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湖北省武漢市的7對父母將孩子從城市帶到農(nóng)村。他們找了一所廢棄的小學,將其一樓改建成各家的宿舍,二樓則是孩子們的學習場所。家長自己則當起教師教育孩子,閑時家長就與孩子一起開荒種地?!斑h離城市的污染和喧囂,保護孩子的天性,盡可能地給他們自由,給他們一片沒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陪伴他們一起學習和成長。這就是我們想給孩子們提供的生活?!币晃粙寢屵@樣解讀她心中的“世外桃源”。城市生活喧囂如斯,污染的、傷害的、冷漠的、繁雜的,恐怕是每個現(xiàn)代人身心勞累后的集體抱怨。如果這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不過是多元社會的一個價值范本;但如果將之放在教育的語境下,硬是要夸大這種田園牧歌式私教的功用,恐怕就不合適了。即便7對父母都是教育專家,也不可能包辦孩子的義務(wù)教育。我們也不能因為孩子天性在城市受到戕害,就一定要回歸到教育的“自給自足”狀態(tài)。這些家長考慮過孩子將來的社會適應(yīng)能力嗎?家庭教育只不過是人成長的一部分,既代償不了學校教育,也取代不了社會教育。家長可以選擇鄉(xiāng)野的生活,這是不可剝奪的權(quán)利;但是孩子呢?如此主宰孩子的命運,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家長真能承擔得起這樣的風險?接受教育不僅是憲法賦予兒童的權(quán)利,更是家長的責任。義務(wù)教育階段如此離經(jīng)叛道,果真是家長們的“自由”嗎?
(博客鏈接:http://luanpim.blog.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