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一名小學生的外國同桌上課時說,將來當上國家領導人,就占領中國,該生因此和外國同桌吵架。班主任認為該生對國際友人不“友好”,讓該生寫檢查。該生認為自己“愛國”沒錯,不應向同桌道歉,也不接受對方道歉。原本是兩個小孩之間的小沖突,居然引來了“愛國”和“友好”的爭議,不能不令人深思!人們常講:童言無忌。小孩子說什么話,我們不應該去過分想象和解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頑皮,孩子的懵懂等,都和成人有著實質性的區(qū)別。某個年幼無知的孩子說出什么話,如果我們都以成人化的方式給出結論,就必然有些牽強。可我們往往喜歡按照成人的思路和方式去解決問題。所以,兩個小孩都沒有錯,錯的只有教師。試問,小孩之間的話語沖突,需要放大,甚至上綱上線嗎?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何嘗沒有“胡言亂語”過?一句玩笑話,卻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只能暴露出我們教育工作者在處理孩子們的問題時,沒有以孩子的心態(tài)去對待,只是一味武斷和粗暴地給予“教育”。也就是說,教師總是對的,教師的話你必須服從;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學生。其結果,自然會厚此薄彼有失公正,也只會激化矛盾和將問題復雜化。因此,從此事中,我們反思的不是“愛國”和“友好”,誰重誰輕,誰對誰錯;而是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有問題。我們?yōu)楹尾荒軓暮⒆拥囊暯侨タ磫栴},將其“童化”而不是“成人化”?我們?yōu)楹我獢[出一副教育者的強勢姿態(tài),硬生生地要求孩子必須去接受呢?我們用心傾聽過孩子們的想法嗎?我們尊重過他們的感受嗎?解決了這些問題,所謂“愛國”和“友好”的問題也就不成其為問題!
(博客鏈接:http://shaosanbai.blogchina.com/139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