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把手伸過來吧
讓我牽你走過這一片紅塵
因為
我們不是相逢中的過客……
這是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校長、麗水市弘濟書院院長潘正亮寫的一首小詩。
“這里的每一個學生,懷揣對經典國學的尊重和熱愛而來。他們來自30個不同家庭,每周六風雨無阻,前往書院上課。參加授課的名師學者全是‘以傳播國學為己任’的義工,連院長也從沒有一分錢報酬。書院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公益性的教育機構’,不向家長收一分錢。書院的經典國學帶給孩子的,不只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而是一種健康、快樂、智慧的成長?!迸苏寥缡钦f。
潘正亮個人還投資創(chuàng)辦“1+1家庭教育網”,為教師、學生及家長搭建共同成長平臺。他是“為理想的教育”而孜孜不倦的追求者,被譽為“標準的書生”。
人物對話
《教育》旬刊:作為麗水市蓮都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校長,請您談談進修學校的情況。
潘正亮:麗水市蓮都區(qū)位于浙江省南部,是麗水市唯一市直轄區(qū),是浙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麗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這里群山環(huán)抱,風景秀麗,素有“秀山麗水,養(yǎng)生福地”的美稱。麗水市蓮都區(qū)教師進修學校1985年取得浙江省進修學校備案資質,承擔全區(qū)(包括市屬義務教育學校)3000多名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訓及業(yè)務指導。麗水城區(qū)培訓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批省內外知名的教育專家。學校自創(chuàng)辦以來,堅持以“樹師表、訓師能、鑄師魂”為辦學宗旨,做到師訓、干訓兩手抓,走教學、科研、培訓一體化的培訓模式,在教師隊伍中有良好的口碑。學?,F(xiàn)有教職工16名,中學高級教師13名。
近幾年來蓮都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順勢而動,加強培訓基地建設,拓寬培訓渠道;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實效;豐富培訓方式,增強培訓針對性;強化培訓管理,提高培訓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業(yè)績。
就拿2011學年來說吧,蓮都區(qū)教師進修學校舉辦了100多個中小學教師培訓項目,涵蓋中小學、幼兒園所有學科和學校管理,每一個培訓項目都精心組織、管理,普遍得到參訓教師的好評,培訓滿意率超過96%。蓮都區(qū)100%學校在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訓管理平臺上進行自主選課,有效選課達12292人次,全區(qū)教師參訓率達到88.9%。
《教育》旬刊:你們是怎樣推廣國學誦讀的?
潘正亮:我們以推廣國學經典誦讀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以文化滋養(yǎng)孩子身心。為了讓學生從小熟讀文化經典,傳承民族文化,養(yǎng)成良好習慣,打下扎實的人生根基,2010年8月,我們與麗水市教育局、麗水市關工委合作在全市開展“誦讀文化經典,傳承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活動。在推廣國學經典誦讀中,我們組織編寫了一套《國學經典誦讀教育美文》,在全市創(chuàng)建了首批“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暨國學經典誦讀教育試點學?!?。通過募集資金,出版印刷《國學經典誦讀教育美文》中的《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贈送給所有試點學校及幼兒園,并在《麗水電視報》上開出“經典教育”專欄,刊登經典教育輔導文章。一時間,全市掀起了誦讀經典、傳承民族文化的熱潮。我們還創(chuàng)辦了“弘濟書院”,開展經典誦讀的實踐,探索經典誦讀教育的經驗。
《教育》旬刊:如何理解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必須從點滴抓起?
