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yī)院(274500)陸明起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發(fā)病率逐年增加,診查和治療手段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如冠脈造影、溶栓治療,各種新的藥物使用技術投入臨床使用。AMI死亡率雖有下降,但仍在10%~15%[1]。約50%的AMI是心絞痛發(fā)展而來。因此,有效控制梗塞前心絞痛,對防止AMI的發(fā)生有重要的價值。筆者對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56例梗塞前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13例,年齡37~80歲,平均58.4歲。其中37~49歲者8例,50~60歲者31例,60歲以上者17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6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腦血管病史者30例,冠心病、心絞痛病史者9例,陳舊性心肌梗死者3例,平素健康者8例。本組患者自發(fā)病到就診,時間1~12h。臨床表現:疼痛特點為典型的持續(xù)性反復發(fā)作的壓榨性疼痛,短期內頻繁發(fā)作,疼痛逐漸加重,勞累及休息時間均可發(fā)作,無明顯原因的突發(fā)胸痛,有恐懼感,每次發(fā)作時間均在30min以上,大多伴有胸悶、氣短、心悸、出冷汗、面色蒼白、惡心、語塞等癥狀。心電圖改變?yōu)榈湫偷腟T-T波缺血,無病理性Q波,相應導聯ST段壓低均>0.1mv。Ⅱ導聯ST段明顯抬高伴T波高聳,基底增寬22例,ST段壓低伴T波倒置31例,陳舊性心梗圖例3例。實驗室心肌酶學檢查均無異常改變。
1.2 治療方法 給予平臥、高流量吸氧、心電監(jiān)護、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痛重者給予肌肉注射強痛定注射劑0.1g,精神緊張的給予肌肉注射安定注射劑10mg,同時給予復方丹參注射劑20ml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靜脈點滴,并給予阿斯匹林腸溶片0.3g,一次性嚼碎后口服,待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常規(guī)治療。
56例患者經過擴冠、解痙、抗凝等對癥治療穩(wěn)定后常規(guī)治療,有10例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死,6例出現心律失常,2例出現心力衰竭,1例出現心源性休克。本組患者在專科病房治療后均好轉出院,無1例死亡,住院時間為9~21d。
梗塞前心絞痛是處于缺血性心臟病中穩(wěn)定型心絞痛與AMI之間的狀態(tài),本病易移行發(fā)展為AMI。因此,有效控制梗塞前心絞痛的發(fā)展十分重要[2]。近年來,由于心血管疾病方面檢查新技術的發(fā)展,對梗塞前心絞痛的發(fā)病機制有了新的認識。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急速進展,伴有復雜病變的嚴重器質性狹窄,冠狀動脈痙攣的發(fā)生及加劇伴有心肌耗氧量急劇增高等因素,是梗塞前心絞痛發(fā)生的主要機制,而高血壓、高血脂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本因素。梗塞前心絞痛發(fā)作時,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能滿足心肌代謝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劇地由暫時變?yōu)槌掷m(xù)性缺血、缺氧。此時,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或白細胞被激活或功能亢進,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抗凝因子含量減低或結構異常,纖溶因子含量減少及功能減低,機體的促凝和抗凝機制平衡失調[3]。血流緩慢,血液粘度增高,形成了血栓前狀態(tài)。此外,梗塞前缺血性胸痛持續(xù)性發(fā)作時,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內皮素的強烈縮血管作用使冠狀動脈痙攣,血流緩慢或淤積,也可促使血栓形成,而發(fā)展AMI。心肌持續(xù)性缺血,致心肌循環(huán)嚴重障礙,心泵功能減低,血流量與血液粘度呈反比,缺血時間達1h以上時即可發(fā)生AMI。
阿斯匹林通過其酰基部分與血小板內環(huán)氧化酶不可逆地結合,使酶乙?;Щ?,從而阻止血栓烷素A2的合成,防止血小板激活和血管收縮,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管內血栓形成的危險[4]。故廣泛應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級和二級預防。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種多糖類聚合物,屬于膠體液,具有擴容、改善循環(huán)、稀釋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