀化有關的脈體中。

        3.1.2.4 硅化與鎢礦化的關系

        鎢礦化在礦區(qū)內(nèi)不普遍,僅少部分鉆孔中可見,或鉆孔的部分地段可見。鎢礦化在地表石英脈中也有分布,個別石英脈中礦化較強。據(jù)礦區(qū)資料統(tǒng)計,80%以上的鎢礦化(包括黑鎢礦、白鎢礦)產(chǎn)在石英脈中,約20%的鎢礦化產(chǎn)于鉀長石脈(包括螢石-鉀長石脈)中。鎢礦是輝鉬礦的伴生礦,或與磁鐵礦、黃銅礦、鐵閃鋅礦共生,也可呈顆粒狀集合體單獨產(chǎn)出。ZK0704孔(255.40 m處)在一條寬22 cm的石英脈中可以看到鎢與多種金屬礦物的共伴生組合:石英脈的一側黑鎢礦與輝鉬礦共生,石英脈的另一側白鎢礦與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輝鉬礦共生;在KZK1116鉆孔中可見黑鎢礦產(chǎn)于石英脈中,與黃銅礦共生,外側有弱的輝鉬礦化。部分鉆孔中黑鎢礦集合體排列顯示一定的方向性,反映黑鎢礦的生成是沿裂隙生長的。

        3.1.2.5 硅化與黃鐵礦化的關系

        黃鐵礦不單發(fā)育于各種脈體、硅化團塊或硅化帶中而且在圍巖中也相當發(fā)育。鉆孔觀察顯示,石英脈、硅化團塊或硅化帶中的黃鐵礦約占黃鐵礦總體的60%左右,在圍巖中分散存在的黃鐵礦約占總體35%。黃鐵礦在石英脈或硅化帶中主要以顆粒狀、團塊狀、斑塊狀集合體產(chǎn)出,構成石英-黃鐵礦脈。除石英脈及硅化帶外,黃鐵礦普遍存在于礦區(qū)各種巖石中,主要呈大小不等的星散顆粒狀集合體或呈條帶狀、脈狀分布于巖石中,且與巖石的變質程度有一定的關系:變質輝綠巖、變質泥巖-砂質泥巖及蝕變較強的隱伏巖體中黃鐵礦顆粒較多、較稠密,變質較弱的塊狀砂巖中則相對較少。

        黃鐵礦化是礦區(qū)內(nèi)最主要的金屬礦物礦化,多數(shù)黃鐵礦呈單獨的顆粒狀、斑塊狀集合體產(chǎn)出,約占黃鐵礦總體的60%~65%,只有35%~40%的黃鐵礦是與其他金屬礦物伴生或共生的。因此黃鐵礦化與其他金屬礦物礦化的關系比較復雜:在石英脈或硅化團塊、硅化帶中黃鐵礦發(fā)育部位其他金屬礦物(包括輝鉬礦)礦化不一定發(fā)育,或以黃鐵礦最為發(fā)育其它金屬礦物含量較少,輝鉬礦及其他金屬礦物礦化較強、較發(fā)育部位一般都伴有或多或少的黃鐵礦化;但圍巖中黃鐵礦化不發(fā)育地段其內(nèi)充填的石英脈中也很少能見到輝鉬礦等其他金屬礦物的礦化。

        3.2 鉀長石化

        鉀長石化雖不及硅化普通、強烈,但也是成礦最重要的蝕變類型之一,與成礦有密切的關系。

        3.2.1 鉀長石化的表現(xiàn)形式

        鉀長石化主要形成各種含鉀長石的脈體。鉀長石脈類按礦物成分的含量不同可分為鉀長石脈、石英-鉀長石脈(鉀長石含量大于50%,石英、白云母-金云母等雜質小于50%)、鉀長石-石英脈;此外還有少量的石英-斜長石脈(石英及其他雜質含量小于50%,斜長石含量大于50%)、斜長石-石英脈(斜長石含量小于50%,石英及其他雜質大于50%)。純鉀長石脈較少,純斜長石脈更難見到,礦區(qū)內(nèi)最常見的是鉀長石-石英脈、石英-鉀長石脈。鉀長石類脈體地表分布較局限,在東礦段出露于距隱伏巖體較淺的ZK88以東約300~500 m范圍內(nèi),此范圍內(nèi)鉀長石脈在鉆孔中也較常見;西礦段鉀長石類脈體偏少,這與西礦段巖體埋深遠大于東礦段有關。

        石英-鉀長石脈或鉀長石脈一般呈淡灰紅-淺肉紅色脈體,細脈體(寬度2~5 mm)具細粒花崗結構,大脈體具中粗粒花崗結構-巨斑狀結構,斑晶中條紋長石4%~20%、石英1%~5%,基質中條紋長石40%~50%、斜長石5%~20%、石英20%~40%、白-金云母1%~3%。斑晶條紋長石大小5~8 mm,較大者達12~15 mm,它形粒狀,具條紋構造及高嶺土化;石英2~5 mm,似板狀(晶形不完整的水晶)或它形粒狀?;|鉀長石大小1~2 mm,它形粒狀;斜長石大小1~2 mm,半自形板狀,有高嶺土化;石英0.1~1 mm,它形粒狀;白云母呈交代長石存在。鏡下觀察石英-鉀長石脈近圍巖處有冷凝邊,由脈體邊部向內(nèi)依次為:寬0.2~0.5 mm由0.03~0.2 mm大小粒狀-板狀鉀長石邊,寬0~0.5 mm大小0.2~0.5 mm細粒長石不連續(xù)邊,向內(nèi)漸粗由大于1~2.3 mm、再大于5~8 mm的鉀長石組成,鉀長石生長方向基本垂直脈體與圍巖接觸帶。鉆孔巖心中也常見石英-鉀長石鉀脈中的鉀長石集中分布于鉀長石-石英脈的邊部,近圍巖處粒度細,向內(nèi)粒度變粗,這是由于相對于石英而言鉀長石先冷凝結晶形成的。石英-鉀長石脈或鉀長石-石英脈中的鉀長石多呈米粥狀懸浮于石英中且不均勻分布,局部鉀長石呈團塊狀集中。鉀長石含量相對較少且位于邊部的脈體(鉀長石15%~20%)其長石呈櫛狀。

