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觀評估中國經濟形勢,分析經濟過熱原因
今天中國面臨著各種困局,綜合來說是經濟結構設計不佳,國內深層矛盾加劇的體現,當前各種經濟問題的因果是一個有機整體,國際資本大量涌入中國,國內供需不平衡,貿易順差過大,出口導向型經濟發(fā)展到一定地步的不良影響開始體現,國家的四萬億元刺激計劃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國內物價不斷攀升,流動性泛濫逐漸形成。中國要從這種困境中解脫出來,其核心在于盡快改變資本流向,改善中國的國際收支,減少貿易順差。
從國際金融形勢看,美國引發(fā)了世界范圍的通脹同時,也在向中國輸入通脹。通脹本質是貨幣過多導致的貨幣貶值,究其源頭在于美元的濫發(fā)。美國不斷發(fā)行新的美元,通過發(fā)達的世界貿易鏈條流向全球,而這些美元沒有相應的實體經濟作為支撐。流動性過剩的情形逐漸顯現,而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只有一步之遙。當新增的美元注入到諸如中國這樣的對美貿易順差國的銀行系統時,這些國家就開始了一個制造泡沫的過程。
二、中國獨特的發(fā)展模式導致發(fā)展不平衡,助長通貨膨脹
中國目前仍然是出口導向的發(fā)展模式, 2011年,出口增長速度恢復到24%,出口強勁。進出口規(guī)模和結構的不平衡,國際市場上低廉的產品出口價格和高昂的進口原材料價格,形成國內出口推動和進口輸入的通貨膨脹,大量出口形成的貿易順差沒有給國家?guī)碚嬲呢敻?。由于沒有相應的國內供給增加或者相應的進口增長與之平衡,生產出口品形成的貨幣購買力,與出口形成的國內供給缺口,會導致國內物價上漲。而當中國到國際市場進行采購,購買的需求量較大時就會拉動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給國內形成輸入型的通貨膨脹,由于不能吸收國內生產出口品形成的勞動工資等貨幣投放,國內消費物價上漲成為必然。
中國的另一特點就是國有經濟為主體,壟斷現象十分嚴重,這已成為中國推高物價水平的普遍現象,這一現象對中國經濟發(fā)展有相當的不利影響。
三、面對通脹壓力中國需要深化結構性改革,全面發(fā)掘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中國面臨的流動性過剩等經濟問題,已不是簡單的貨幣政策就能解決的了。流動性想要多少就能制造多少,更何況現如今全球經濟緊密聯系,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注定無法阻擋外國資金的不斷流入。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還有數千億的定向票據發(fā)行,似乎在安撫著中國經濟,同時也更體現出國內形勢不容樂觀。
在過去十幾年里,中國經濟一直保持以一種超高速、低通脹的姿態(tài)前進著,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社會差距問題、經濟結構問題。如果這種發(fā)展格局是一種不正常,中國經濟要進行的結構性改革要做的就是一個宏觀經濟體的常態(tài)回歸,以重新建立有效的要素價格體系為核心,保持一個長期溫和的價格上升來度過這個結構轉型關鍵期。從工資、能源、原材料、土地價格的上漲引發(fā)相對要素價格調整,穩(wěn)定通脹預期,使之回到一個相對溫和的上升軌道當中。只有當要素市場價格上漲成為投資規(guī)模和經濟增速的\"自動減速器\"之時,市場機制才可以說真正得以確立。同時,中國所進行的結構性變革,如資源要素價格、收入分配體系也必然能夠改變世界經濟格局,使之向著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方向發(fā)展。
四、進行經濟改革和轉型的幾點注意
首先,在資源利用方面,國家有必要對國有企業(yè)、國有經濟體進行改進,目前國內的壟斷現象比較嚴重,壟斷部門在一方面維持著國家發(fā)展的穩(wěn)定,但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梢岳枚愂諜C制對資源的利用進行調控,形成競爭機制,鼓勵新興行業(yè),幫助技術型企業(yè)、環(huán)保企業(yè)、高效率企業(yè)的成長。
其次,應該降低目前過高的政府儲蓄,增加對社會基礎建設的支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政府在教育、醫(yī)療等領域的作用,嚴格控制國家財富的流動,對于經濟泡沫有一定的抑制的積極作用。在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分配上應該更加公平,更加公開,提高公民的個人收入,藏富于民才能使國家真正的強大富有起來。
最后,中國在進行全面的經濟轉型和突破式發(fā)展的同時,還應當時刻注意經濟發(fā)展與社會文化發(fā)展互相造成的影響,政府在這方面更應該做出引導作用。對于一個日新月異重點發(fā)展經濟的國家來說,中國目前的社會文化已經呈現出單一、追利、缺乏思想等的特點。事實上,只有文化也發(fā)展了,也健康了,經濟才能更穩(wěn)定、快速的向前發(fā)展,一個缺乏思想、精神、文化的社會,是沒有在競爭大潮中不斷向前的動力的。為了中國能成為世界強國,我們應該不僅關注經濟發(fā)展,文化、軍事、政治、科技多方面同時發(fā)展,才是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周天勇.中國通脹形成的五大深層機理.中國經濟時報社,2011
[2]王茂林.對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展望與認識.中國城市經濟,2011
[3]劉煜輝.中國通脹和流動性過剩的根源.金融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