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緣
作為一個商人,許國文先生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更在于他從商人到收藏家的華麗轉身,他由此成為文化力支撐的文化產(chǎn)業(yè)的商業(yè)巨頭。從2010年開始,他把深藏的玉器向世人公開,一向低調的他,讓人看到他對玉文化的癡迷,同時,也看到中國民營企業(yè)資本用賞心悅目的文化產(chǎn)業(yè)呈現(xiàn)給世界的星光大道。
2010年春,許國文先生準備把三十年收藏生涯劃上一個逗號,而香港電視節(jié)目連續(xù)對他收藏宋玉的事跡的播放,也促成其給自己收藏多年的玉器精品辦個展覽的愿望,讓社會公眾共享這些祖先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為浙江父老鄉(xiāng)親的文化事業(yè)作點貢獻。他的意向與浙江省博物館一拍即合。經(jīng)過精心策劃后,9月上旬,“玉蕤——浙江慈溪許氏藏皇宋修內司暨古代玉器珍品展”準時展出,社會反響之好超出了他與主辦方的預期。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的幾個月內,共接待參觀人數(shù)20萬。這足以說明“盛世收藏”的時代,民眾藏玉愛玉賞玉的傳統(tǒng)依然大有市場。但許國文深知,私人收藏家與公益博物館的不同之處,在于民間藏品往往多庋藏個人秘室,公眾平常不易見到。這次的展覽原本想打開一扇門,卻發(fā)現(xiàn)門外的世界很精彩。開幕式的當天,他以一個觀眾的身分站在博物館的門口,看著玉器展廳里川流不息的人群,玻璃展柜前一雙雙全神貫注的眼睛,許國文先生有一種莫名的激動,突然一個大膽的想法萌生了,何不為這百來件精品玉器舉辦一個巡回展覽?讓藏玉變?yōu)榇蟊姽蚕淼木褙敻唬‘敎刂莶┪镳^獲此信息后,馬上與許國文先生和浙江博物館聯(lián)系,雙方很快達成在溫州博物館展出的意向。
“卯門生喜氣,兔歲報新春?!?011年1月26日,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由溫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溫州博物館承辦的“玉蕤——浙江慈溪許氏藏皇宋修內司暨古代玉器珍品展”隆重開幕了!2011年春節(jié)假期,溫州博物館內人頭涌動,入口與出口人流不息。據(jù)統(tǒng)計,6天共免費分發(fā)門票62035張。110件玉器精品給東甌人民獻上豐盛的文化大餐,為2011年溫州新春開局帶來吉祥喜慶!
二、玉說
中國的玉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脊派献钤绲挠衿鲗嵨铮蠹s距今已有8000多年。紅山文化的玉質豬首龍,成為華夏第一龍。作為龍的傳人,中華民族以特有的玉文化傳統(tǒng),開始抒寫了漫長的、蔚為大觀的中華文明。尊玉、貴玉、重玉、愛玉、用玉、佩玉、玩玉,深入中國社會的各階層,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寄托??梢哉f,中國玉文化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將玉文化融于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史。
“玉,石之美者?!敝袊鴮τ竦恼J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長江為界,形成以北方紅山文化為典型的紅山玉文化圈;南方則以余杭良渚文化為代表的良渚玉文化圈。前者的時間從距今8000年左右開始,后者是大約是距今5000千年左右。作為中國南北玉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它們的發(fā)展與成熟對商周以后中國玉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從8000多年前的興隆洼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泛紅山文化經(jīng)歷了4000多年的發(fā)展,其中各文化類型中均有玉雕制品,到紅山文化時期達到玉器制作和使用的頂峰,表現(xiàn)為用料的考究、做工的精美、紋飾的天然、造型的繁多。紅山文化玉龍、玉豬龍、玉鸮、玉蠶、玉箍形器、勾云形玉佩等為紅山文化時期的典型玉器。而到了良渚的玉器已不僅僅是形式上追求美感,實質上它已具備了信仰的含義,在先民的眼里玉是一種能通天地的“法器”,因此,后人有理由相信良渚文化是中國玉石文化崇拜的源頭。