潘正亮: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是我們每一個家長、教師的職責,因為良好的習慣是一切高尚品德的基礎,離開良好習慣而談教育的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就是天方夜譚。試想,一個從小嬌生慣養(yǎng)、遇到困難就退縮、連起碼做人的禮儀都不懂的孩子,怎么可能成為意志堅強、有責任心的人呢?所以,我們始終認為,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良好習慣必須持之以恒,必須從點滴抓起,必須“知行統(tǒng)一”。
一盞最亮的燈
了解潘正亮,還得從他的弘濟學院說起。作為一個 “老教育人”,他不喜歡講他的過去。弘濟書院雖然才誕生一年多,但是在所有弘濟書院的孩子、家長心里,已是一盞最亮的明燈。
2011 年9 月,潘正亮與蓮都區(qū)古堰畫鄉(xiāng)管委會合作創(chuàng)辦公益學堂——弘濟書院。弘濟書院,招收的學生是9 至11 歲的孩子,他們來自麗水市區(qū)的不同小學??偣仓挥?0 名學生,書院設兩個學堂,一個名叫“至善堂”的,用來給學生上課,
還有一個“明德堂”,是給這些學生家長學習的地方。家長和孩子在這青磚黑瓦、簡陋古樸的學堂里,共同學習國學經典。學堂名取自《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彼踩×藗€國學味很濃的校名——弘濟書院。“弘揚國學經典,培養(yǎng)濟世英才?!边@是書院名稱的出處,也是書院的教學內容和辦學宗旨。書院是全公益性的,不向家長收一分錢,參加授課的教師學者也都是義工。許多人不敢相信,但辦學一年半了,一直如此。每個周六由家長帶領來到這里,穿上統(tǒng)一的漢服,以傳統(tǒng)的行禮方式向老師、家長、孔子像行禮;老師和家長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向他們回禮。然后,開始上課不知情的人看到這種場面,還以為是在拍電影。書院遵循“親子共讀,家院共育,知行統(tǒng)一”的辦學理念。以經典教育為主,同時開展禮儀、書法、美術、音樂、武術等方面的教學。潘正亮說,毋庸置疑,經典國學在提高學生素質修養(yǎng)、行為準則上是行之有效的。我國一直被稱作文明禮儀之邦,國學就是根基。但隨著時代發(fā)展,各種各樣的學說、理論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國學卻被淡漠了。久而久之,就會讓我們產生困惑,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家門”。其實,國學與時代發(fā)展并不矛盾,只會更有益??梢哉f,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對經典國學無比的尊崇和熱愛才走到一起。
潘正亮說,弘濟書院在融入當?shù)丨h(huán)境的同時,還營造出一種歷史氛圍,再現(xiàn)遺風古韻。在這里,代表祖先智慧結晶的通濟堰,風采依舊;堰頭村古香古色的街道和民居帶領孩子走進歷史,感受歲月滄桑。今天,這里一聲聲抑揚頓挫、稚嫩清純的讀書聲,讓許多參觀者駐足凝神,側耳聆聽,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在這里交相輝映,也是一道別致的風景。
孕育智慧的搖籃
弘濟書院是潘正亮的一個教育夢想。在創(chuàng)辦之初,他就給書院設定了三大辦學理念,即:去功利化;親子共讀,家院共育,知行統(tǒng)一。這三大辦學理念是他創(chuàng)辦書院的初衷,也是他始終堅持的教學理念,因為這是每一位接受國學教育的思想基礎。
潘正亮說,去功利化,首先是公益性。弘濟書院完全是公益的免費教育,所有的老師都是義工,所有的家長也都是義工,都要為書院服務;培養(yǎng)的目標是讀經典、習禮儀、培君子、育淑女。書院的教育是著眼于孩子明天的教育,所經歷的教育也許對提高孩子的分數(shù)并沒有直接關系,但孩子從小誦讀經典,浸潤于傳統(tǒng)文化,通過誦讀、踐行,鍛煉孩子的意志,培育孩子的品格,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潘正亮認為,社會的種種弊端或者說畸形現(xiàn)象,都源于功利主義。因為功利才浮躁,因為功利才短視,因為功利才痛苦,因為功利才相互爭斗。是功利扭曲了人心,扭曲了教育。所以,要用真心去追尋教育的本真。親子共讀,家院共育。離開了家庭談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書院設定崇德尚禮、教善育賢、傳承經典、弘揚文化、家校共育的教育宗旨,堅持家庭共讀原則,只有全家人一起誦讀,孩子才能堅持。“我心目中的君子、淑女形象是:懂禮儀、守規(guī)矩、能謙讓;有愛心、敢擔當、能堅守;表里如一、氣質高雅、平和安靜的現(xiàn)代人。”潘正亮如是說。
