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效率的最大化。開展教學必須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學生獲取知識為目的。教師應將這種觀念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課前、課中、課后),從而最終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
所謂“有效”,是指在單位教學時間內(nèi),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以及學生學習技能提高的快慢。有效教學理念顛覆了慣常的教育行為。這一理念將教育視角聚焦于教學實踐,而非傳統(tǒng)理念中“老和尚撞鐘”式的教學。有效教學將教學的本質(zhì)屬性和直接目的貫穿于教育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評價階段的同時還原教育的起始目標,從而使教學適應由傳統(tǒng)“口傳心授”的“一對一”教學,向“人文、標準、量化”的現(xiàn)代教育教學模式轉(zhuǎn)變。
在《落花生》一課的教學中,授課教師以平等的師生關系、簡單樸實的教風,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習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之獲得了應有的知識,實現(xiàn)了教育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片段一:
師:請同學們默讀第四組課文的“單元導語”。
(生默讀畢)
師:好,再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可以一邊聽一邊畫出你認為重要的語句。在我讀完之后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你聽到的內(nèi)容。(教師讀,學生畫)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讀完后,請用你自己的話把你讀到的內(nèi)容復述出來。
(學生讀完后,教師引導學生說)
師:用自己的話把你讀到的內(nèi)容說出來,是理解課文的好方法?;氐郊依?,讀書看報,用自己的話把看到的內(nèi)容說一說。這是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師者,不僅要傳道,還要授業(yè)。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點滴滲透。在教學伊始,教師就把運用符號點畫文本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在做標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聽、邊畫、靜思、默想”的能力,不僅促進了教與學,也在簡單的教學要求和引導中,加強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片段二:
(未接觸課文前,先讓學生學習“單元導讀”內(nèi)容后,安排學生讀一讀課后的“資料袋”。)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一看課后的資料袋,邊讀邊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看完后請同學說說問題。
生:這段話介紹了許地山的什么?
生:勉勵是什么意思?
(師生交流以上問題)
教師從“導讀”出發(fā),巧妙利用資料袋,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實際上正是在詮釋“左顧右盼,上掛下連,學貴有疑”的語文學習方法。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并非憑空想象的“神來之筆”,這是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精準的研習之上。教師需要明白,教材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教材的知識內(nèi)容本身,更體現(xiàn)在知識背后蘊含的能力提升。教師備課首先要細化解讀課程標準,接下來通讀教材,之后還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圈點批注,弄清楚一冊書、每個單元的主題和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搞清楚教材的體例。在基本明了教學的主要目標之后,教師才有可能進入有效教學的實施。
片段三: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給課文的段落標上序號,再認真讀一讀課文,然后說一說,我們應該討論學習哪些段落?
(學生認真標注讀文)
生:我認為應該討論學習第10自然段,因為第10自然段父親說的話讓我們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師:好,你很善于思考。
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找到發(fā)現(xiàn)問題的路徑、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片段中,表面上看是教師讓學生思考應該討論學習的段落,其實真正的學習目的是隱藏在學生對整篇課文內(nèi)容或某個段落的思考之中的。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在對文段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上展開。教師應讓學生宣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演繹。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思、問、辨、析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掌握方法。
片段四:
師:你對花生有什么了解?
生:我知道花生怎么種。
生:我知道花生可以做很多好吃的東西。
生:我知道花生的味道很美。
生:我知道花生可以榨油。
生:我知道花生可以做成飲料。比如:花生露,很好喝。(師生會意地笑了)
師:原來同學們對花生有這么多了解??!好,那我們再來說說,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你還有什么收獲呢?
有人曾說:教育的最大浪費就是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體驗脫節(jié)。在片段四中,教師以聊天的形式,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fā),喚醒學生對生活的回憶,豐富學生對生活的感悟,達到了課堂教學有效的目的。
片段五:
課堂教學內(nèi)容結(jié)束后,授課教師請學生談談對教師教學的感受和對這堂課的感受。
生1:我覺得老師很親愛。
(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笑了)
師:我明白你想說什么,呵呵,你是想說老師很親切、很可愛,對吧?你把兩個詞濃縮為一個詞了,蠻有創(chuàng)造力的,但習慣上不這么用!(學生點頭)
生2:我覺得這節(jié)課學得很輕松,像做游戲一樣就結(jié)束了。
生3:我覺得上這節(jié)課,我很快樂。
課后交流反饋是對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一種評價方式。這種評價將促使教學向著更高的層次發(fā)展。互動評價是為了使課堂教學進程上臺階。評價是遞進教學的階梯,評價要有針對性、交互性。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很重要,學生對于教學的反饋更重要。教學的發(fā)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遞進過程。及時地反饋與迅速地改進是相得益彰的。這便是“教學相長”。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有多種境界的?!堵浠ㄉ返恼n堂教學片段,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教師在“簡單教、快樂學”的理念引領下的有效課堂教學。這看似簡單的教學行為,卻凝聚著教師在備課時對于教材的把握、對于學生的預設;教學時對于學法的貫穿、對于教法的揣摩;教學后對于教學反饋的反思與改善。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職業(yè)可謂“雙刃劍”,教得好,學生長進,教得不好,貽誤后人。只要教師進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改進教學方法,剔除教學中形式主義的東西,把教學搞得生動活潑、講求實效。有效教學的開展將會更為順利,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會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