        斜長石-石英脈與鉀長石-石英脈相比較少,約占長石類脈體的5%左右,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80%~90%、斜長石6%~10%、電氣石及其它金屬礦物2%~5%。

        3.2.2 鉀長石化與礦化的關系

        鉀長石化主要與輝鉬礦化、黃鐵礦化關系密切,與鉛鋅礦化、黃銅礦化關系不密切、與鎢礦化關系不太密切。據(jù)對鉆孔資料的統(tǒng)計,約50%左右的鉀長石脈、石英-鉀長石脈或鉀長石-石英脈是不含礦的或僅有很弱的礦化,只有30%~35%左右的鉀長石脈、鉀長石-石英脈、斜長石-石英脈具有較好的輝鉬礦或黃鐵礦化,因此長石化與礦化的關系很復雜。總體上看產(chǎn)于與長石有關的脈體中的輝鉬礦約占礦區(qū)輝鉬礦總體的25%~30%。據(jù)礦區(qū)多個鉆孔巖心觀察結果,隱伏巖體上部0~60 m范圍內(nèi)的圍巖中鉀長石化一般較發(fā)育(與鉀長石化相比硅化相對較弱),形成相對密集、厚度較大(一般10~30 cm)的鉀長石脈、石英-鉀長石脈、鉀長石(或斜長石)-石英脈(石英脈較少),但絕大多數(shù)(85%以上)鉀長石脈體中沒有輝鉬礦甚至沒有黃鐵礦,僅個別鉀長石脈體(10%以下)中見有稀疏顆粒狀輝鉬礦、黃鐵礦化或僅在脈體邊部有較稠密小顆粒狀輝鉬礦化,構不成鉬礦體。遠離隱伏巖體則鉀長石(或斜長石)-石英脈數(shù)量漸少、規(guī)模一般較小,厚度在0.5~10 cm之間,脈體中的輝鉬礦化、黃鐵礦化逐漸增強。

        鉀長石脈中長石與石英成分含量的變化與巖漿期后熱液的演化密切相關:巖漿期后熱液活動早期溫度高形成的鉀長石脈其成分以長石為主石英少,極少有成礦物質沉淀;隨著熱液流體的逐步上侵溫度降低,長石先結晶,使硅質成分含量逐步增加,則依次形成石英-鉀長石(或斜長石)脈、鉀長石(或斜長石)-石英脈,伴隨有輝鉬礦、黃鐵礦等成礦物質的沉淀。因此對長石脈而言總體上看礦化強弱與脈中長石含量成反比:長石含量越高則礦化越弱,長石含量降低則礦化增強。但鉀長石脈中長石礦物的結晶粒度與礦化強弱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未表現(xiàn)出長石顆粒越大則礦化越弱、粒度變小則礦化越強的特征[12]。因此鉀長石化與礦化的關系比較復雜,總體表現(xiàn)為巖漿期后早期階段脈體厚度大、長石含量高、含礦性弱,巖漿期后的晚期階段則脈體厚度、規(guī)模相對小,長石含量少,脈體含礦性強。

        3.2.3 鉀長石脈之間的交切關系

        鉀長石脈之間具有復雜的交切關系,既表現(xiàn)為不同礦物成分之間長石脈有交切關系,也表現(xiàn)為同種成分脈體之間的交切,還表現(xiàn)為同種成分不同規(guī)模脈體之間的交切。

        同種成分同等規(guī)模不同方向長石脈之間的交切關系在鉆孔巖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表現(xiàn)為兩組不同方向鉀長石脈之間的相互切錯,一組脈體錯距大一些,另一組脈體錯動距離小些,但錯距均未超過2 cm。這種情況反映出兩組脈體是同時形成的,也即是說兩組脈體是沿“X”型張裂隙同期充填的,在脈體充填的過程中或形成之后“X”型張裂隙又有活動使其相互錯開,可見在脈體的上侵演化過程中有不太強烈的構造作用的參與。

        同種成分不同規(guī)模脈體之間的交切關系在鉆孔巖心中也較常見,有兩組鉀長石-石英脈,脈體成分相同但規(guī)模差別較大:一組脈寬為1.5 cm,脈體具中粗粒結構,另一組脈寬僅為1 mm,具細粒結構。小脈體將大脈體錯開,錯距4~5 mm。這種情況說明即使是同成分脈體也不是同時生成的,它反映出同成分熱液流體在演化或上侵過程中曾有過至少兩次以上的脈動,且這種脈動與構造作用是聯(lián)系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即熱液流體的上侵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具輝鉬礦化的鉀長石脈之間也有復雜的交切關系,可見一組輝鉬礦化鉀長石-石英脈與另一組輝鉬礦化鉀長石-石英脈相交而不錯開,厚度較小的鉀長石-石英脈輝鉬礦化強,厚度較大的鉀長石-石英脈輝鉬礦化相對弱,從厚度較大的鉀長石-石英脈中的鉀長石連續(xù)分布情況看,是厚度較大的脈體切斷了厚度較小的脈體。也可見一組輝鉬礦化鉀長石-石英脈被另一組輝鉬礦化鉀長石-石英脈錯開,錯距約2 cm。

