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學期因為張老師休產假,我兼了四個班的數學教學。因為沒有時間輔導學生,便想了一個偷懶的辦法:從每個班里挑出兩位數學學得好的同學,讓他們做小老師,如果其他人的數學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先問小老師,小老師解決不了的,集體討論,最后還是解決不了的再問我。本以為這樣的權宜之計,會導致成績不理想,不曾想全區(qū)的數學競賽中,前十名里我的學生中占了五名。
接下來的一個學期,由于工作減輕了,心想“懶”辦法取得了好成績,這一期要勤快點,肯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于是取消了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事事親為。結果全區(qū)考試中,前十名里面只占了兩名。
這不是出力不討好嘛,自己辛苦了不說,還沒有“偷懶”時的好成績了??稍僮屑氁幌胂?,又覺得這個結果是必然的?!巴祽小钡姆椒ǎ∏“l(fā)揮出了學生學習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鉆研,不僅長了知識,而且還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學習。而另一種做法中我事事親為,認為自己做得越多,學生就會學得越好,教育質量就會提高,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
“偷懶”其實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一節(jié)課中,如果學生間的互動達到25分鐘以上,剩下的就是教師引導的時間,教師當然就輕松了。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要真正做到放手還不太容易,對教師的要求也較高,要求教師具有相當的教學機智、快速反饋、恰當篩選的能力等。
把學習還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率的。道理是這個道理,關鍵是做的時候你能拋棄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