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進一步明確了語文指向語用的學科規(guī)律。關于這一理念,于永正老師用五十年的教學積淀和思考,提煉成六個字“學語言、用語言”。在《祖父的園子》一課中,于老師巧妙開發(fā)課文語用資源,用課文教語文,教兒童的語文,用先學后教、平等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實現(xiàn)“寫好字、讀好書、作好文”的語用目標,真可謂指引當下語文教學發(fā)展方向的典范課堂。
一、交流預習,質疑問難明起點
“尊重兒童”是于老師的核心教育觀。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已有水平及存在困惑是將尊重兒童需要真正落實到教學行為之中。上課伊始,于老師用師生互問的方式,和學生交流預習情況,確定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根據其難易程度,或是同伴互助解決,或是教師直接告知。而像“我在園子里瞎鬧,為什么祖父不批評我?”這樣關乎課文主旨的問題,則作為開啟教學的鑰匙,放置懸念,引發(fā)閱讀期待。理解詞語是小學生學習語言的重頭戲,于老師的提問從詞語開始。于老師選擇了“倭瓜”“謊花”這兩個帶有明顯地方色彩,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詞語,通過追問式的對話,啟發(fā)學生對“倭”的模糊認識,到準確理解“倭”是“海盜”之意,有方法、有層次地培養(yǎng)了高年級學生詞語理解的精確度與敏銳度。
二、關注細節(jié),滲透文化教寫字
寫字是于老師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于老師以“帽、瞎、拋、韭”四個生字作為檢查重點,以學生默寫、師生互評為教學路徑,以“寫正確、寫規(guī)范、寫美觀”作為評價標準,以關鍵筆畫的點撥和教師范寫作為指導方法。其中最大的亮點便是明確“帽”字的正確寫法,體現(xiàn)了鮮明的于氏風格,那就是深厚的文字學養(yǎng)與精心備課共生的教學精彩?!懊薄弊謺鴮懙拿孛茉谟谟疑辖堑摹皟小敝虚g兩橫不能接到兩邊,這個被大多數(shù)老師忽略的細節(jié)恰恰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更是漢字文化的奧妙所在。于老師“帽”字教學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正確書寫一個字,還在于通過字形了解字源與字義,還在于激發(fā)學生對識字的興趣,提升學習漢字的敏感力,更在于彰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其音形義完美統(tǒng)一的文化魅力。一個“帽”字,于老師教出了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教出了識字的方法,教出了歷史和文化。
三、提取信息,層層遞進學概括
概括能力是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學生提出的閱讀目標要求。于老師教學生學概括,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趣味橫生,富有實效。他先是布置了“默讀全文,當你再次走進祖父的園子,看到了什么?”的學習任務。請學生走進文本,按要求提取相關信息,越多越好,寫在黑板上。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鍛煉信息提取能力,并為下面的概括作鋪墊。教學的第二步,于老師又一次提出上面的問題,同時增加難度:只用幾個詞來概括,引導學生嘗試按類別概括為“人物、動物、植物”,再高度凝練成“事物”。這一設計的精妙在于,為學生由提取具體信息到概括抽象類別的過程搭建了學習的支架和梯度。教學的第三步,于老師用對話的方式從“事物”再一次具體到“人物、動物、植物”,更具體到植物有哪些?動物有哪些?這樣指導學生在走進、跳出再走進文本的過程中,設計極具思維含量的層層深入的訓練任務,幫助學生清晰地把握文章內容,鞏固概括出來的句式,并進行了“先概括、后具體”的表達訓練,可謂“一石三鳥”。
四、用心讀文,聚焦語段悟情感
于老師將以上的閱讀環(huán)節(jié)定位為“用眼看”,接下來,他帶領學生用心讀課文,讀出了兩層意蘊。一是他提出學習任務:“再次默讀全文,當我們用心去看的時候,又看到了什么?文字背后作者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為學生提供了鉆研文本、加深理解的學習空間。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于老師選擇有價值的詞語,請學生寫在黑板上。這一次寫的詞語不是從課文中直接提取的,而是學生從字里行間讀出的感受,是學生自己的語言。于老師適時的點撥則直指最重要的閱讀方法,那就是“要用兩只眼睛看書。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庇诶蠋熞I學生用自讀、交流和提升的方式讀出了祖父的寬容和作者的可愛,讀出了文章的主旨,學會了用心閱讀的方法。
二是,于老師以深厚的文本細讀功力,引導學生讀出文中藏著的“趣”。童趣是本文最顯著的文本特征和最富魅力的言語風格。這一準確凝練的教學切入點,—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明晰了閱讀的方向,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對祖父的依戀,對童年的懷念,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和文學價值,并為朗讀表達奠定了感情基調,這種深入淺出,以簡馭繁的教學智慧令人拍案叫絕。接下來,于老師聚焦“鏟地”段落具體感悟“趣”,用學生練讀、教師范讀、師生共讀的方式,抓住最能體現(xiàn)出“趣”同時又很難讀的祖孫對話進行重點指導,用表情朗讀突破難點,教學生讀出人物形象,讀出童真童趣,學會朗讀對話的方法。
五、讀寫遷移,明確要點練表達
由讀出“童趣”到寫出“童趣”,充分體現(xiàn)了于老師鮮明的讀寫結合意識與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幾乎每個小學生都寫過童年趣事,可是這樣由讀到寫的情緒鋪墊與寫法遷移應是學生最樂意、最不畏難的習作經歷。為了保證練筆的實效性,于老師運用了兩個教學策略,一是明確練筆的兩個要點:選有趣的事,寫出有趣的對話。記敘文寫作有許多要求,選材與人物對話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本文突出的寫作特點。于老師巧妙挖掘文本的示范資源,引導學生模仿相關段落學習寫趣事,強化了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自主理解與實踐運用。二是于老師事先寫了兩件趣事,也就是他最喜歡寫的“下水文”,在學生讀完自己的練筆后,投影出來和學生分享,發(fā)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于老師在課后的報告中說:“我教語文沒有別的辦法,就是示范。和學生一起寫字,一起讀書,學習一起寫文章?!蔽蚁?,這就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好的方法。只有老師善于運用語言文字,才有能力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這看似普通的道理,卻是語文教學顛撲不破的規(guī)律。
周一貫先生曾將于永正語文教學藝術概括為“簡樸”——簡約樸實,我深以為是。結合本課而言,“簡潔而能得其要”就是能從課文中提煉出既符合文本特點,又適應學生需要的語用資源;“樸素而能實其質”就是在教學中用“讀讀寫寫、寫寫讀讀”這簡單而又有效的語文手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實現(xiàn)“寫好字,讀好書,作好文”的語文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