        長石類脈體與其他不同成分脈體之間的交切關系更為明顯和常見,可見輝鉬礦化石英脈錯斷鉀長石-石英脈、黃鐵礦脈穿入鉀長石-石英脈中,還可見石英-鉀長石脈穿入輝鉬礦化石英脈中,石英-鉀長石脈與輝鉬礦化石英脈具清晰分界線,并具冷凝邊,石英脈中具明顯輝鉬礦化而穿入其中的石英-鉀長石脈內(nèi)則未見輝鉬礦化。以上現(xiàn)象說明長石類脈體是區(qū)內(nèi)成礦期形成較早的脈體,之后才形成石英脈等其他成分的脈體;但含長石類脈體的熱液也具有多次脈動,這種脈動與富含硅質的熱液脈動交替進行,形成長石類脈體之間、長石脈體與其它成分脈體之間復雜的交切關系。

        3.3 碳酸鹽化

        3.3.1 碳酸鹽化的表現(xiàn)形式

        碳酸鹽化是礦區(qū)成礦階段及成礦后熱液活動的產(chǎn)物,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3種。一是成礦階段的碳酸鹽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不形成單獨的方解石(或白云石)脈體,而是與其他組分共同組成成分復雜的脈體;二是成礦階段的碳酸鹽化發(fā)育于各種成分脈體外側的蝕變帶中,也發(fā)育于蝕變斑狀花崗巖及斑狀花崗巖巖枝中;三是成礦期后形成的方解石脈多為沿裂隙充填的微細脈,寬0.5~2 mm,僅個別脈寬達到5 mm,或呈團塊、顆粒、斑塊狀分布于石英脈空洞中,不含黃鐵礦及其他金屬礦物顆粒。

        3.3.2 碳酸鹽化與礦化的關系

        成礦期碳酸鹽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與其他組分一起形成成分復雜的脈體,伴有鉬、銅、鉛、鋅等多種金屬礦化,最常見的組合是方解石-石英脈或石膏-方解石石英脈、方解石-鉀長石石英脈。方解石-石英脈(石膏-方解石石英脈)脈體一般呈淺灰色、雜灰色,方解石-鉀長石石英脈一般呈淡肉紅色。在這些復成分脈體中碳酸鹽的含量一般不超過30%。

        方解石-石英脈中金屬礦物主要有方鉛礦(1%~3%)、輝鉬礦、黃鐵礦、黑鎢礦、方鉛礦、閃鋅礦;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25% ~60%)、方解石(20%~50%),部分脈體中有石膏(20% ~35%)。脈體成分特征為:石英呈0.03~0.2 mm它形粒狀或呈2~5 mm半自形柱狀(晶形不完整的小水晶),常被0.25~1.5 mm它形粒狀方解石集合體分隔成一個個的島狀,方解石集合體的空洞中又被0.4~2.0 mm它形-半自形石膏集合體充填,各礦物組分分布不均勻;金屬礦物多在石英外側集合體中存在,方鉛礦0.01~5 mm半自形-它形粒狀、集合體狀,邊緣外側有0.01~0.3 mm它形粒狀黃銅礦,再外側有0.3~0.25 mm它形粒狀閃鋅礦,黃鐵礦0.03~3 mm它形粒狀(多在閃鋅礦中),輝鉬礦0.015~0.06mm片狀星散分布。

        以碳酸鹽為主要成分的脈體較為少見,此種脈體中方解石含量可達70%~80%,石英小于30%,構成石英-方解石脈,脈體呈淺肉紅色,脈中見發(fā)育的黃鐵礦化,黃鐵礦小斑塊大小5 cm×7 cm;脈體外側圍巖中發(fā)育稠密顆粒狀黃鐵礦,離脈體稍遠則黃鐵礦顆??焖贉p少。

        碳酸鹽化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分布于多種脈體外側蝕變圍巖中,伴有星散浸染狀金屬礦化(主要為黃礦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碳酸鹽化在蝕變巖石中的發(fā)育具有普遍性,只是不均勻且強弱差異較大。主要的碳酸鹽礦物有方解石、白云石,以方解石為主,白云石相對較少。因此根據(jù)蝕變圍巖中所含碳酸鹽礦物種類不同分為兩種:即方解石型和白云石型。白云石型蝕變主要礦物成分:石英0.05~0.1 mm它形粒狀,含量大于60%;白云石0.05 mm它形粒狀,含量5%~30%;絹云母5%~7%及少許金紅石、微量金屬礦物組成。方解石型蝕變主要礦物成分:石英0.01~0.75 mm它形粒狀,含量大于40%;方解石0.03~0.2 mm它形粒狀,含量20%~40%;絹云母細鱗片狀在細粒石英中平行存在,含量2%;電氣石0.01~0.4 mm半自形柱狀變晶、平行條帶狀分布,含量微量-43%;黃鐵礦0.01~2.4 mm,它形-半自形粒狀星散分布。方解石化也普遍發(fā)育于蝕變斑狀花崗巖或蝕變斑狀花崗巖脈中,伴有星散顆粒狀、小斑塊輝鉬礦化、黃鐵礦化,以斑狀花崗巖脈中的礦化更強些等。

        碳酸鹽化的第三種表現(xiàn)形式是碳酸鹽礦物呈不規(guī)則斑塊狀、團塊狀分布于石英脈內(nèi)部或鉀長石-石英脈內(nèi)部,碳酸鹽礦物以方解石最常見,方解石團塊、斑塊大小一般3 mm×5 mm,大者可達1 cm× 2.5 cm,白色,方解石中未見金屬礦化,石英脈中則具輝鉬礦化。分布于石英脈中的方解石較常見,鉀長石-石英脈、鉀長石脈方解石相對較少。方解石一般沿石英脈中的空洞充填,石英脈中空洞較大時往往有破碎的石英脈不規(guī)則的棱角明顯的小碎塊,可見方解石充填于石英脈空洞中,呈膠結物狀包裹石英脈碎塊;白色方解石斑塊與淺白色的石英脈具有清晰的界線,方解石斑塊的形態(tài)由石英脈中空洞的形態(tài)決定,石英脈邊部見稠密顆粒狀輝鉬礦,而白色方解石斑塊中不具任何金屬礦化,這種現(xiàn)象反映出方解石是在含礦石英脈形成之后充填生成的,二者不是同期的。

