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梅
“電視問政”給更多的公民傳達著這樣一種訊息:即每一位公民作為公共權力的享有者之一,有權力監(jiān)督政府治理的行為和政府服務的品質,有權力對政府進行問責,幫助政府提升治理的水平,改善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
2011年4月武漢市掀起了一場治庸行動,吸引了社會各方的關注。14個職能部門向社會做出了十大突出問題整改的公開承諾,涉及保障性住房建設、“黑的”非法營運、建筑工地“霸”等問題,承諾3個月見明顯成效,半年有根本性好轉。
11月22日至25日,武漢市對官員的“十個突出問題整改承諾”進行了一次集體檢測,借助直播的形式,開展“電視問政”。武漢市共計有16名官員參加,其中包括三位市委常委和一位副市長。問政人則為30名從武漢市各個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及網(wǎng)上報名的市民代表。
武漢的“電視問政”,實際上就是治庸問責的延伸和拓展,它給“治庸問責”舉行了一場電視公考,是新時期“媒體問政”與“媒體參與”政府治理的新趨勢,在中國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型政府的倒逼力
武漢的“電視問政”,更廣義的說法是“媒體參與”或“媒體問政”,它凸顯了媒體的功能。媒體屬于立法、行政與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可以成為政府治理的有效監(jiān)督力量,對政府治理形成強大壓力,從而幫助政府提升治理水平。
在媒體參與和媒體監(jiān)督的影響下,政府治理的透明度由被動到主動,會無形中得以增強。政府為公眾承諾了什么,如何踐諾,兌現(xiàn)如何,群眾是否認可等一系列問題,都通過電視這一媒體直面公眾。正如武漢這次電視問政中,被城管局認定的“違章建筑”為何頑固屹立?通過政府驗收的房屋為何出現(xiàn)墻壁大面積脫落?出租車司機故意多繞路,欺壓外地人為何屢禁不止?一個個犀利的問題被拋給官員,有的官員稱“被問得汗直流”,正是這種“汗流浹背”促使政府重視承諾,讓政府官員強化誠信意識,既要“說到”,更要“做到”。
對于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者而言,這種電視問政的方式因為是直面公眾,且有記者暗訪的短片,報道的細節(jié)是參與節(jié)目的職能部門管理者所無法掌控和預見的,就如同“考生”(官員)面對“考官”并未知曉考官所出的考題是什么,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質疑是什么。媒體的參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政府的責任意識與服務理念在輿論壓力和媒體監(jiān)督下必然會得到強化。因此這種來自被管理者與被服務者的直接監(jiān)督,可以為政府部門回應公眾提供一種常態(tài)化的倒逼機制和動力機制,會從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管理者的行為,從而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有利于逐漸建立起一個責任型、回應型政府。
公民參與的推動力
武漢的“電視問政”,通過媒體的參與和監(jiān)督,公民與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者面對面的溝通,既強化了公民的參與意識,有助于實現(xiàn)通過公民來治理的理念,也強化了公民的監(jiān)督意識。
“電視問政”給更多的公民傳達著這樣一種訊息:即每一位公民作為公共權力的享有者之一,有權力監(jiān)督政府治理的行為和政府服務的品質,有權力對政府進行問責,幫助政府提升治理的水平,改善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
與其他類型的公民參與形式相比較,“電視問政”為公眾提供了直接、寬泛、有效的行政參與和監(jiān)督平臺,讓群眾的利益訴求得到有效回應?!半娨晢栒笔构姷脑捳Z權得以尊重和保障。對于政府承諾的各類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公眾可以詢問和監(jiān)督落實情況,提出質詢,發(fā)表看法,對政府作為是否滿意直接表態(tài)。
正是這種公眾參與的推動力,強化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互動。
媒體與公民參與可以幫助政府及時掌握信息——對于公共服務品質的反饋和需求,改變以往政府與公民之間只是單方面的服務提供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系,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其功能不只是為社會成員提供信息載體和傳播工具,更重要的是通過媒體的議程設置和話語表達,為公眾提供利益表達和維護的渠道,進而實現(xiàn)民意主張與政府決策的良性互動。
媒體凸現(xiàn)橋梁作用
武漢的“電視問政”將政府治理中的各類情況與信息以新聞的方式提供給公眾,并在“電視問政”的過程中加入媒體評論、媒體調查、媒體監(jiān)督等各種再生信息,減少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對政府形象的公眾認知起到傳遞、解讀和引導作用。
另一方面,媒體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和公眾代言人,將公眾對政府工作的質詢、意見和建議加以表達和傳播,借“媒體問政”的平臺實現(xiàn)公民問政,在監(jiān)督政府工作的基礎上,幫助公眾完成對政府形象的再認知過程。
因此,“電視問政”是從媒體自身所擔當?shù)纳鐣熑纬霭l(fā),將公眾利益的維護與發(fā)展作為訴求目標,保障政府傳播意愿與公眾知情、表達、監(jiān)督意愿之間的充分溝通,使傳播互動過程成為重塑政府形象、維護公眾利益的有效路徑。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政府形象傳播已成為公眾主動傳播參與的過程,媒體的橋梁作用比以往更加突出,電視問政也是維護公眾話語權的主要平臺之一;除了為政府和公眾提供話語表達的技術平臺之外,其媒體組織自身的價值也進一步得到凸顯,對引領社會價值取向和公眾價值判斷往往起著潛移默化的決定性影響。
電視問政需要制度化
誠然,武漢的“電視問政”確實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效應。政府官員現(xiàn)場解答公民的問題,現(xiàn)場受理,當場回應,并承諾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予以解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力圖提升治理水平的信心與意識。但是,這種問政形式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的地方,比如參與者的代表性問題,比如“電視問政”是否存在“作秀效應”。
“電視問政”中因為參與的公民數(shù)量有限,所以并不能完全代表公民的意見,甚至有時無法代表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電視問政”中所涉及的問題往往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政府治理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拿出來通過電視或“媒體問政”的路徑予以解決的,畢竟是少而又少,而且很多被“媒體問政”的領域都是進行過精挑細選,換言之,還是比較有代表性、典型性甚至是特殊性的,是可以解決的。至于公民意見比較大,矛盾與沖突比較多的公共服務領域,至少目前完全寄托于電視傳媒是無法全覆蓋的。尤其是政府基層的治理與服務——如街道、居委與村委等層面,每天直接為公民提供服務,且涉及到公民切身利益的領域,目前尚無法像武漢那樣通過每年一次的電視問政來予以解決。
如何將電視問政變成公民常態(tài)化的參政與問政,如何把政府治理從做給媒體看到做給公民看,從對媒體負責到對公民負責的轉變,如何實現(xiàn)從治理到服務的轉變,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問題。
“電視問政”或者“媒體問政”需要通過制度化建構,且政府部門若敢于直面媒體、直面公眾,敢于自我解剖,自己揭短,敢于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則無疑會增加媒體監(jiān)督與公眾參與的熱情。
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透露,“兩會”結束后,武漢市委、市政府將再次向社會征求最需要解決的10個問題,并要求有關部門主要領導公開承諾。他表示,去年的“電視問政”取得良好反響,2012年還將繼續(xù)推進,并將加大頻率,初步確定為每半年舉行一次。“‘電視問政并不是簡單地作個報告,而是讓暗訪組從市民、旅客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問題,實際上是要通過這種形式將廣大干部置于人民監(jiān)督之下?!?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武漢的“電視問政”,實際上就是治庸問責的延伸和拓展,通過這種形式將廣大干部置于人民監(jiān)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