比如商玉器的種類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特別是良渚文化的獸面紋和玉石鑲嵌技術不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對商周青銅器制造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一般認為,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獸面紋就是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雛形,而玉石鑲嵌技術又為商代以后的銅嵌玉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到了西周,玉器使用更進一步規(guī)范,成為禮樂制度必不可少的重器,如《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吨芏Y·春官·典瑞》載“璧琮以斂尸”。而到了春秋戰(zhàn)國以后,隨儒家文化的奠定,玉開始與人的生活更加緊密的結合,賦予玉“十一德”“五德”的道德內涵,“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以玉為內容的各種語匯出現(xiàn)在典籍中,如“珠圓玉潤”“珠聯(lián)璧合”“瑕瑜互見”“白璧微瑕”“金玉其外”“璞玉渾金”“玉石俱焚”“寧為玉碎”“冰清玉潔”這些耳熟能詳?shù)霓o句出現(xiàn),又為中國玉文化賦予了更為廣泛的內涵。這種影響如同水銀墜地,無孔不入。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形象地將中國的玉文化分為四個時期,即:童年期,時間是整個新石器時期;少年期,時間大致是相當于夏商周三代;青年期,時間是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漢唐盛世,這個時期,已形成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從早期的禮玉的祭壇走向社會,逐漸脫去神秘的面紗;最后階段,是玉文化的壯年期,包括宋元明清。隋唐以降,玉器從早期的神壇走下,開始融入社會。唐代雖以崇尚金銀器為主,玉器生產(chǎn)數(shù)量雖然不大,但在品種和藝術風格上有所創(chuàng)新,帶有明顯的承前啟后的特點。而宋代,中國的文化與工商業(yè)都進入了一個發(fā)展的高峰期,玉器的制作、把玩既為達官顯貴所癡好,也與尋常百姓結緣,此后的歷朝這種風尚一直傳承。本次展覽的展品,就以玉文化壯年期的作品為大宗。其中,一套十件來自宋代宮廷專門設置供皇家需要的制玉作坊“修內司玉作所”的展品,玉質絕佳,工藝巧奪天工,格外引人注目。不過明清玉器的藝術水平總體上遜于唐宋,但在制作玉器上不乏亮點。如,明代出現(xiàn)了名傳玉史的陸子剛,制玉技藝之高,讓人嘆絕,由他琢制的玉器,稱為“子岡玉”。清中葉,隨著清政府對新疆的統(tǒng)一,加強對當?shù)夭孔宓墓芾?,大量來自新疆的高品質玉料,深得社會各界青睞,特別是清代帝王(如乾?。τ裰破返氖群?,使得清代玉器無論工藝、題材、設計、用料上無不精妙絕倫,成為我國古代玉器制作史上的最后一個高峰。今天,藏玉、愛玉與賞玉再度在國人中廣為盛行,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玉文化經(jīng)歷沉寂后的覺醒和復興。
三、玉賞
玉器在我國之所以長盛不衰,與它的歷史傳承、制作創(chuàng)新、富有文化、蘊含思想和收藏傳統(tǒng)等特點有關。玉器的用途和功能也十分廣泛,具有禮器(祭祀)、裝飾(美飾)、財富(經(jīng)濟)等諸多功能和價值,因而一直受到世人的青睞,愛玉、藏玉、賞玉已成為當今人們的一種時尚而高雅的文化生活。經(jīng)過三十年的積累,許國文先生的藏品基本對玉器所能涵蓋的門類均有所涉及,其中包括禮器、飲食器、生活用品、文房用具、陳設品、宗教法器、家具等。他收藏的禮儀玉器,保持較原始狀態(tài),渾圓流暢、天真古拙,如紅山文化鉤形玉、良渚文化的玉琮(圖一、二)等,是古代先民審美情趣、思想意識和宗教信仰的載體,它們凝聚其美學、哲學和宗教的理念。西周的玉鳥(圖三),用料為和田白玉,薄邊狀,邊緣受沁,玉鳥兩邊紋飾相同,穿孔為單面管鉆,眼珠以管狀工具碾刻,用粗陰線來表現(xiàn)羽翅和尾部,陰線中的陽線和陰線交織在一起,增強了表現(xiàn)力,有商代遺風。戰(zhàn)國龍紋觽形佩(圖四),玉質溫潤潔白,籽料,雙面工,鏤雕昂首回望之龍紋,有以深雙陰線表現(xiàn)的陽線;有以碾刻減地陽線表現(xiàn)的紋飾,頭部一面為卷頭長梢丹鳳眼,為戰(zhàn)國至漢常見眼紋刻法;一面為水滴形眼,幾乎不見于此時的龍紋上,結合尾部紋飾和頭部的飄羽,可能是表現(xiàn)龍鳳合體的想象藝術。