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以及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增加,很多學校的教室里都配備了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音畫進課堂變得方便而簡單,于是語文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語文課變得時髦了,很多語文課以音樂開頭,又以音樂結尾,中間貫穿著色彩艷麗的圖片。這樣的語文課堂引出了不少的爭議,這樣的語文課堂到底好還是不好,究竟怎樣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正確處理音畫呢?筆者就這一問題闡述如下幾點:
第一、語文課堂合理引進音畫,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對語文課堂引進音畫,曾經有老師提出“讓語文課堂拒絕音畫”,筆者認為這并不妥當。清華大學附中的韓軍老師是主張語文要沉浸在語言文字當中的,他曾經提出:“吟誦吟誦,探究探究;再探究探究,吟誦吟誦,守住傳統(tǒng),語文課不是這樣在探究中碰撞思維,在平淡中追求深刻,腳踏實地地學好母語,又路在何方呢?”另一方面,我們對他的一節(jié)課《大堰河,我的保姆》應該還是記憶猶新的,在開始上課以后,韓老師主動要求在同學們面前表演一個節(jié)目,這個節(jié)目就是伴樂朗誦詩歌,略帶憂傷的音樂伴著韓老師渾厚的聲音一下子就把在場的所有的老師和學生的心給抓住了,之所以能夠達到這么好的效果,音樂的烘托作用不能小視。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它所獨具的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人們隨著音樂的律動,旋律的變幻起伏,或喜或悲,或驚或嘆,或翩翩起舞,或靜思默想?,F代文明已使音樂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首好的樂曲你不用詮釋它的情感,它自然能感染你,震撼人心的畫面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在上《明天不封陽臺》這篇課文的時候,當我講到“誠然,我們不可能重新回到農業(yè)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們能不能用心去貼近自然呢?愛護所有的自然造化,愛護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樓門口,不再有被囚于籠中的珍禽;集市攤頭,不再有被高聲叫賣的青蛙;鴿子飛過秋日的天空,我們不再射出鉛彈;蜻蜓掠過夏天的裙邊,我們不再張開捕網。人,只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總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為在剝奪自然資源的同時,人類也在毀滅著自己”這段話的時候,為了增強同學們對自然環(huán)境被破壞的直觀感受,我給學生們展示了“被砍伐的森林”、“瘋狂的海嘯”、“可怕的泥石流”、“消失在荒漠中的河流”、“被污染的河流”、“有毒的井水”等六張圖片,這些圖片都是直觀可感的,不像文字需要去想象和再現,所以學生對“人,只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總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為在剝奪自然資源的同時,人類也在毀滅著自己”有了更透徹的感悟。
所以說,在語文課堂上適當引入音畫可以讓你的課堂充滿感染力,可以讓學生對某一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牢記語文課堂主要任務, 音畫只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手段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由此可見,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注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扎實地落實“工具性”的同時又滲透“人文性”,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讓語文教學更顯本色。在語文課堂上,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文的重中之重。假如語文教學離開了語言,就好比溪水離開了源頭,大樹離開了根本,我們的語文將不能成其為語文。
比如我們在講到《最后一課》中“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一段的時候,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解讀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文本,把句子讀熟,然后讓學生說說從這句話中能看出什么?如果學生還不能理解,我們可以再改用其它方法,要求學生把這里的人稱都改成第一人稱:“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我們已經亡了國,當了奴隸,不過,只要我們牢牢地記住我們的語言,就一定能用這把鑰匙打開監(jiān)獄的大門。”引導學生這樣一改,再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學生應該就能能理解到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再配上一段稍稍激昂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陪伴下把改過后的句子讀一讀,這種感染力應該是很大的。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我們這里的主要目的還是在品讀文本、體悟人物的情感上,把語文課堂的主要任務定位在語言文字上,而所有的其它的諸如讀書、修改文章、音樂伴讀都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方法而已。
第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當中, 音畫使用常見誤區(qū)羅列與指正
誤區(qū)一,欣賞音畫本身的美。一位老師上朱自清的《綠》這篇課文時,搜羅了很多關于梅雨潭的圖片,那些圖片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說都是非常漂亮的,色彩艷麗、主題突出、層次分明,攝影技術絕對是一流的,后期處理也非常巧妙。老師用大半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欣賞了這些圖片并一一講解了圖片的美麗之處,學生們也紛紛表示非常喜歡,下課后老師也覺得這節(jié)課上得很成功。我只是想問一下:“這是一節(jié)什么課?”假如是語文課,你的主要任務就應該在語言文字上啊,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文中有“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想要讓學生沉浸到這段文字中其實只需提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潭水會松松地皺纈著?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有什么特點?有雞蛋清那樣軟是從哪個角度來寫潭水的?為什么把潭水比成碧玉?”欣賞圖片和感悟語言文字完全是兩碼事。
誤區(qū)二,音畫過分突出吸引了學生過多的注意力。有一位老師在上《背影》這篇課文的時候,以劉和剛的《父親》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貫穿了課堂的始終。說實話,這首歌可以算作是劉和剛的成名之作了,歌詞優(yōu)美歌聲感人,確實很好聽。而與之比較,朱自清的《背影》作為文字材料展示給學生卻很難簡單地打動學生,課后很多老師和學生都還在哼唱著這首歌。我想這就有點越俎代庖了,語文課變成了音樂欣賞課,語文課堂的效率當然低下了。如果硬要引入這首歌,我們可以在課文講到兒子對父愛有了新的理解的時候穿插這首歌的一個片斷,這樣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誤區(qū)三,音畫出示的時機不對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有老師在上《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時講到“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我在開花!’它們在笑?!以陂_花!’它們嚷嚷”這一段的時候,老師說:“好,我們先來看一幅紫藤蘿的圖片,感受一下紫藤蘿開花的熱鬧氛圍?!比缓缶统鍪玖撕芏鄨D片,當學生再回到文中的時候腦海中全是老師展示的圖片,學生由文字而發(fā)散開來的思維能力被老師扼殺了。音畫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一定要掌握好運用的時機,掌握得好便能發(fā)揮好的作用,掌握得不好作用恰恰相反。
總而言之,要能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使用音畫,必須做到如下幾點: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讓學生充分地感悟語言文字上,所有的手段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其次,要處理好音畫出示的時機,不能用音畫取代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發(fā)散思維的過程;再次,要處理好音畫的地位,不能讓音畫占了主導地位,把老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上面,讓語文課堂缺少了語文味;最后,如果要想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應該注重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要想把這一點做好,最關鍵的是老師的功夫應該下在研透教材上。
繆志峰,語文教師,現居江蘇如東。責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