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悅,王少凱,莊天賜
(沈陽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1)
英美文學教學與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
程 悅,王少凱,莊天賜
(沈陽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1)
從思辨能力的基本含義及特點出發(fā),結合英美文學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探討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
英美文學教學;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
近20年以來,我國高校外語教育界逐漸認識到英語專業(yè)教育存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與其他文科類專業(yè)相比,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在思想深度和廣度、思辨能力以及知識結構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1]。黃源深教授把這種現(xiàn)象形象地稱為外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缺席癥”[2]。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英語教育界的重視,研究者們紛紛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如何在英語專業(yè)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本文擬從思辨能力的基本含義及特點出發(fā),探討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種全面的思維能力,是人在面對紛繁的現(xiàn)象與觀點時,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與評價的能力。這種能力意味著人應該能夠進行獨立思考,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在嚴謹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
根據(jù)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思維能力層級理論,思辨能力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精確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所謂精確性,就是指能夠準確明晰地理解、使用概念或者概括各種現(xiàn)象的能力。邏輯性,則是指人能夠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以及表達。深刻性,是指人能夠區(qū)分現(xiàn)象與本質,在紛繁的現(xiàn)象與觀點中,找到隱藏其中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靈活性,是指人能夠靈活地切換視角,不固守于一種思維模式,能夠嫻熟地使用不同的思維技能[3]。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就已經(jīng)受到高度重視,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著名的“學園”中,導師與學生們的對話常常以概念的界定、邏輯的推導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抽象概括為重要內(nèi)容??v觀當今世界,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朝著 “全人教育”的目標前進的[4]。所謂“全人教育”,就是指教育并不等同于簡單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教育不僅僅要給與受教育者以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幫助其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在《關于外語專業(yè)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1998)中指出,“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yǎng)是長期困擾外語專業(yè)的難題?!保?]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則是解決英語專業(yè)教育中長期存在難題的關鍵途徑。
此外,即便僅僅從培養(yǎng)學生英語的語言技能角度來看,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不可缺失的。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倘若思想?yún)T乏了,語言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學生記住了那么多單詞和那么多句型,用來表達什么呢?難道僅僅用來表達“你好”“再見”嗎!
文秋芳教授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深感震驚也深感憂慮的事實:外語專業(yè)學生入學時的思辨能力高于文科其他專業(yè)學生,但是這種優(yōu)勢到三年級時就基本不復存在了。至于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文秋芳教授概括說,是因為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大學期間接受的訓練往往停留在記憶、模仿、重述的層面,而不是分析、推理、評價等方面,其學習內(nèi)容不能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構成挑戰(zhàn),從而限制了思辨能力的發(fā)展[6]。
文秋芳教授的思維能力層級理論表明,在思辨能力的形成過程中,人的情感因素發(fā)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些情感因素包括: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堅毅等。所謂好奇,就是指人始終對未知的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并對已知的事物或者既定的觀點不斷產(chǎn)生質疑,并在已知中發(fā)現(xiàn)未知以便探尋究竟的愿望。所謂開放,就是對不同觀點和意見的寬容態(tài)度,以及樂于適當修正自己觀點的開明姿態(tài)。所謂正直,就是對于真理的熱愛,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能夠排除個人利益以及個人喜好的干擾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斷。堅毅,則是指能夠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不畏艱難,不輕言放棄[3]。由此可見,思辨能力的形成并非純?nèi)灰蕾囍橇Φ陌l(fā)展與技巧的掌握,還要以健全的人格與高尚的精神境界為基礎。一個人的思辨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發(fā)展,其首要的內(nèi)驅力必然是對真理與智慧的熱愛與渴求,再加上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也就是說,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要以心靈的熏陶與人格的塑造為開端。而我國當今的大學教育存在著的一個弊病就是過于強調市場化,過于片面強調畢業(yè)生的職業(yè)技能,對學生過級率的重視遠遠超過對塑造學生人格、情操等方面的重視,這無形之中也壓制了學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
