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英
貴州省人民醫(yī)院檢驗科,貴州 貴陽 55000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圍生期缺氧的嚴重并發(fā)癥,病情嚴重,病死率高,并能產(chǎn)生永久性神經(jīng)損傷,導致智力低下或腦癱等后遺癥,并且常伴有多臟器損傷,如心肌損傷等,因此早期診斷并進行可能的早期干預至關重要[1]。由于心肌酶譜在人體內(nèi)分布廣泛,且許多兒科疾病均觀察到心肌酶譜的變化,因此心肌酶譜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本研究對53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外周血的心肌酶譜進行監(jiān)測,以探討心肌酶譜的變化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與干預中的潛在作用。
資料來源于本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間收治的53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其中男35例,女18例。輕度27例,中度17例,重度9例。所有患兒均在出生后1h至72h內(nèi)入院治療,平均體重3.0±0.45 kg。所有患兒均經(jīng)過CT檢查無顱內(nèi)出血,但表現(xiàn)有腦部損害。診斷標準根據(jù)中華兒科協(xié)會新生兒學組制訂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jù)和臨床分度》[3],同時排除其他疾病。將同期健康新生兒6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體重3.1±0.43 kg。兩組患兒的體重、胎齡、性別均無顯著性差異。
研究組患兒入院內(nèi)采集2ml靜脈血,對照組健康新生兒取斷臍時臍血2ml,肝素鈉作為抗凝劑,均分離血清,使用Olympus 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心肌酶譜: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乳酸脫氫酶、α-羥丁酸脫氫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治療后2周對以上指標進行復查。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組的血清中,隨著病情的增加,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 (AST)、乳酸脫氫酶 (LDH)、α-羥丁酸脫氫酶 (α-HBDH)、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活性逐漸升高。輕度患兒與對照組相比,乳酸脫氫酶活性顯著升高 (P<0.05),其他指標無顯著性差異 (P>0.05);中度和重度患兒五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新生兒 (P<0.01)。見表1。
表1 血清心肌酶譜檢測結果比較 (U/L)
治療后,患兒AST、LDH、α-HBDH、CK、CKMB等指標均比治療前顯著降低 (P<0.01),且在治療過程中無患兒死亡,說明取得了明顯的療效,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心肌酶譜各指標的變化 (U/L)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在圍產(chǎn)期窒息并導致腦缺血損傷,臨床出現(xiàn)一系列腦病癥狀,不僅嚴重威脅到新生兒的生命,也是新生兒致殘最常見的一個原因[4]。窒息的時候,會造成多器官損害,還會導致心臟、腎臟和其它重要器官的損害。因此,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心、腦、腎等器官損害常常共存[5]。心肌酶譜用于診斷心肌損傷已廣泛應用于臨床[6]。在本研究中,輕度患兒LDH活性顯著升高,中度和重度患兒AST、LDH、α-HBDH、CK、CKMB等指標均比對照組明顯升高。而治療后,此五項指標均顯著降低,說明心肌酶譜五項指標可用來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對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和指導治療及評估預后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心肌酶譜的檢測可作為早期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指標之一。對新生兒,要關注其心肌損害的發(fā)生,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可改善新生兒的預后,降低死亡率,保證人口質(zhì)量。
[1]薛辛東.兒科學[M].第八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
[2]楊華姿,施玉琪,楊冰巖,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干預及預后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6):359.
[3]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5,7(2):97-98.
[4]谷曉楓,劉新建,劉風.OT間期離散度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及腦病患兒心肌損害的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2):102.
[5]李麗,李桂英.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HIE)病人心肌酶譜的變化及意義 (附20例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01,22(4):356-356.
[6]周康,彭巧娣.新生兒窒息時血清心肌酶活性的變化[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14(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