        3.4 螢石化

        3.4.1 螢石化的表現(xiàn)形式

        礦區(qū)內(nèi)螢石化較常見,但未見有單獨的純螢石構成的脈體。螢石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與其他組分一起形成含螢石的脈體,脈體以外的圍巖中普遍無螢石化顯示。與螢石化有關的最主要脈體有2種,即螢石-石英脈和螢石-鉀長石脈。螢石多呈不規(guī)則團塊狀分布于石英脈中或鉀長石脈、鉀長石-石英脈中,團塊大小3 mm×5 mm~10 mm×20mm;螢石顏色以淡青綠色為主,少部分為紫色。螢石在脈體中的含量一般僅3%~10%,個別脈體中的局部位置螢石含量可達40%。鉆孔統(tǒng)計資料顯示,含有螢石的脈體(包括石英脈和鉀長石脈)只占整個脈體數(shù)量的10%左右,因此即使是在脈體中螢石化也不具普遍性。在個別斑狀花崗巖巖枝中也見有螢石化,并伴有小斑塊狀輝鉬礦化。螢石化是成礦期的一種蝕變類型,成礦期后區(qū)內(nèi)未見螢石化發(fā)育,這是螢石化與碳酸鹽化的不同之處。

        3.4.2 螢石化與礦化的關系

        約有60%的含螢石石英脈、含螢石鉀長石脈(或鉀長石-石英脈)不具任何金屬礦化或僅具星點狀、稀疏顆粒狀黃鐵礦化,只有約40%的含螢石脈體具有金屬礦化,礦化較好的含螢石脈體就更少些。常見的與螢石化有關的金屬礦物礦化主要有輝鉬礦、黃鐵礦、黑鎢礦、鐵閃鋅礦等,未見方鉛礦、黃銅礦。含螢石石英脈或含螢石鉀長石脈(或石英-鉀長石脈、鉀長石-石英脈)中最常見的金屬礦物是輝鉬礦,含螢石的輝鉬礦化鉀長石-石英脈,輝鉬礦化較弱,螢石呈淡紫色,截斷了輝鉬礦化較強的石英脈)、黃鐵礦、鐵閃鋅礦,其次是黑鎢礦等??梢娢炇堑V區(qū)礦化蝕變早期(溫度較高)階段的產(chǎn)物。

        3.4.3 螢石化與碳酸鹽化組合

        礦區(qū)內(nèi)除發(fā)育單獨的方解石-石英脈、方解石-鉀長石類脈體以及螢石-石英脈、螢石-鉀長石類脈體外,還常見有螢石-方解石-石英脈、螢石-方解石-鉀長石類脈體,構成復雜成分的脈體。

        雖然方解石與螢石共同存在于一條脈體中,但二者可能是同時生成的,也可能不是同時生成的,即二者有生成的早晚之分。一般是螢石生成相對早些,而方解石的生成則晚些,在二者共存的脈體中表現(xiàn)為稍晚生成的方解石包圍螢石或以膠結物的形式充填于螢石小斑塊方間。方解石和螢石在部分復成分脈體中也表現(xiàn)出是同時生的,主要表現(xiàn)為在石英脈中螢石、方解石斑塊與石英具有清晰的界線,說明斑塊內(nèi)的螢石、方解石結晶相對晚些,是沿石英脈中的空洞充填的產(chǎn)物。與螢石-方解石-石英脈伴生的金屬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也可見弱輝鉬礦化、小斑點狀黑鎢礦化,為高溫礦物組合。

        3.5 電氣石化

        3.5.1 電氣石化的表現(xiàn)形式

        電氣石化普遍發(fā)育于礦區(qū)變質碎屑巖巖石中,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3種:蝕變極為強烈時構成電英巖,強烈時形成呈條帶狀分布的電氣石,與其他熱液脈組合成含電氣石的脈體。

        電英巖在礦區(qū)內(nèi)分布較局限,黑色、灰黑色,其礦物組合為:電氣石約65%、石英30%~35%、磷灰石及金屬礦物微量。電英巖中電氣石呈0.01~0.06 mm柱粒狀變晶集合體,局部與石英一起形成不規(guī)則條帶;石英呈0.01~0.3 mm它形粒狀,在電氣石粒間成條帶狀集中存在;磷灰石、金屬礦物均很細?。ㄐ∮?.005 mm),包裹在石英中。呈條帶狀分布的電氣石較常見,黑色,多產(chǎn)在各種脈體的外側,與淺色的以石英為主(或以方解石石英為主)條帶相間分布,成分也較復雜,礦物組合為:石英40%~50%、電氣石20%~40%、絹云母2%~10%、方解石1%~10%、方柱石1%~2%、磷灰石微量、黃鐵礦(局部也有黃銅礦)、金紅石等1%~2%。巖石中石英0.01~0.75 mm,大于0.1 mm者為不規(guī)則變質脈;絹云母在細粒石英中平行存在;電氣石0.01~0.4 mm,半自形柱狀變晶,平行條帶狀分布;隱晶方解石及微細金紅石0.01~0.05 mm;黃鐵礦0.01~2.4 mm,它形-半自形粒狀星散存在。