當前很多人誤以為,文學作品的價值只在于其具有“美育”或“德育”功能,以為只有哲學才具有思辨的力量。其實,文學是人類心靈的反映,其感性的形式之下是文學家對人生的深刻反思,蘊藏了豐富的哲理。至于文學在人類生活中的功用,筆者在對歷史上各派大師們的觀點進行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大致概括為兩種:一曰求真,二曰求善。
第一,所謂“真”,就是指真理、真相。模仿論也好,表現(xiàn)論也罷,都是在說文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在于揭示人生、世界的真相,并進而探求最高的真理。梳理一下英美文學史的脈絡,就不難看到,那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反思著人類、社會乃至世界的本質。由遠古時期民間傳說中體現(xiàn)出的英雄崇拜,到中世紀的宗教權威,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張揚,再到新古典時期理性的中庸,再到浪漫主義時期個人主義的爆發(fā)和對自由的向往,及至現(xiàn)代主義的危機感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涌現(xiàn),其間伴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變遷、宗教思想的演變以及哲學觀點的流變。要深刻理解這些發(fā)生在遙遠時空、異族文明內(nèi)的精神現(xiàn)象,并且還要從中汲取對當前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對于生活在當今社會、成長于與西方文明迥異的華夏文明之中的中國學生而言,絕對是巨大的挑戰(zhàn),這需要動用他們?nèi)康恼J知能力與思維能力。
英美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文學與哲學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英美國家的文學作品所具有的感性使其具有豐潤的美感,而其蘊含的哲理以及所處的哲學背景則使其具有深刻而獨到的思想性。同時,英語語言所獨具的表述方式以及語言結構也閃現(xiàn)著西方民族所特有的分析性思維特點,這與東方的直覺式、整體式的表述習慣及語言結構完全不同。他們的邏輯性、概念使用的精確性,以及對抽象的終極問題的探索、質疑與闡述,對人類自身的發(fā)掘、剖析與洞察,無不閃現(xiàn)著異域的理性思維之光,時刻挑戰(zhàn)著讀者頭腦中的既定觀念與原有的知識理論。這些,對于大學生而言,又何嘗不是強度很大的思維操練呢!
第二,所謂“善”,就是指文學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高尚情感,即對真理與正義的熱愛。如前所述,思辨能力的形成是以學生高尚的情感為基礎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想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潛能,最好的辦法并非用考試來威逼,也不是用將來的好工作、高收入作為誘餌,而是在其內(nèi)心深處培植對真理與正義的熱愛,對擁有獨立人格的渴求,使其逐漸擺脫低級趣味的干擾,形成高尚的品格。自古以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認識到文學的教化功能,認識到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夠通過美好豐潤的感性形式在讀者心中培植高尚的情操與情趣。有了熱愛真理的品格與趣味,學生怎么會怠惰、厭學、疏于思考!怎么會發(fā)展不出優(yōu)秀的思辨能力!
其實思辨能力并非是與語言技能簡單并列的另一種技能,它源自靈魂深處對真理的熱愛,對自由獨立的人格的追求,綜合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廣度。畢竟,真、善、美是緊密相連的,獨立高尚的人格與自由深刻的思考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
英美文學的教學內(nèi)容不應該簡化為文學作品內(nèi)容梗概的介紹和文學概念的解釋,更不能淪落為應付各種考試的考前輔導。學習文學,就是在與不同歷史時期的大師進行精神交流。因此,無論是講解具體的文學作品,還是介紹某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教師都應該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所謂的“知識點”背后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精神實質上。
比如,如果按照表面的歷史現(xiàn)象來解釋,學生很容易誤以為文藝復興就是一次針對羅馬教廷的宗教斗爭。這無異于把西方人的一次精神成長簡化為一種社會斗爭或一場出于政治、經(jīng)濟目的的文化運動。這樣理解是膚淺的。教師應讓學生牢牢抓住Humanism這個關鍵詞,讓他們深刻理解這個詞的淵源與核心精神,以此為突破口,把教學內(nèi)容延伸到古希臘文明的精神內(nèi)涵,以及基督教文明的精神內(nèi)涵,讓他們看到中世紀的基督教教義對人性的壓制,同時也看到人文主義的過度泛濫最終演變成17世紀后期不道德的享樂主義。在這一節(jié)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思索“秩序與自由”“自然生命與社會倫理”之間的辯證關系,讓學生看到在西方文明中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還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西方人把古希臘稱作精神的家園。借此,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人類精神成長的動力與方向是什么?人文主義精神究竟在西方人的精神歷程上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在讀到哈姆雷特稱贊人類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時候,他們就既懂得了人文主義理想的美好與高尚,也明白了歷史發(fā)展的沉重與艱難。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幾乎所有的作品與流派都可以發(fā)掘出獨特的精神內(nèi)涵。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思考與學習,其意義遠比應付各類考試要深遠得多。了解西方人精神成長的歷程,完成與作家的精神對話,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索真理的熱情,同時也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挑戰(zhàn)與洗禮。
英美文學的教學應該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辯證關系。當前的英美文學教學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極端現(xiàn)象:要么就是教師學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滔滔不絕,課堂成了“教師一言堂”,充分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卻忘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么就是教師以自主學習為名,讓學生自行搜集材料,然后自由討論,教師卻講解甚少,尊重了主體,卻忘記了主導作用的重要性。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教師憑借自身淵博的知識與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用自己的思考帶動學生的思考。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能只從表面形式上來判斷。如果提問、討論就是師生間的互動方式的話,那么筆者認為師生間的互動還有另外一種更為深刻的形式,那就是師生之間精神上的交流與碰撞。