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但又是不幸福的。幸福是因為他們從呱呱墜地開始,摯愛著他的長輩們都會盡其所能地給他充足的營養(yǎng)、舒適的衣物、五彩斑斕的玩具……不幸福是因為,他們很少有機會穿梭于田間地頭,靜聽田邊的蛙鳴;很少有機會站在高高的土山上,凝視天邊冉冉升起的紅日,或來到忙碌的農(nóng)人中間,一起體味勞動中的趣味;少了可以任他們嬉戲的空間,少了自由交流的小伙伴……所以,他們不知道謙讓與體諒,不懂得分享與付出。因此,筆者覺得喚醒孩子的道德意識尤為重要。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孩子知道他是在接受教育,這種教育剛開始就已經(jīng)失敗了?!庇變赫幱谝簧械拿舾衅冢菍W(xué)習(xí)做人的奠基期。我嘗試著用故事來打動孩子,用心來感知孩子的內(nèi)心,因為教育的無痕,才能真正地觸動孩子們稚嫩的心靈。
案例一:在故事中讓孩子們明辨是非,學(xué)做明白人。
這是一個充滿童趣,淺顯易懂的故事《綠色的和灰色的》:
綠色的森林里,有塊綠色的草地。綠色的草地上,有條綠色的小溪。
一天,一只灰色的狐貍來到這里,它在等小兔的來臨。一只綠色的小鳥聽到了這個消息,它向小兔報告了這個秘密。
聰明的小兔頭頂著綠色的荷葉,輕輕地走過草地,趟過小溪。
灰色的狐貍等呀等呀,它只看見綠色在搖曳。你聽,風兒送來了狐貍的嘆息,唉——!
我在對家長開放半日活動時,利用這個故事設(shè)計了一節(jié)親子活動。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欣賞故事。讓幼兒說說自己最喜歡什么顏色?并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接著告訴小朋友我要講的故事里藏了兩種顏色在里邊,讓孩子們閉上眼睛,仔細聽……完整地欣賞故事。孩子們在故事中找出來的顏色就是故事的題目,讓孩子們充分地體驗成功。再通過記憶想想:故事中什么是綠色的,什么是灰色的?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理解故事。讓孩子們說說喜歡故事中的綠色還是灰色?為什么?通過交流討論孩子們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在故事中,綠色是和平的,美麗的,聰明的,善良的,對的,所以我們喜歡;灰色是有危險的,丑惡的,不對的,所以我們不喜歡。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初步運用是非判斷。我設(shè)計了一個游戲:小朋友及爸爸媽媽每人發(fā)一面小旗子,一面是綠色的,一面是灰色的。如果你看到的是美麗的,好的,對的就舉綠色的旗子;如果看到的是丑惡的,壞的,不對的就舉灰色的旗子。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幾幅畫,如果認為這種行為是好的,就舉綠色的旗子,反之,就舉灰色的旗子。因為孩子們大多表演欲望很強,接下來通過讓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商量,表演在家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給大家看。如:吃飯的時候搶著發(fā)筷子、睡覺時要媽媽陪……讓孩子判斷對錯并舉起旗子表白自己的觀點。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活動延伸。布置區(qū)角“我是乖寶寶”,將兩面旗子帶回去,如果幼兒認為自己在家里表現(xiàn)好,第二天就帶綠色的旗子過來;如果幼兒認為自己表現(xiàn)不夠好,就帶灰色的旗子過來。你想每天帶什么顏色的旗子到幼兒園?
通過故事的教學(xué),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進來,并讓故事發(fā)揮長效的意義,孩子的思想中逐步樹立起是非的意識。
案例二:在故事中讓孩子們放飛想象,學(xué)做文明人。
在一本圖書贈送的小冊子中,我得到一本可愛的連環(huán)畫《追追追>,整個故事充滿童真、童趣。為了方便講給小朋友聽,我把它制作成幻燈片,故事也稍作了些修改:
春天的公園里,到處都是生機勃勃,小草綠了,小花開了,蜜蜂蝴蝶也隨著春風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遠處,一個小男孩飛快地跑著,咦,你為什么跑這么快呀?小男孩氣喘吁吁地說:“我在追東西呢?”“追追追,到底在追什么?
