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作用、功能的說法及論述,各種教育、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有無數(shù)種表述,這些對于一個教育學者來說不算陌生。但是讓我感到震撼和有一種特別感覺的是溫家寶總理在汶川大地震前線指揮時說的那段話:“只要孩子在,教育在繼續(xù),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根據(jù)我們“聽”的經(jīng)驗,我相信這句話不是預先編織好的,它是那特定時刻、特定場景下個人真心想說的話。我們感覺得出,那是總理內心堅實、強烈的信念。
溫總理把孩子、教育、民族這三個詞連在一起,自然地構成三組關系,即:教育與孩子的關系,教育與民族的關系,孩子與民族的關系。如此,教育的重量和承載立刻顯現(xiàn)出來,它可以隱喻為紐帶、橋梁,也可以隱喻為進入關系整體的鑰匙、基石乃至核心。
哲學家康德斷言:人是可受教育的動物。是的,人類因為有文化進化的基因,只有人才能受教育(不是動物般地受訓練)。同時,文化人類學家蘭德曼基于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生存力的先天不足而給出斷言:只有人最需要受教育(以文化彌補其生存力的不足)。是啊,如果孩子不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的鍛煉,他的腦神經(jīng)元如何能構成有一定方向性的、結構良好的、富有活力和彈性、可不斷持續(xù)學習的物質——生理基礎呢?心理學家也早就有過實驗,對一群兒童,提供他們陽光、空氣、食物和水分,但如果阻斷他們接受信息、書籍和玩具,其生物學意義上的發(fā)育仍然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我從溫總理的話里聽出以下的意味:
信任孩子。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他看來,孩子存,則民族存。因此他期待廢墟里的孩子尚存活著,期待多救出一個孩子,期待孩子肉身健全,更期待孩子精神飽滿。
信任教育。教育是成長的搖籃、階梯,是人一生幸福的保障;同時,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鑰匙,是民族復興的基石。在他看來,教育存,則民族存。因此,他期待戰(zhàn)勝災難、教育繼續(xù)下去,期待學校早一天復課,期待那里教育業(yè)界的人們振作起來,重建更理想的教育。
信任民族。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民族值得驕傲;一個經(jīng)歷無數(shù)戰(zhàn)爭,經(jīng)歷“文革”重大破壞,短短30年改革開放便重新站起來的民族值得信賴:一個在人性深處,在人與人交往的無意識沉淀中有那永遠抹不去的善良、同情和關愛、奉獻品質的民族值得自豪。在他看來,民族精神存,則民族存。
家庭教育從無心做起
宋少衛(wèi)
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吹竭@樣的現(xiàn)象;有的父母望子成龍,每天盡心竭力地教育孩子,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天天陪孩子學習到深夜,可是孩子身上卻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成長問題:有些父母似乎并不是很在意孩子的成長,每天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但孩子卻非常爭氣,自己主動學習、不懈進取,學業(yè)和事業(yè)異常成功。很多父母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對此大惑不解,為什么那些很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沒有教育好孩子,而那些并不刻意于家庭教育的父母卻很成功呢?
在我看來,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有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心教育和無心教育。前者往往是現(xiàn)如今很多家長所熱衷的文化課教育,包括各種課外補習班、學校作業(yè)等:后者不難看出,則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所以,那些一味熱衷于有心教育的父母,往往在無心教育方面出現(xiàn)了不自知的問題,而無心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質。舍本逐末的結果,只能是自己的孩子在人生和學業(yè)上屢屢受挫。要真正做好家庭教育,父母首先要自我檢省,思考自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否積極、健康,這是正確家庭教育觀的起點。有的父母處世消極,對不良社會現(xiàn)象痛心疾首,一邊牢騷滿腹,一邊自己卻深陷其中,這種觀念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孩子,導致他在成就動機方面出現(xiàn)扭曲問題。
其次,父母雙方要完成家庭價值觀的融合。很多結婚多年的父母,在價值觀方面卻分歧巨大,這一方面會導致頻繁的家庭沖突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在兩種不同價值觀之間產(chǎn)生搖擺。只有統(tǒng)一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才會更好地引領孩子,成為他們處理未來人生各種事物的依據(jù)和標準。
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有三重不同境界,分別是講愛、講理和講打。講愛的父母善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無論是父母雙方之間,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著濃濃的關愛和情感,讓孩子對家庭產(chǎn)生強烈的愛與歸屬感。遇到教育問題,這類父母首先曉之以情,讓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的人際美,從而自覺產(chǎn)生改變的力量。而講理的父母喜歡訂立各種規(guī)章制度,家庭成員之間有著諸多約定,即使孩子因為違反這些約定和父母曉之以理而認錯,心中也容易產(chǎn)生抵觸,尤其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情緒會很明顯。至于講打的父母,則容易片面強調父母的權力和地位,喜歡靠武力來壓制孩子。應該指出的是,現(xiàn)代青少年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越來越抗拒父母的這種教養(yǎng)方式,極易造成親子沖突,甚至惡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