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思這篇短文的時候,正值倫敦奧運會即將開幕,我突然想到我們的教育太像奧運會了。每次考試,要分出“前十名”“后十名”:每項活動,要分出三六九等、高低上下。我們試圖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昂揚斗志,“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殊不知,這個做法會帶來問題的另一面,那就是,學生會在同伴中尋找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中考、高考“勵志”口號“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是這一現(xiàn)象的殘酷寫照。要知道,當教育變成“贏者通吃”的時候,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了!在這一白熱化的競爭中,整個“教育”過程布滿了“速度主義”的霧障,充斥了對“贏”的追逐和對“終點”的迷信;在這一白熱化的競爭中,學生心態(tài)慢慢扭曲,“平和”“淡定”漸行漸遠。一女孩考了100分,回家大哭,媽媽好奇地問:“你考得這么好,哭個啥呀?”女孩說:“我班上還有一個同學也考了100分?!敝鴮嵶屓藷o語!
中小學12年,學生日復一日地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名為“同學”,實為“對手”甚至是“敵手”,成績好的學生孤傲,瞧不起成績差的“同學”;成績差的學生自卑感強烈,不敢高攀成績好的“同學”;中等生兩頭不靠。相比于一些國家實行的“走班制”的教學組織形式,我們的學生基本上被固定在一個行政班里,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不過是一個四五十人或五六十人的小圈子而已。就是這么可憐的一個小圈子,還人為地“撕裂”,“老死不相往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人們曾用最美的語言形容過的同學情誼今天看來越來越淡了。我們常說,“班級是學校的基本細胞”,班級不和諧,何談建設和諧校園;學校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影響源,學校不和諧,又何談建設和諧社會?
我們來看兩則國外材料,我絕對無意說“月亮都是人家的圓”,但“他山之石”或許可以多多少少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在芬蘭,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從本質上來講,是鼓舞人心的,是支持性的”,評估完全是診斷性的,“目的是找出在不同的學習結果中,以及整個學校體系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學校和學生能集中精力學習,而沒有被互相比較的壓力”。
在國外一些中小學校,學生各項活動多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評價,他們有意回避對個體業(yè)績做過多的渲染,甚至都不太愿意提及與競爭相關的字眼,而是更多地把合作掛在嘴邊。他們也開運動會,但比賽項目都是集體項目,如拔河、集體舞、團體操、“兩人三腳”(直至“30人31腳”)、接力等。像“紅白接力對抗”,每班選出四名短跑最快的同學,分別代表紅隊、白隊參賽,接力從一年級開始,一直傳遞到六年級。
教育不是選拔賽,不能像世界杯、奧運會那樣,什么活動都得分出一二三名、冠亞季軍、金銀銅牌,我們不要把“競爭”泛化,把市場經(jīng)濟的競爭過早地帶到學校教育中。今天的社會,遠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任何一個大的工程、大的項目,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都是兵團式作戰(zhàn)的結果。前些年,人們都在熱談“硬實力”“軟實力”,其實,有比軟硬實力更重要的一個力,那就是“合作力”!現(xiàn)在,從社會整體層面來看,我們的軟硬實力都在增強,但“合作力”卻未必有多大提升。究其原因,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從小沒有重視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學校的各項活動甚至是評比競賽,應更多地采用“達標”的方式,即設置條件和標準,學生只要達到這個標準,就能獲得獎勵。這樣,就可以鼓勵學生與“標準”競賽,不斷地挑戰(zhàn)與超越自我,而不是非得在同伴中尋找“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
教育的全部意義在于不斷推進孩子們的社會化。社會化是具體的,找到同伴并成為日后踏入社會的同盟者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教育的本義之一。杜威一句“教育即生長”,道盡了教育的幾多美麗,你看,在陽光的照映下,在雨露的滋潤中,大樹、灌木、小草錯落有致,各得其所,自然自由自在地生長,這種狀態(tài),想想都是令人愉悅的。我們要教育學生尊重個性,包容差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育學生趕超標準,挑戰(zhàn)自我,真誠合作,理性競爭。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人關愛集體,人人被集體所關愛”的和諧、溫馨的集體。置身其中,大家才能心情舒暢,其樂融融,這樣的校園生活,才能讓學生終身留戀,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