書院每周六8點30分開課,因為書院距市區(qū)有半個小時的車程,潘正亮必須在7點鐘準時出發(fā),提前趕到書院做好開課準備,認真地穿上漢服,迎接書院學生。此外,每周上完課后,他都要收閱家長們的家庭作業(yè),并進行分類整理,接著安排下一周的課程,聯(lián)系授課老師。楊偉是書院的后勤總管,負責組織家長乘車前往書院,他自己的孩子的照看任務卻全都落到妻子身上;教師雷美芬、季華薇身為蓮都小學的副校長,學校和家庭事務再忙,她們總是按時到書院,有時候,雷老師還帶著丈夫和兒子,一起來書院聽課;鄭茂運是國家一級武術教練,也是弘濟書院的武術老師,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在一次車禍不久,他便默默忍著肋骨斷裂的劇痛堅持上課;王燕老師忍受腳骨折的疼痛,堅持站著給學生上課;王忠、雷仙貴等名師拒絕培訓機構的高薪聘請,堅持來書院做義工教師;高麗麗、柯孔亮夫妻是麗水學院的美術老師,負責為書院教材《國學經典誦讀教育美文》叢書畫插圖、擔任美編……這里有許多“以傳播國學為己任”的義工,一起為弘濟書院付出心血與汗水。他們的事跡雖并不為很多人知曉,卻時刻感動著弘濟書院的每一個人,使大家一路堅持著走下來。
潘正亮說,弘濟書院目前雖然還很“小”,學員也只有30名孩子及他們的家長;但這里使國學具有了活潑的新面孔。這里所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傳統(tǒng)文化,而是健康、快樂和智慧。
一段不可復制的緣分
潘正亮和他的教師團隊,胸懷傳承國學的堅定信念,傳承和弘揚文化經典,讓孩子從小在經典文化教育中健康成長為有文化底蘊的學生,同時,也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家長,達到家校共育的目的。他說,弘濟書院的國學教育,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將其精髓與現(xiàn)代生活相結合,吟誦中華經典,踐行傳統(tǒng)美德,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古老的傳統(tǒng)國學落實到身邊的點滴小事中,讓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來自劉英小學的陳王芬是誦讀課的老師。在課堂上,她在指出孩子的錯誤時,通常都會用經典中的語言。這樣結合日常生活場景的教育方式,能加深孩子的理解。學生單梁在房間顯眼處貼上了《弘濟十規(guī)》,在閱讀中懂得了“愛”與“給予”,并第一次因此而落淚;學生梅聽雨與父母相互監(jiān)督,相互鼓勵,改掉了從前許多不良習慣,并且養(yǎng)成了良好的坐姿。
潘正亮說,孩子理解經典得有個過程。開始是不求甚解,只求修身養(yǎng)性。但讓經典文化從小在孩子心里扎根是第一位。通過文化積淀,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最終使孩子們成長為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的謙謙君子。潘正亮發(fā)現(xiàn),每當家長踏入書院,居然也像孩子一樣,充滿激情地鉆研國學。潘正亮從家長身上看到了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熱忱。這一切給他帶來無比的驚喜,他的努力得到了肯定?,F(xiàn)在,想要入讀弘濟書院的學生越來越多了;因為場地所限,他只有暫時婉言謝絕。
潘正亮說,孩子從小接受經典熏陶,就等于有一個很好的老師一直跟著他,指導他;讓他少走很多彎路,少犯錯誤。經典教育的目的是對孩子身體、心理、智力、品德的培養(yǎng),從而開發(fā)孩子的大腦,提高孩子的思維力、觀察力、意志力和語言能力,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對此,潘正亮講述了兩名孩子家長的體會。
