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的職責絕不只是傳授知識,而在于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應轉變觀念,將精力集中在研究教法學法上。
【關鍵詞】 英語學習 積極思考 使用工具書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力是創(chuàng)新,教育也不例外,英語教育更是如此,只有不斷的思考研究、創(chuàng)新求異才能實現進步。
因此,教師的職責絕不只是傳授知識和考點,而在于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生搬詞典,硬摳知識點上,倒不如多花點心思去研究教法學法。
一、學習英語是將知識內化吸收、理解領悟、融會貫通的過程,所以關鍵不在于記憶知識點,而是積極思考。
很多學生甚至是部分老師誤認為英語學習就是背誦單詞、短語、語篇,然后照葫蘆畫瓢的簡單過程,殊不知,這種不求甚解的做法或許能適應初中,卻不適合要點繁雜、難度增大、注重能力的高中英語學習。未經規(guī)律性分析整合的零散知識碎片是機械僵死的,無法拿來活學活用。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做既有知識的灌輸者,而是要將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語法是多數學生最頭疼的部分,甚至有些學生聽老師講解了好幾遍也不能真正領會其中奧妙。因而,學習語法的時候,教師的任務不是將簡單地語法知識統(tǒng)統(tǒng)灌給學生,要求他們抄下來背,而是調動學生使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新問題,以生動的例證引發(fā)學生自主的總結語法規(guī)律。
二、立足語篇,將孤立的知識點的學習融會在語篇中,重在總結文段大意,準確查找信息,體會句間關系,領悟文章的深層內涵。
語言學習是知識輸入再輸出的過程,所以,只有盡可能多的輸入語篇,才能提高自身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眾所周知,語言表達的基本單位不是單詞或詞組,而是句子,而多個句子構成了語篇,才能表意完整。很多學生只把背誦單詞詞組作為英語學習的關鍵,實際上,單從記憶來說,撇下文段孤立的背誦知識點很愚蠢,會導致事倍功半。相反地,如果把單詞短語放在文段中去理解則記憶要深刻久遠得多。理解記憶之后,再仿照例文造句子、寫文章來運用所學知識點,才能將知識化為己用。
三、引導學生有效使用工具書網絡等手段,學會自主學習,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對于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集思廣益。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而不只是被動的回答問題,并將造句變成自我獨到觀點表達的平臺,而不是機械回答老師給出的句子,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會像魔法一樣,化腐朽為神奇。
我們教學的目地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讓他們記住考點,所以具備準確查找并整合所需信息的能力至關重要。比如,學習單詞用法的時候,引導學生自主的查閱詞典等工具書,并將多而雜的用法自我整合,尋找規(guī)律,教師的任務則是指出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清規(guī)律,并以多種呈現方式為學生提供運用的機會。
四、一堂成功的英語課應該是一件美妙雋永的藝術品。
教師授課,要像演員一樣運用標準動聽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恰到好處的肢體動作傳達豐富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恰如其分得使用幽默點燃平靜的課堂。例如,講解限定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定性定語從句的區(qū)別時,可以使用如下例句:
1. When I go out, I don’t wear clothes, which makes me distinguished.
2. When I go out, I don’t wear clothes which make me distinguished.
第一個句子為非限定性定語從句,意為我外出時不穿衣服,這讓我與眾不同。而第二個句子為限定性定語從句,意為我外出時不穿高雅的服裝。
由此把枯燥的語法規(guī)則變成一個笑話,讓學生在大笑之后主動發(fā)現兩種定語從句在定義、功能、形式上的區(qū)別。
總之,英語學習不能只靠單純的知識點記憶,活學活用是前提,培養(yǎng)思考習慣和思維方式是關鍵。英語教師需要在課內外積極創(chuàng)設英語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聽說讀寫并行,為他們提供足夠的語言操練機會,將英語變成學生自我表達的載體,變“要我說”為“我要說”,變被迫學習為快樂學習。正如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所說,“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的成長和發(fā)育;教育應歸于自然,發(fā)展天性?!?/p>
.
[1] 陳琳. 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M].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6.
[2] 黃小燕. 淺談任務型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08(8).
[3] 易代釗. 最新高中英語語法[M].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