戰(zhàn)國至西漢早期的雙龍珩(圖五),黃玉,因受侵蝕而帶灰皮,雙面工,鏤刻兩尾相連、盤曲反向的龍紋,飽滿有力的斧形下顎為典型戰(zhàn)國秦漢時代特征。玉器發(fā)展到宋代,逐步地從上古的禮儀功用走向世俗,文人士大夫開始廣泛地關注玉器,如《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三禮圖》《考古圖》等圖書就有玉器使用的記述。盡管《宋史》一書有關“禮”的28卷中,關于玉禮器的使用更有詳盡記載,但日用、裝飾、觀賞、把玩已成為主流。在許先生收藏的皇宋修內司玉作所制作的御用銘刻玉器(圖六),即是宋代宮廷典型的禮器。修內司是為皇家服務的專門匠作機構,此款玉器十件一套,一半是擬古的,甚至模仿商周青銅器,如圭、鉞、璋是仿古玉形制的,鐘、刀幣是仿青銅鐘和王莽時的金錯刀幣。此套玉器刻工精湛,古意幽然,分裝于兩層紫檀盒內,盒蓋面浮雕乾隆宮廷家具上常見的云龍紋,應是清乾隆時期配制的紫檀木盒。對此作品的年代上,盡管學界有爭議,有北宋說、南宋元初說、明代說、清代乾隆說、宋及后仿混合說。但作為一件玉器藏品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明代的梅花雙耳杯、帶糖色瑞獸水盂、群仙祝壽葵邊盤、太師少師紋帶扣等作品(圖七、八、九、十),除了用料考究外,大致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其世俗的傾向更為明顯。清代東閣大學士梁詩正題詩古玉一盒六件(圖十一)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件藏品。盒面有梁詩正所題詩文:“幽乳何年結,山中久閟光,竇深融地脈,厓古滴天漿。的皪垂冰柱,瓏玲現(xiàn)石床。明看云比色,潤愛玉同相。福地鍾偏厚,仙經(jīng)餌最良。石華符圣瑞,滋液獻坤藏。臣梁詩正恭和 (章)筆沾恩雨。”詩文是和乾隆帝御制詩而作的。梁詩正博雅好古,熱衷于古玉的收藏,由于在朝為官,見多識廣,眼光還是很好的,所藏六件玉器,有二件為當朝仿古件,其余四件都是明以前的古玉,良渚文化錐形器、周代白玉環(huán)、六朝八棱鈕玉章、明白玉龍鳳佩。梁詩正(1696-1763),字仲養(yǎng),號薌林,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雍正四年(1726)中舉,八年中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后歷任戶部、刑部、吏部、工部尚書,并授東閣大學士。此外,許國文先生在陳設品、文房清玩、宗教用器、玉家具等收藏上也有很多搶眼之作。如玉尊、玉鼎、玉壺、青白玉提梁卣、黃玉龍鳳觚、福喜紋水盂、玉硯、玉佛、玉屏風等(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四、玉德
許國文先生30多年前開始收藏古代玉器,并且持之以恒,通過不同的途徑廣收博采,精益求精,一些玉器精品是他歷盡千辛不斷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外的大拍行購得。同時,許先生十分關注國外的中國玉器精品,如近年他拍得的皇宋修內司玉作所制作的御用銘刻玉器,就是他曾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過的。浙江省博物館玉器專家鐘鳳文,對許國文先生的收藏給予高度評價,并概括他的三大收藏之道:一是高起點,精鑒賞。他起步從浙江本土的良渚玉器收藏入手,練就老到眼力而漸入佳境。二是重材質,講文化。他收藏偏愛沁少的古玉,癡迷白玉,對有傳承、有銘刻的玉器高度重視,使得他所收藏的玉的品相、質地、內涵上相得益彰。三是重宮廷,門類全。宮廷玉作是不計工本,往往也代表了時代的最高水平。許先生對流失海外的宮廷玉器非常關注,故其身影常在世界各地的著名拍賣會出現(xiàn)。他收藏玉器系列里,按時間線索來排序,有新石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高古玉到明清的宮廷玉器,基本把中國玉文化發(fā)展的源流清晰梳理出一個頭緒,作為一個民間收藏家,堪稱是其中一位有膽有識、有前瞻眼光的“弄潮兒”。
三十多年來,許國文先生對收藏事業(yè)孜孜以求,終結善果慧根,他的“以義取利,以利濟世”信念,充分彰顯了崇高的收藏境界和奉獻精神,并給廣大觀眾提供了一次學習和鑒賞古代玉器珍品的難得機會。當前,國家正倡導民間收藏家參與民辦博物館的公益事業(yè)上來,在此,希望有更多像許先生那樣的社會人士關注和支持博物館事業(yè),整合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將民間收藏文物保護成果通過博物館的平臺與觀眾共享,讓百姓能欣賞到更多更好的文物遺產(chǎn),形成“文化遺產(chǎn)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