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湖
蘇格拉底教學法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和作用
鄭大湖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為改變我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輕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受蘇格拉底教學法的啟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圍繞主題不斷提問來啟發(fā)學生思考,將傳統(tǒng)的知識型教學,轉型為知識、思辨、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思辨的能力。
蘇格拉底教學法;啟示;作用
我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普遍現(xiàn)狀是重知識傳授,輕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認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辨能力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任務。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單純播放PPT,但是這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無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即使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學生講的內容也非常膚淺,沒有思想深度。筆者曾帶隊參加中國日報社主辦的第十四屆“21世紀·聯(lián)想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外教評委對所有參賽選手總的評價就是中國學生缺乏思辨能力。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認為首先要改變課堂教學現(xiàn)狀,把課堂教學變成一個啟迪、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學習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場所。要做到這一點,創(chuàng)新性提問不可或缺。國外研究人員非常重視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研究,并從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中取得眾多成果,比如Long、Sato、Brock和Nunan等在提問的分類問題上進行了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s)和參考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s)的劃分。具體而言,展示性問題是提問者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這對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有明顯作用;而參考性問題是提問者不知道答案的問題,這對于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促進學生語言習得有很大幫助。但如何使提出問題既能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促進語言習得,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筆者嘗試在課堂上采用蘇格拉底教學法,在師生不斷提問,不斷辯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期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辨、溝通和表達的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不斷引進外國的教學理論來促進外語教學,在各個時期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一度在我國外語教學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側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語法教學,卻忽視口語教學。隨后引進的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強調聽說領先,教學方式以句型訓練為中心,通過反復操練,形成習慣。然而聽說法無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且脫離語言內容和語境的句型操練不利于學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20世紀70年代后期引入的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強調語法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注重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語言知識,提倡聽說讀寫并進。但是認知法忽視了語言的社會文化意義在其使用情景和語境中的得體性,同時也沒有強調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20世紀80年代以來,交際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又稱功能—意念法)無論是在我國外語教學研究還是實踐中均獨領風騷。它是一種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外語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恰當?shù)厥褂猛庹Z進行交際的能力,所以教學活動要以內容為中心。然而由于其自身的某些缺陷,教師在實際運用中難以兼顧學生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近年來,一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它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該理論強調學生在活動中使用語言來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教師通過設計各種多樣的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中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相結合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
