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松華:就地高考要靠制度設計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松華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就地高考的條件是:隨遷,即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在居住地有穩(wěn)定工作;在居住地接受過義務教育后尋求更高的受教育機會,即擁有居住地學籍。當然,各地對學籍年限的規(guī)定有所不同。這就從制度源頭將其和為了單純尋找高考“分數(shù)洼地”而在高考前轉(zhuǎn)入的“高考移民”區(qū)分開了。就目前和未來幾年來看,高考生源不斷減少,而大學招生名額還會增加,總體上說北上廣戶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包括高水平大學的機會不會減少。對于招生名額的分配也可以根據(jù)報考人數(shù)的增加而適當增加投放比例。 (摘自12月14日《光明日報》)
譚邦和:只讀教材導致人才危機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專家組核心成員譚邦和稱: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為了應付高考,無暇關注課外書目,導致現(xiàn)在的中學生“只讀教材”,唯標準答案是求。“只讀教材”會造成思想僵化,使人缺乏創(chuàng)造性,導致社會人才危機。給中學生“規(guī)定書目”與焚書無異?!叭绻蛔x一種書,那么寧可不讀”。不讀書還可以保持人類原始的智慧,而只讀規(guī)定的一種書,就會陷入精神的牢籠。
(摘自12月14日光明網(wǎng))
丁肇中:科研才要爭第一
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日前在與教師群體交流時指出:考試不要爭第一,科研才要爭第一。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須要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就個人而言,集中精神搞自己的研究是他之所以能有成績的必備素質(zhì)。知識不限于某一個國家,中國過去對人類的知識有過很重要的貢獻。希望中國未來的知識發(fā)展和科學發(fā)展能夠和中國的人口成正比。
(摘自12月13日新華網(wǎng))
李君蘅:高考制度催生嚴峻環(huán)境
紐約獨立證券研究咨詢公司JL Warren Capital高級分析師李君蘅認為,不徹底改善現(xiàn)行教育體系,中國就不可能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即便是中國學校中的“好學生”,也無法與海外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相媲美。高考制度催生出嚴峻環(huán)境,反復考試和狹隘的學科排名,迫使學生采取齷齪甚至殘酷的競爭手段。這將令整個中國社會只顧個人利益,無視任何超越家庭私利的價值觀。
(摘自12月4日《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