        以脈狀、團塊狀、斑塊狀形式產(chǎn)于熱液脈中的電氣石更為常見,顏色更黑一些,電氣石的結晶粒度也較粗一些,其半自形柱狀體一般0.5 mm,局部可達1 mm。據(jù)熱液脈中以電氣石含量的不同可分為電氣石脈,電氣石含量大于90%)、石英-電氣石脈(電氣石含量大于50%)、電氣石-石英脈(電氣石含量大于10%小于50%)。電氣石在熱液脈中的分布不均勻,即使在同一個脈體的不同部位電氣石含量差異也較大。

        呈針柱狀產(chǎn)出的電氣石區(qū)內(nèi)也較多見,主要分布于大大小小的水晶中,少部分分布于水晶邊部外圍石英脈中。針柱狀電氣石呈黑色,長一般0.5~3 cm,寬一般0.2~1.0 mm。

        3.5.2 電氣石化與礦化的關系

        電氣石化多與巖漿期后溫度較高的氣化熱液活動有關,與巖漿作用關系密切,電氣石化在礦區(qū)內(nèi)雖較發(fā)育,但并非都與成礦有關系。根據(jù)電英巖在地表的分布特征及鉆孔揭露資料,可將區(qū)內(nèi)電氣石化分為兩期,即成礦前期及成礦期。

        成礦前期電氣石化:與花崗斑巖的侵入有關,與區(qū)內(nèi)輝鉬礦化沒有關系,主要形成黑色致密塊狀電英巖(含極少黃鐵礦,不含輝鉬礦)、條帶狀電英巖(可含少量黃鐵礦、黃銅礦,不含輝鉬礦)。成礦前形成的結晶細微的電英巖在后期熱液活動中重結晶粒度變粗,特別是在電英巖與脈體的接觸面附近這種現(xiàn)象更明顯。

        成礦期電氣石化:與斑狀花崗巖的上侵及期后熱液演化有關,多與硅化伴生,位于石英脈的邊部或內(nèi)部,也形成單獨的電氣石脈。以電氣石為主要成分的脈體分布于礦區(qū)內(nèi)各類巖石中,可與巖石紋理平行,也可截切巖石紋理。與電氣石化有關的礦化主要有輝鉬礦化、黃銅礦化、黃鐵礦。與電氣石有關的金屬礦化中也見有黑鎢礦化。電氣石針柱狀集合體呈放射狀排列分布于石英脈中,或垂直脈壁分布,脈體內(nèi)發(fā)育有黃鐵礦、黑鎢礦。脈狀、斑塊狀輝鉬礦化多位于電氣石脈、電氣石-石英脈及電氣石團塊內(nèi)部,構成電氣石-輝鉬礦脈、電氣石-輝鉬礦斑塊,或石英電氣石-輝鉬礦脈、石英電氣石-輝鉬礦斑塊。

        3.6 其他蝕變

        3.6.1 白云母化

        白云母化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3種,其一是在斑狀花崗巖體的部分地段較發(fā)育,交代長石類礦物;其二是發(fā)育在石英脈、長石類脈體外側蝕變巖石中,以緊鄰脈體的蝕變帶白云母化最強,范圍局限(通常2~5 mm),在一般的變質較淺、蝕變較弱的變質砂質泥巖、泥巖中較少,常與其他蝕變?nèi)绻杌劝樯?;其三是發(fā)育在石英脈、長石類脈體中,石英脈中的白云母化以片狀集合體產(chǎn)出,長石類脈體中的白云母化則呈交代長石類礦物形式出現(xiàn)。

        斑狀花崗巖中白云母化發(fā)育地段除黃鐵礦化外尚見有星散顆粒狀黃銅礦化、輝鉬礦化;石英脈、長石類脈體外側圍巖中的白云母化中可見星點浸染狀輝鉬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白云母化蝕變中是否有金屬礦物礦化與脈體中金屬礦物的種類、礦化程度有關:不含金屬礦物的脈體其邊部白云母化帶中往往也不具金屬礦物礦化,含輝鉬礦或黃銅礦、鉛鋅礦的脈體其邊部白云母化帶中常有與脈體內(nèi)成分相同的微細粒浸染狀金屬礦物礦化。由白云母構成的脈體在區(qū)內(nèi)分布較少,金屬礦物礦化以黃鐵礦為主,形成白云母-黃鐵礦脈,輝鉬礦化白云母脈或輝鉬礦化白云母石英脈更為少見。長石類脈體中蝕變長石斑塊與白云母化伴生的還有水白云母、絹云母。

        3.6.2 黑云母化

        黑云母化普遍存在于花崗巖類以外[13]的變質碎屑巖、變質輝綠巖中,變質碎屑巖特別是變質砂質泥巖、泥巖中黑云母化較強一些,是由泥質礦物變質而來的,變質輝綠巖中的黑云母是巖石中的暗色礦物角閃石、輝石等退變質作用的產(chǎn)物,這些都是區(qū)域變質作用的結果。成礦期黑云母化主要與硅化伴生,發(fā)育于硅化團塊、硅化帶或石英脈的外圍,在巖石中的宏觀體現(xiàn)是巖石顏色更深一些,這主要是早期形成的雛晶黑云母受熱液作用重結晶片度增大造成的。與成礦期黑云母化蝕變有關的金屬礦物礦化主要是黃鐵礦、黃銅礦,這在變質輝綠巖中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一些。

        3.6.3 絹云母化

        絹云母化主要發(fā)育于變質碎屑巖及花崗巖類巖石中,變質碎屑巖中以變質泥巖絹云母化最強,常形成巖石的紋層狀構造,是區(qū)域變質作用的產(chǎn)物。成礦期絹云母化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其一是在斑狀花崗巖、花崗斑巖或長石類脈體中與白云母一起交代長石礦物,其二是在各種脈體、硅化帶或硅化團塊外圍使區(qū)域變質作用形成的雛晶絹云母進一步重結晶生長變大,即疊加于區(qū)域變質作用之上。與區(qū)域變質作用絹云母化蝕變有關的金屬礦物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與成礦期絹云母化蝕變有關的金屬礦物礦化除黃鐵礦化外更重要的還有輝鉬礦化、黃銅礦化。