教師只要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只要學生能夠饒有興致地、聚精會神地傾聽教師的講授,那么師生間的互動就是成功的??鬃釉疲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思與學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向教師學習的基礎,學生的獨立思考就會失去方向與深度。但是,另一方面,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應該具有啟發(fā)性。教師在講授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平鋪直敘,只顧闡述自己的觀點,卻不注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結構與理解能力的實際狀況。教師應該尋找教學內(nèi)容的切入點,要讓學生感覺到每堂課都是在回答他們特別感興趣的問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與討論時間,要允許學生在作業(yè)里自由地表達他們真實的認識,以寬容、民主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的觀點,要引導,而不能壓制,而且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恰當?shù)亟o予激勵。同時,在設置討論題目或作業(yè)內(nèi)容的時候,還要注意多多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身邊的現(xiàn)象,讓學生逐漸形成充滿個性的見解。
比如,在講授小說《傲慢與偏見》時,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認為浪漫是什么意思?什么樣的生活是浪漫的?然后再讓學生聯(lián)系小說的情節(jié)回答另一個問題:你覺得這部名著是浪漫的還是現(xiàn)實的?學生們往往根據(jù)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做出這樣的回答:完美婚姻、完美愛情就是浪漫的,這部名著非常浪漫,因為有情人終成眷屬,而且還郎才女貌富貴雙全。此時教師就告訴學生: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部小說雖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因素,但從主基調來講卻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作品。學生在驚詫之余,不由得沉思起來。由此,在教師的逐步引導和點撥下,學生們終于深刻地理解了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等文學概念的本質含義,對作品以及作者本人思想情感也有了哲學高度上的認識,并且對現(xiàn)實生活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要想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放下學術架子,做到深入淺出,讓抽象的術語回歸到具體生活的感性中去,這樣才不會使文學大師們的思想僵化為教材里陳列的死尸一樣的名詞與概念,而是使這些思想與智慧散發(fā)出熠熠生輝的生命活力。
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存在著許多異同之處。教師在講授英美文學的時候,應該適當?shù)剡M行中外文學的對比。比如華茲華斯與陶淵明,勞倫斯與莊子,李白與雪萊以及拜倫,等等。引導學生在異中看到同,又在同中看到異,使學生的思維在對比中變得越來越深刻而開闊。
同時,筆者還建議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適度引入漢語作為輔助的教學語言。根據(jù)文秋芳教授的研究,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的發(fā)展之所以受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在外語學習中他們失去了用母語思考的優(yōu)勢。非外語專業(yè)的學生,用母語學習各種理論知識,其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是使用外語進行學習的學生所不能比擬的[6]。英美文學教學的定位固然要考慮到學生借學習文學的機會來增強英語的語言能力這個因素,但是英美文學教學不能因此而變得狹窄膚淺起來。所以,適當引入漢語,作為輔助的教學語言,是完全必要的。尤其在某些抽象概念的講解上,教師不應該讓學生因語言的障礙而在文學殿堂的門外徘徊不前,從而失去了發(fā)展思辨能力的良機。
總之,大學英語專業(yè)教育中,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缺失的確是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發(fā)揮專業(yè)理論課的優(yōu)勢,尤其充分發(fā)揮具有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的英美文學課程的優(yōu)勢,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是一條非?,F(xiàn)實可行的途徑。
[1]王守仁.加強本科英語專業(yè)“學科”的建設[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42.
[2]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
[3]李洪坤.論外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5):92.
[4]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5]何其莘,殷桐生,黃源生,等.關于外語專業(yè)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24-28.
[6]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我國英語專業(yè)與其他文科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0,42(5):355.
【責任編輯:張躍雙】
Training of English Majors’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 in Teaching of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HENG Yue,WANG Shaokai,ZHUANG Tianc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combined with the nature law of the teaching of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the training of English majors’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 in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teaching of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nglish majors;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
G 645
A
1008-3862(2012)04-0074-04
2012-02-15
2012年遼寧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立項課題(20121s1ktziwx-16)。
程 悅(1975-),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講師;王少凱(1968-),男,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