章涵同學的家長說:不知不覺,在弘濟書院已經快有一年了。拍了畢業(yè)照,意味著我們一家子要畢業(yè)了。時間過得真快啊,一年的時間,周六的早晨穿梭于城市和古堰間,呼吸清新的氣息,經受思想的洗禮,我們一家子過得很真實、很開心。一年時間,不敢說自己、兒子成長很快,但至少和我們一年前比,我們對于家庭教育、對于經典誦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學國學就是學習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過程,是加強自身文化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我們也慢慢地悟到,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淀,孩子學習國學的目的,在于讓他了解中國人最起碼的道德標準與精神追求。當然,對于孩子成長而言,僅僅靠背書、靠讀讀經典,我想這是遠遠不夠的。國學經典為我們解決了“知”的問題,但關鍵的關鍵還在于“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呂儀州同學的家長說:很榮幸,我們與兒子能加入弘濟書院。我們夫妻倆都是教師,對于兒子有著共同的期盼。我們堅信的是,做人,比求學更重要;而經典誦讀,則是將做人和求學有機結合的最好渠道。在弘濟書院,兒子第一次接觸到論語……在書院的日子是快樂而充實的。每到周六早上,我們常常是像參加一個隆重的儀式一樣滿懷期待并充滿神圣感。說實在的,這真的是一個儀式。當我們看著一群孩子穿著古裝戲里才會出現(xiàn)的服裝,排成幾列,向站在邊上的父母行禮并問候的時候,宛如穿越到了古老中國的某一個國泰民安,禮興樂行的美好時代。
由此想到,能與孩子一起成長是多么大的快樂。做一個健康、正直且有知識的人,是我們的最大愿望。我們相聚在弘濟書院,這里的每一次相逢,都是一段不可復制的緣分。正是有了這樣緣分,我們相扶而行,漸行漸暖,快樂、陽光……
這輩子的享受
潘正亮喜愛讀書。他不僅自己讀書,他還努力影響、帶動別人讀書,因為他認為讀書是教師發(fā)展的最佳途徑,讀書是教師培訓的有效方式。所以作為進修學校的校長,他堅持“讓讀書成為一種有效的培訓方式”。他認為培訓固然重要,但如果教師只是被動的接受,不會自己去學習,那培訓的結果就適得其反,老師越培訓就越不會學習,培訓越多教師的依賴性也就越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就越低。他強調讀書的方法,給教師提供書目,讓教師主動去讀;建立讀書會,組織各種讀書活動,定期舉辦讀書沙龍。
潘正亮堅持把讀書與家庭教育做成一項公益事業(yè),為此,他還自費創(chuàng)辦家庭教育交流平臺,建立“1+1家庭教育網站”,其含義是: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學校教育,把你我的熱情和智慧加在一起,為孩子打開通向成功的大門。
“1+1家庭教育網站”設有“弘濟書院”“父母學堂”“成長樂園”“經典教育”“成長課堂”“育人博客”“作文天地”等欄目。家長、教師可以在“1+1家庭教育網站”上建立博客,發(fā)表文章,開展交流,并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生理特點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方法,收集和分析家庭教育成功與失敗案例,為家長提供借鑒。學生也可在“1+1家庭教育網站”上發(fā)表博客、展示書畫及其“個人秀”。
從2010年開始,潘正亮與蓮都區(qū)教育局、蓮都區(qū)古堰畫鄉(xiāng)管委會合作,同時得到了麗水市教育局、麗水市關工委、麗水市婦聯(lián)的支持,組織一批家庭教育專家,走進校園、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開展家庭教育講座100多場。他還邀請教育專家到麗水講學,用先進的理論為學生及家長打開一扇扇通往現(xiàn)代教育的智慧之門。
正如潘正亮在他的一篇文章《我們只有這輩子》中所言:許多人都在期盼將來。這輩子有多長?我認為,只有珍惜今天的人、能抓住現(xiàn)實的分分秒秒的人,他的生命才有意義。該學習的地方,應該虔誠地學習。該關注的親情、友情,也一定要全力投入。人的一生懶散不得,等不得,更荒廢不得。每一分鐘有每一分鐘的價值,每一秒鐘有每一秒鐘的意義。一切奮斗、努力及挫折,都是我們這輩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