        3.6.4 高嶺土化

        高嶺土化是長石類礦物的蝕變產(chǎn)物,在斑狀花崗巖、花崗斑巖、長石類脈體中普遍發(fā)育,也發(fā)育于變質長石砂巖(或長石石英砂巖)中。變質長石石英砂巖中的高嶺土化一般無明顯礦化顯示;與成礦有關的高嶺土化蝕變主要分布于斑狀花崗巖、花崗斑巖、長石類脈體中,此類巖石中高嶺土化往往不是獨立產(chǎn)出,多與絹云母化、水-白云母化共生,與此有關的主要金屬礦物礦化在斑狀花崗巖中為黃鐵礦化、黃銅礦化、輝鉬礦化,在長石類脈體中主要為輝鉬礦化。

        4 熱液蝕變分帶

        從部分鉆孔對隱伏斑狀花崗巖的揭露情況看,圍繞巖體巖石的蝕變是明顯的,地表及鉆孔資料均顯示,距離隱伏斑狀花崗巖體的遠近、空間位置不同,巖石的蝕變程度、蝕變類型、蝕變礦物組合也明顯不同,據(jù)此可劃分出不同的、具各自特征的蝕變帶。綜合礦區(qū)地表及鉆孔資料,從隱伏巖體至外側圍巖依次可劃分為白云母化帶、鉀化帶、硅化帶、黑云母化帶,各帶圍繞隱伏巖體的分布是不對稱的,與隱伏巖體的形態(tài)、產(chǎn)狀密切相關。

        4.1 白云母化帶

        白云母化帶發(fā)育于隱伏巖體中,蝕變范圍自隱伏巖體頂面向內(nèi)約30~90 m左右。該蝕變帶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隱伏斑狀花崗巖中的暗色礦物黑云母、長石的強烈白云母化或為白云母所代替。

        4.1.1 白云母化帶礦物組合

        白云母化帶中隱伏斑狀花崗巖典型礦物組合及結構特征為:斑晶石英20%、全絹云母-(水)白云母化長石假像4%~6%;基質石英57%、絹云母-白云母15%。斑晶全蝕變長石呈0.5~5 mm半自形板狀假像,由較粗的絹云母及向白云母特征轉化的水白云母組成;基質由0.05~0.6 mm它形等軸粒狀石英、稍集中的絹云母-白云母為主組成,有0.03~0.9 mm半自形粒狀浸染黃鐵礦、0.03~0.1 mm半自形柱狀鋯石、0.02~0.1 mm它形-半自形柱狀集合體金紅石存在。

        4.1.2 白云母化帶發(fā)育特征

        白云母化帶僅發(fā)育于隱伏斑狀花崗巖體中,在巖體外接觸帶及更外側巖石中不發(fā)育。

        白云母化在隱伏巖體中的分布不均勻、在不同地段發(fā)育程度差異較大,白云母化強烈地段黑云母全部為白云母所代替、長石全部白云母(伴有絹云母)化僅保留其半自形板狀假像。白云母化較強地段大部分黑云母被絹云母-白云母所交代,長石部分絹云母-白云母化,可見殘余不明顯環(huán)帶。白云母化較弱地段僅有少量黑云母及長石被白云母所交代,長石的環(huán)帶構造較明顯。白云母化較弱地段蝕變礦物以絹云母、高嶺土、方解石為主,局部有綠泥石,以高嶺土最為多見,方解石交代長石,含量少。

        總體上看隱伏斑狀花崗巖中白云母化強烈地段相對少[14-15],大多數(shù)地段是白云母、絹云母共同交代長石,或主要以絹云化為主;白云母化較強地段與白云母化較弱地段不具截然分界,但巖石顏色上有差異,表現(xiàn)為白云母化強烈地段斑狀花崗巖一般呈淺灰色或淺黃綠色(有綠泥石化),白云母化較弱地段斑狀花崗巖呈肉紅色。巖心觀察顯示,白云母化強烈地段巖石中的微裂隙較發(fā)育,巖石硬度相對低、易碎;白云母化較弱地段則巖心完整、堅硬,呈長柱狀。

        4.1.3 白云母化帶與礦化的關系

        白云母化帶中的金屬礦化以黃鐵礦為主,局部地段可見星散顆粒狀、稠密顆粒狀黃銅礦,星散顆粒狀輝鉬礦。輝鉬礦呈分散顆粒狀不均勻分布,顆粒大小一般在1 mm左右,個別達2 mm,僅有礦化顯示,構不成礦體。稠密顆粒狀黃銅礦分布于長石斑晶之間,大小1~2 mm,構成長石斑晶之間的填隙物。鉆孔資料顯示,白云母化帶中金屬礦物礦化強弱與白云母化發(fā)育程度、蝕變礦物組合有以下關系:白云母化越強烈則與其伴生的金屬礦物種類越少、含量越小,以黃鐵礦為主;白云母化較弱且與絹云母化、方解石化、高嶺土化共存時則與之伴生的金屬礦物種類越多、含量相對高,可見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即表現(xiàn)為蝕變礦物種類簡單則與蝕變伴生的金屬礦物種類也簡單,蝕變礦物組合復雜則與蝕變伴生的金屬礦物種類也復雜。此帶中黃鐵礦化較普遍,局部見黃鐵礦化與黃銅礦化相伴生,也可見黃銅礦化單獨產(chǎn)出或與輝鉬礦化相伴生。

