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受惠于當時政府鞏固邊防的政治方略,陜西實行了“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征實”、“布馬交易”等特殊經濟政策,為陜西商幫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機遇。
明清時期興起的陜西商幫,完全是歷史賜予的一個機遇。陜西商幫的崛起是伴隨著晉商的崛起而崛起的,歷史垂青于山西商人,同時也垂青于陜西商人,二者有著相似的境遇。陜西商幫是一個綜合性的商幫,以經營鹽業(yè)為著,尤其是四川的井鹽,此外,布業(yè)、水煙、皮貨業(yè)、藥材、茶業(yè)、典當?shù)?,亦是他們的發(fā)家致富的重要渠道。
布業(yè)起家 躋身鹽業(yè)
經營布業(yè),是陜西商幫較熱門的一個行業(yè)。有不少的陜西商人,都是從事布業(yè)起家的。明代西北邊鎮(zhèn)軍隊的衣服大多取自關中,陜西布政使司每年都要交納銀庫一定數(shù)量冬衣。明初西北軍服,一次常需六七十萬匹布,較燕北、遼東大得多。陜西全省每年所缺布匹約32萬匹,這些布匹,很大部分是供軍服之用。所缺部分,主要是靠商人從江南地區(qū)販運來填補。
陜西有許多商人到江南販布,以此發(fā)財致富。三原縣的王幾東、吳伯子,涇陽縣的師從政等到吳越販布,運回陜西銷售,結果“貲益大起”,成為大布商。陜西鄰近四川,當時蜀中移民,首推湖廣,陜西次之,因而陜商在四川頗有勢力。清朝初年,陜西來成都定居和經商的人所從事的行業(yè)主要有棉織業(yè)中的“絨線”生產行當,這是一種新的產業(yè),嘉慶《華陽縣志》說“秦人寓蜀者多業(yè)此”。乾隆五十二年,陜西商民在內江城上街建成陜西會館,陜商在內江主要經營棉花,“陜棉”不僅暢銷內江,還轉運川東南,由于棉花商貿的發(fā)達,陜商在內江成為了富裕的商幫——“花幫”。
陜西商人經營棉布業(yè)者數(shù)量較多,乾隆年間的記載稱:陜西一省“綢帛資于江浙,花布來自楚豫”;同治年間陜西巡撫蔣志章也說:“潼關沖要,行旅必經。……東來皖豫各販,以綢緞、南雜各貨為大宗”。經由潼關進出陜西的各種商品,必經洛陽轉運。道光年間洛陽至少有西安、同州二府商人開設的布鋪40余家。
河南主要的棉布產區(qū),一是在黃河以北的河南、懷慶二府,如孟津、孟縣都是棉布產區(qū),尤以“孟布”最著,乾隆《孟縣志》記載,“孟布馳名,自陜甘以至邊墻一帶遠商云集,每日城鎮(zhèn)市集收布特多”,以至“車馬輻輳,廛市填咽”;嘉慶《孟津縣志》記載,“邑無不織之家,秦隴巨商終年坐販邑中”。洛陽本縣也產棉布,還有棉線、棉帶、錦布、印花布等紡織品。另一商品布產區(qū)在南部的汝寧府,以正陽縣陡溝店所產最盛,“商賈至者每挾數(shù)千金,昧爽則市上張燈設燭,駢肩累跡負載而來,所謂布市”;布匹銷售范圍“東達潁亳,西達山陜”。此外,河南中部許州之五女鎮(zhèn)產紅綠布,據(jù)民國年間的《許昌縣志》記載,該鎮(zhèn)所產之布“每匹一丈六尺,染以紅綠色,行銷秦、晉兩省極多”;在清代最盛之時,該鎮(zhèn)有“染工二三百人終歲操作,供給秦、晉布商之需”。
太平天國軍占領江浙地區(qū)之后,交通阻塞,陜西布商感覺不妙,便尋找新的布匹供應地。他們看到湖北的家庭紡織業(yè)相繼發(fā)展起來,每年生產的土布很多,于是,便將湖北作為自己購貨的主產地。據(jù)光緒年間的《孝感縣志》引舊志稱:孝感棉布多為“西賈所收”。同治《續(xù)輯漢陽縣志》記載:漢陽布則是“秦晉、滇黔賈人爭市”。云夢縣是湖北棉布銷行西北的重要轉運中心,“西客來楚貿布,必經云城改捆,捆載出疆,歷久不變色”。
陜西布商將從湖北收購來的土布又銷往甘肅,每年所販銷甘肅的土布約有300多萬匹。這些布大部分是經由三原縣進入甘肅,少部分是由鳳翔縣進入甘肅。陜西布商靠長途販運,獲取巨額的利潤。
