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
一個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究竟是什么?也許不是一座屹立千年的古城,也不是一幅流傳百年的畫作……這些都只是一些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其核心必是母語,世界上所有民族都熱愛并傳承自己的語言。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經(jīng)典當推代代相傳、汗牛充棟的詩詞歌賦,而這其中大部分皆是古人使用吟誦的方式創(chuàng)作而成,有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澤畔”,李白“吟誦有所得,眾神衛(wèi)我形”,杜甫“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白居易“歌吟終日如狂叟”……既如此,當然只有吟誦才能還原詩、賦的活態(tài)。吟詩詠賦,曲水流觴,是為我國之文化。因此吟誦之傳習尤為重要。
一為教師的“傳”。對于教師而言,我們須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文字只是反映語音的符號,那平長仄短、高低清濁、輕重疾緩的錯落之聲;那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音韻之美,那復(fù)沓回環(huán)、對偶互文的形式之妙都藏在凝固的文字里了。讓我們懷著對母語的熱情吟誦起來吧!重拾起這摒棄多年的基本功,做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老師,何其幸福!只有那些能感受并傳達母語溫暖的教師,才有可能借助并運用這樣的形式,把學生帶到母語溫暖的懷抱。雖傳習吟誦不易,但相信經(jīng)日久天長的浸染,學生們自有豁然開朗的一天。
二為學生的“習”。對于兒童的發(fā)展而言,詩詞歌賦是多大一筆遺產(chǎn)??!它提供了健康、美好的母語營養(yǎng),構(gòu)筑了一個溫馨、親切的語言生長環(huán)境。這既是強健兒童語言的骨骼,也是豐滿他們精神的血肉。既是給他們打造堅固的語言船體,也是為他們揚起漂亮的人性風帆。就這樣吟誦著、傳習著,不需要更多繁瑣、低效的分析,只悄悄地在孩子心里注入信仰和幸福,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孝悌,“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澄澈,“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的達觀都將一一習得,母語的可愛也將深入人心。
詩詞文賦之于師生的生命成長,就像一粒種子播撒在土壤中,經(jīng)歷春、夏、秋、冬四季的沉淀,潤澤于每一次陽光、雨露般的吟誦,最終,長成一棵棵茁壯的大樹,并以年輪的方式,銘刻在生命的記憶里。
(摘自《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