        4.2 鉀化帶

        鉀化是區(qū)內(nèi)普遍存在的一種蝕變類型,分成兩期,即成礦早期鉀化和主成礦期鉀化。成礦早期鉀化圍繞隱伏斑狀花崗巖體外圍分布,隱伏斑狀花崗巖體內(nèi)部無鉀化發(fā)生,是一種巖漿期后高溫氣化熱液蝕變。主成礦期鉀化與硅化伴生,劃入硅化帶中。

        4.2.1 成礦早期鉀化帶發(fā)育特征

        與一般的由交代作用形成的面型蝕變不同,區(qū)內(nèi)成礦早期鉀化以鉀長石脈和鉀長石-石英脈的相對密集發(fā)育為特征。鉀化帶內(nèi)發(fā)育的鉀長石脈和鉀長石-石英脈規(guī)模較大,脈寬一般在10~30 cm之間,部分脈體寬達50 cm。鉀長石脈或鉀長石-石英脈中的鉀長石一般呈巨晶結構、中粗粒結構,脈體礦物成分較簡單,主要以鉀長石、石英為主,含少量白云母。個別脈體為螢石-鉀長石脈或含螢石鉀長石-石英脈。脈體外圍巖中則不具鉀化,無交代蝕變形成的鉀長石。成礦早期鉀化帶寬度一般50~ 70 m左右,在ZK0304鉆孔中發(fā)育最為典型,少部分鉆孔中此帶不發(fā)育或發(fā)育不明顯。

        4.2.2 成礦早期鉀化帶與礦化的關系

        成礦早期鉀化形成的脈體雖然規(guī)模較大,但90%以上的脈體不具任何金屬礦化(礦區(qū)內(nèi)各種巖石中普遍存在的黃鐵礦在鉀長石脈中也很難見到),僅個別脈體中可見星散小顆粒狀黃鐵礦化、輝鉬礦化,螢石-鉀長石脈中偶可見自形大黑鎢礦晶體及自形黃鐵礦晶體(晶體大小3 mm×6 mm)。

        4.3 硅化帶

        硅化帶主要位于成礦早期鉀化帶的外圍或上部,是區(qū)內(nèi)主成礦期最重要、規(guī)模最大的蝕變帶。

        4.3.1 硅化帶發(fā)育特征

        區(qū)內(nèi)硅化帶不具相對均一的面型蝕變特征,而以密集發(fā)育、產(chǎn)狀和規(guī)模各異的多種成分脈體的共同分布為主要特征。硅化帶的寬度相差較大,窄處100余m,寬處達400 m以上。硅化帶內(nèi)的脈體種類復雜,最主要的脈體為石英脈,其余依次是鉀長石類脈、方解石-石英脈、螢石-石英脈。硅化帶中的脈體規(guī)模較小,寬一般0.5~10 cm(多數(shù)僅1~5 cm),僅個別脈體規(guī)模較大,寬達40~60 cm。硅化帶中的脈體產(chǎn)狀復雜,有與巖石紋層傾向向反的,也有與巖石紋層傾向相同的,總體上80%以上的脈體截切巖石紋層。硅化帶實際上是一個以石英脈為主、多種成分脈體共存的帶,因此硅化帶中的蝕變類型很復雜,最主要的是硅化(形成大大小小的石英脈及硅化團塊、條帶),其余依次是鉀長石化、方解石化、螢石化、電氣石化,局部還有石膏化、沸石化等。硅化帶中除這些成份復雜的脈體外,還包括脈體外變質砂質泥巖、變質泥巖的普遍黑云母化,變質安山巖的陽起石化、黑云母化等。

        4.3.2 硅化帶與礦化的關系

        區(qū)內(nèi)鉬礦及其伴生礦均主要分布于硅化帶內(nèi),帶內(nèi)具有復雜的金屬礦物組合和多金屬礦化顯示,該帶內(nèi)不僅有較高溫的金屬氧化物如黑鎢礦、白鎢礦、磁鐵礦等,更多、更重要的是有中溫-中低溫的金屬硫化物如輝鉬礦、黃銅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鐵閃鋅礦等。不僅發(fā)育有輝鉬礦脈、黃銅礦脈、黃鐵礦脈,還常見有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多金屬礦化組合,因此硅化帶與區(qū)內(nèi)鉬及多金屬礦化關系最為密切,鉬礦體主要產(chǎn)于硅化帶內(nèi)。

        4.4 黑云母化帶

        4.4.1 黑云母化帶發(fā)育特征

        礦區(qū)內(nèi)變質泥質砂巖、砂質泥巖、泥巖及變質安山巖、輝綠巖均普遍具黑云母化,黑云母化是區(qū)內(nèi)熱液多期活動的結果(包括成礦前區(qū)域變質作用及花崗斑巖侵入的影響),更主要的是成礦期熱液強烈蝕變的產(chǎn)物(疊加于成礦前區(qū)域變質作用及花崗斑巖期后熱液蝕變作用之上)。雖然鉀化帶和硅化帶中脈體圍巖黑云母化更強一些,但本次劃分的黑云母化帶僅局限于硅化帶外圍巖石的黑云母化范圍,該范圍大致區(qū)間:硅化帶以外、顏色呈灰-深灰色變質碎屑巖分布區(qū),再向外為僅受區(qū)域變質作用影響的淺灰-灰紅色略具絹云母化的淺變質碎屑巖。

        4.4.2 黑云母化帶與礦化的關系

        黑云母化帶中最常見的金屬礦化是黃鐵礦化,其次是局部呈星散狀分布的黃銅礦化。黑云母化帶中也有石英脈分布,并偶見長石類脈體,但從鉆孔觀察情況看黑云母化帶中的石英脈85%以上為不含金屬礦化的白色石英脈,另有約10%的石英脈中見有黃鐵礦化,只有約3%~5%的石英脈含有輝鉬礦化且輝鉬礦化弱,以星散顆粒狀礦化為主,其品位構不成鉬礦體。