明清之際,利潤最豐厚的行業(yè)要算鹽業(yè)了。為此,各大商幫都盯著鹽業(yè)這個厚利行業(yè),尤其是徽商和晉商,更是死死抓住鹽業(yè)的經營不放,其競爭激烈的程度不言而喻。而且,“非巨商賈不能任”。盡管如此,為追逐鹽利,陜西商人還是知難而上,拼命躋進鹽商之列。明弘治年間,納糧開中法被納銀取代之后,陜西邊商“積粟無用”,一些資本雄厚的邊商,遷居揚州,專門從事鹽引的轉賣,遂成為“富商”。
明正德之后,又有一批陜西商人來到揚州經營鹽業(yè)。這批商人非邊商,全是從小本經營布業(yè)起家而致富的,大都是三原、涇陽縣的商人。他們到了淮揚之后,直接投資鹽業(yè),牟利鉅萬。這批鹽商,是陜西商人中最能干的商人。例如前面提到的師從政,開始以小本經營布業(yè),大獲其利,轉而從事高利貸,積累了充足的資金后,再赴淮揚從事鹽業(yè),不到三年就盈利數(shù)萬。
明末清初,陜西鹽商勢力被逐出淮揚,他們轉而進入四川鹽場,開發(fā)四川井鹽。四川井鹽生產耗資巨、風險大,鑿井就需費時十余年甚至幾十年,需有雄厚資金作后盾。陜西商人大量的商業(yè)資本向鹽業(yè)資本轉化,不少商人逐漸成為新興的鹽業(yè)資本家。道光初年,陜商高某以銀三千兩與“李四友堂”合辦聯(lián)珠井,獲利豐厚。道光十八年陜商與“王三畏堂”訂約,規(guī)定每鑿一井,陜商出銀四百兩,收益客得十八天,主得十二天,十八年為率。陜西商人憑借雄厚資本,在井鹽業(yè)生產領域中取得了絕對優(yōu)勢,史稱“川省各廠井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
陜商們放貸或投資鑿井、汲鹵煎鹽,建商號,把持產運銷,獲取了巨額利潤。典籍中說“川省正經字號多屬陜客”,如今天自貢市的“八店街”,正是當時響當當?shù)年兩贪舜篼}號麇集之地。陜西鹽商幾乎壟斷了四川的鹽業(yè)。
經營水煙 壟斷皮貨
除經營布業(yè)和鹽業(yè)外,陜西商幫發(fā)家致富的另一條途徑是經營水煙和皮貨業(yè)。
水煙,甘肅特產。王新《青煙錄》記言:“水煙者,起于甘肅之蘭州。蘭州五泉山下產煙草,既制,必隔水吸之,入腹而后吐,醉人尤易”?!俺鯐r人畏其力猛,食者絕少,漸自秦而晉,而豫,而齊魯燕宋,大江以南,今且遍天下無不至矣”。
蘭州所產的水煙,根據(jù)不同的制法,約分為三種:棉煙、碧條、黃色煙。因各地煙客喜好不同,棉煙主要銷往四川,碧條煙主要銷往江浙,黃色煙主要銷往廣東。西北蘭州產這種水煙,為陜西商人提供了一條發(fā)家致富的路子。而陜商中,經營水煙的大都是同州朝邑縣商人。陜西同州幫,鄉(xiāng)土觀念強烈,所經營的煙行,從店主到學徒,都是親戚朋友,外人很難插入。他們有許多不成文的規(guī)定,人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同州幫之所以能在蘭州壟斷煙行,靠的就是鄉(xiāng)土觀念很強又講究信義的商人們。
陜西的涇陽,是蘭州煙的一個中轉站,明代每年涇陽的發(fā)貨額“約三萬金”。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從涇陽發(fā)出的蘭州水煙金額,每年為300萬金,比明末增長了100倍。
此外,另一個讓陜西商人獲利頗豐的行業(yè)是皮貨業(yè)。這是一個讓其他商幫眼紅的行業(yè),因為經營皮毛制品的利潤,幾乎可以和江南地區(qū)的絲織業(yè)相媲美。明清之際,這一行業(yè)被陜西商人所壟斷。
皮毛制品是陜西的主要特產。陜西所產的皮革,統(tǒng)稱為“西口皮貨”,馳名全國,其中同州羔皮被列為貢品。陜西皮毛商在賒旗、漢口都很有實力,在洛陽為數(shù)更多。皮貨、水煙等是陜西、甘肅兩省輸出的貨物,也多經由洛陽轉運。陜商們在這兩個行業(yè)中賺足了腰包。
(作者為中華商幫文化發(fā)展促進會常各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