袋鼠郵遞員說:“我猜肯定是一封重要的信,我來幫你追!”小兔音樂家說:“我猜肯定是一頁重要的樂譜,我來幫你追!”老鼠探險家說:“我猜肯定是一份秘密的藏寶圖,我來幫你追!”熊老板說:“我猜肯定是一張萬元大鈔,我來幫你追!”小狗警察:“我猜肯定是一道罪犯通緝令,我來幫你追!”小鳥說:“我猜肯定是一床神奇的飛毯,我來幫你追!”
終于,小鳥追到了,它對小男孩說:“追到了,還給你?!毙∧泻⑽⑿χf:“謝謝!謝謝!”他指了指垃圾桶說:“這才是它該去的地方呢!”
大伙兒一看明白了:“原來是一張雪糕紙呀!”
我給孩子講故事時常會在懸念處停下,給孩子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這個故事講到很多小動物都在跟著追時及時打住,我設(shè)置了提問:“這張紙有多重要,這么多人都在追。它到底是什么呀?你們也來猜猜?”幼兒充分想象后回答。
“那故事中的那張紙到底是什么呢?”接著將故事:“終于,……‘原來是一張雪糕紙呀!’”我再提問:“你們喜歡故事里的小男孩嗎?”“為什么?”“平時你們應(yīng)該怎樣做?”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標牌,并讓孩子貼上?!碍h(huán)保小衛(wèi)士們,那我們就從現(xiàn)在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保護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吧。讓我們到處去看看,有廢紙垃圾我們也把它送到垃圾捅里?!蹦翘煜挛?,孩子們可高興了,幼兒園邊邊角角里的紙屑垃圾一個也沒有逃脫孩子們的“火眼金睛”,孩子們表示每天都要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從那以后,教室里整潔多了。良好行為習(xí)慣、道德的形成應(yīng)從小培養(yǎng)和糾正,使幼兒從小積累經(jīng)驗,形成一種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
案例三:在故事中讓孩子們體驗謙讓,學(xué)做明理人。
千古傳誦的故事《孔融讓梨》中,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弟弟,這跟他以后的成就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的。
還是在親子活動中,我給每個孩子們的碗中準備了大小不等的兩塊香蕉(用牙簽簽好),請小朋友拿去與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大多數(shù)孩子都吃了那塊大的。造成孩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備分享行為,沒有建立分享規(guī)則所至,另一方面孩子的道德意識方面的殘缺。然后我引出《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幼兒討論孔融為什么吃那塊最小的梨呢?幼兒內(nèi)心的道德意識在故事受到了啟迪與凈化。當再一次的品嘗水果時,幼兒動情地對爸爸媽媽說:“你吃大的吧,我吃小的,因為我小?!痹谂c家長交流的中我得知孩子們在家中,也懂得謙讓了。這時候我要求家長配合工作,如果孩子讓家長吃大的,家長千萬不要推辭,并表現(xiàn)出滿足的神情,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孩子們與他人分享的積極性,讓幼兒在故事中增加道德認識的情感體驗。
當然,給孩子們講的故事,也并非都得是經(jīng)典的故事,很多時候隨口創(chuàng)編的故事,把小朋友作為主人翁編在故事中,語句可能不太通順流暢,邏輯可能也不是很強,但依然能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樂道。作為幼兒教師,平時如果多靜心地觀察孩子,把一些需要解決的不良行為,利用自己的教育機智創(chuàng)編成簡短的故事,讓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如:孩子們不會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我給他們編《愛聽故事的小貓咪》;孩子們間有沖突了,我給他們編《小鴨子和小公雞:孩子們不愛惜糧食了,我給他們編《漏嘴巴的小袋鼠》。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思考、判斷的能力,重要的是道德意識的養(yǎng)成,它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通過“故事”這樣一種形式,一切變得那樣自然,那種恰到好處的心靈頓悟,像盛開的玫瑰,雖不曾永遠保留著光鮮,可它卻在孩子們稚嫩的心靈上留下一抹淡淡的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