        以上4個蝕變分帶除白云母化帶與其他蝕變分帶界線清晰截然外,其余3個蝕帶之間不具清晰截然分界。在礦區(qū)的不同位置或隱伏斑狀花崗巖體內(nèi)、外側不同部位,這4個蝕變分帶的發(fā)育程度、規(guī)模有較大差別,局部缺少鉀化帶或鉀化帶很薄,這主要是由巖漿期后高溫氣化熱液上侵的不均勻性造成的。礦區(qū)東礦段蝕變與礦化分帶的平面形態(tài)見圖3。

        圖3 礦化期蝕變分布及金屬礦物組合示意平面圖

        5 結語

        新疆哈密東戈壁超大斑巖型鉬礦床與東秦嶺7個超大型鉬礦床[16],特別是與陜西華縣金堆城、河南汝陽東溝兩個超大型鉬礦床斑巖型鉬礦床熱液蝕變特征極為相似。熱液的產(chǎn)生是與深部花崗巖漿的分異作用密切相關。巖漿期后熱液作用對象主要是圍巖,其作用方式主要是裂隙充填式,一般不發(fā)生交代,這說明熱液階段已處于巖漿動力學的弱勢末期,即成礦期。巖漿活動向上作用于圍巖產(chǎn)生巨大推力致使圍巖產(chǎn)生大規(guī)模面狀破裂,給熱液活動帶來廣闊的空間,從而使充填作用升級加強形成礦床。因此,熱液蝕變作用是斑巖型鉬礦形成的充分必要條件。

        [1] 肖序常,劉 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chǎn)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1-841.

        [2] 宋彪,李錦軼,李文鉛.吐哈盆地南緣克孜爾卡拉薩依和大南湖花崗質巖基鋯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質意義[J].新疆地質,2002,20(4):342-345.

        [3] 李錦軼.新疆東部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的構造格局與構造演化[J].地質評論,2004,50(3):304-322.

        [4] 付治國,宋要武,田修啟,等.東溝特大型斑巖鉬礦床的物化探找礦效果[J].物探與化探,2006,30(1):33-37.

        [5] 李永峰,毛景文,胡華斌,等.東秦嶺鉬礦類型、特征、成礦時代及其動力學背景[J].礦床地質,2005,24(3):292-304.

        [6] 盧欣祥,于在平,馮友利,等.東秦嶺深源淺成型花崗巖的成礦作用及地質構造背景[J].礦床地質,2002,21(2):168-178.

        [7] 喬懷棟,董有,劉長命,等.豫西成鉬小巖體的成因及其鉬質來源[J].河南國土資源,1985,3(增刊):281-285.

        [8] 羅銘玖,黎世美,盧欣祥,等.河南省主要礦產(chǎn)的成礦作用及礦床成礦系列[J].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81-111.

        [9] 盧欣祥.河南省秦嶺-大別山地區(qū)燕山期中酸性小巖體的基本地質特征及成礦專屬性[J].河南國土資源,1983,01(1):49-55.

        [10]李厚民,陳毓川,葉會壽,等.東秦嶺-大別地區(qū)中生代與巖漿巖活動有關鉬(鎢)金銀鉛鋅礦床成礦系列.地質學報,2008.82(11):1468-1477.

        [11]李先梓,嚴陣,盧欣祥.秦嶺-大別花崗巖.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1-35.

        [12]羅銘玖,黎世美,盧欣祥,等.河南省主要礦產(chǎn)的成礦作用及礦床成礦系列.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81-111.

        [13]毛景文,王志良.中國東部大規(guī)模成礦時限及其動力學背景的初步探討.礦床地質,2000.21(1):169-188.

        [14]魏慶國,原振雷,姚軍明,等.東秦嶺鉬成礦帶成礦特征及其與美國克萊馬克斯-亨德森鉬礦帶的對比.大地構造學,2009,33(2):259-269.

        [15]楊梅珍,曾健軍,覃永軍,等.大別山北緣千鵝沖斑巖型鉬礦床鋯石U-PB和輝鉬礦Re-Os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地質科技情報,2010,29(5):35-45.

        [16]楊澤強.河南省商城縣湯家坪鉬礦成礦模式研究.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論文[C]:2007,1-73.

        猜你喜歡
        脈體白云母鉀長石
        油酸鈉體系中硫化鈉與白云母的作用機理
        利用鉀長石制備硅鈣鉀鎂肥的實驗研究
        X射線衍射殘余應力測試技術在纖維狀方解石脈體現(xiàn)今應力狀態(tài)分析中的應用
        有機白云母的制備與表征
        華北牛駝鎮(zhèn)凸起潛山方解石脈體特征及流體響應
        鉀長石儲量豐富 生產(chǎn)鉀肥極具優(yōu)勢
        十二胺體系下六偏磷酸鈉對白云母可浮性的影響
        硅酸鹽通報(2016年5期)2016-10-14 07:41:49
        應用在鉀長石智能揀選系統(tǒng)的LED光源技術分析
        鉀長石礦預脫硅試驗研究
        混合巖脈體中的石榴石及其地質意義
        科技資訊(2013年7期)2013-04-29 07:57:24
        人妻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 一级一片内射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小受呻吟gv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97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1区2区|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男女做那个视频网站国产| 亚洲中国精品精华液|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国产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青青草免费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黄色国产精品福利刺激午夜片|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app|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 精品国产18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级黄色av影片|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桃花岛 | 97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 青春草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麻豆国精精品久久毛片| 变态调教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亚洲色爱免费观看视频| 未满十八勿入av网免费| 男女搞黄在线观看视频| 91视色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 | 蜜桃视频羞羞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 | 中文|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 99在线无码精品秘 人口| 乳乱中文字幕熟女熟妇|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视频| 丰满的少妇xxxxx青青青| 无码啪啪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