上述教學方法各有其優(yōu)點,在不同時期促進了我國外語教學的發(fā)展,甚至目前仍在發(fā)揮某些獨到的作用。然而,隨著國際化交流程度加深,學生英語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們在考慮如何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方面凸顯不足了,而蘇格拉底教學法則可以對此進行有益的補充。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強調哲學的目的在于研究人類自身,因此他認為人的智慧在“自知其無知”,從認識自己開始,達到認識的最高境界——善和接近智慧。他注重培養(yǎng)具有自我意識的思考者,所以蘇格拉底在哲學研究和講學中,逐步形成一套由譏諷、助產、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的獨特的教學方法,被稱之為“蘇格拉底法”。所謂“譏諷”,就是老師并不直截了當?shù)貙W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來揭示對方認識中的矛盾。所謂“助產”,就是用談話法幫助對方把知識回憶起來,就像助產婆幫助產婦生出嬰兒一樣。所謂“歸納”,就是通過問答使對方的認識能逐步排除事物個別的、特殊的東西,揭示事物本質的和普遍的東西,進而得出事物的“定義”。蘇格拉底這種采用對話式、討論式、啟發(fā)式的教育方法,通過向學生提問,不斷揭露對方回答問題中的矛盾,引導學生總結出一般性的結論,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互為激發(fā),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判斷和尋求正確答案,在西方教育史上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所倡導的啟發(fā)式教學就是從蘇格拉底方法發(fā)展來的,現(xiàn)在已經成為英美法系國家法學院最主要的教學方法。蘇格拉底教學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懷疑批判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對各種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促進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蘇格拉底教學法近幾年才在我國的教學中得到實踐運用,眾多學者對其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思維方式訓練的研究上。李朝暉認為,教育必須得有質疑,只有質疑才能進步,只有質疑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只有質疑才能夠在挑戰(zhàn)中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對知識和自我的完全認識和把握。杜永紅認為,蘇格拉底教學法主要是運用思維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搜索文獻顯示,鮮有將蘇格拉底教學法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筆者認為,蘇格拉底的這種問答法在有一定知識和具有推理能力的大學生中使用,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極具意義。所以,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蘇格拉底教學法,并對其運用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作用及其意義作一探討。
蘇格拉底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教師在課堂上圍繞課文主題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進行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的目的在于建立學生思考的主體(即學生思考的方向)。它有三大提問方式——自發(fā)式、探究式和焦點式。自發(fā)式提問是在討論中形成的;探究式提問是預先的,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分析得出的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焦點式問題是師生圍繞需要探究的中心問題相互提問與探討,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問題。
(一)提出問題,形成焦點
教師利用教材主題作為刺激物提出問題,在形成焦點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參與,引出學生在思想、情感和行動上的反應,進而聯(lián)系實際,結合真實世界,創(chuàng)造真實語境,開展真實交際,使學生進入應用英語進行積極思考和交流的環(huán)境中去,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比如,筆者在講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新世紀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一單元A篇課文“I Forgive You”(“我原諒你”)時,緊緊圍繞本單元的主題——Living in Harmony(和諧共處)——及其意義所設定的教學目標,通過“You are now living on campus. How do you get along with your roommates?”(“你現(xiàn)在生活在大學校園里,你如何與你的室友共處?”)這個既與主題有關又與學生的個人大學生活有關的“熱身問題”,引導學生開口參與,導入課文,進而對“當你受到傷害時,你是否應該原諒對你造成傷害的一方”進行探討。并對哪些傷害是可以原諒的、是否有不可原諒的傷害、寬恕別人的好處以及不寬恕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如果寬恕對方,應該馬上表示還是過一段時間再諒解等一系列相關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有了以上這些問題的細致探討,教師還可以就諸如“So would you rather be right or happy?”(“因此你要選擇所謂的正確呢還是選擇快樂?”)等深層次的話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問答和討論中得出問題的結論——寬恕的核心在于受傷害的一方要馬上表示諒解,因為這是邁向和諧生活的第一步。
正是這種緊緊圍繞課文主題進行師生問答的過程,不斷創(chuàng)造了真實的交際語境。這不僅使學生的語言輸入多元化,也使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而且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促進了對課文主題和思想內涵的理解,能夠問出一些讓教師費一番思量才能回答的問題。比如,有一位學生在討論中就提出一個切身的問題:他的女朋友愛上他的室友,要與他分手,他是要報復,還是原諒他們兩人?面對這種大學生生活中既常見又棘手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自己豐富的閱歷,舉例說明“受傷害時如果采取報復”所可能帶來的后果。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還能幫助學生對所遇問題的認識,學會如何處理碰到的問題,可謂一舉兩得,從而促進學生思想認識的升華。
(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以語言為手段,強調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與掌握,造成教師多教少問,學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現(xiàn)為“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形式。即使有少部分問題,也僅僅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回答問題,而不是啟發(fā)式地給學生提供產生問題的情境;或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答問題,而不給學生提供自行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機會。蘇格拉底教學法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利用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進行思考,鍛煉學生理解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促進他們勤提問,而且會提問,進而質疑自己原來所認知的某些問題的“答案”,最后學會解決問題。
比如在講授《大學英語》第三版第四冊第四單元“撒謊還是不撒謊——醫(yī)生的困惑”這個主題時,由于學生從小就被家長和老師要求不要撒謊,要做個誠實而有道德的人,因而認為撒謊還是不撒謊是關乎品質、道德和信任的問題。教師可以先從這個已知的命題導入主題,在課堂上層層深入地進行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兒子生病了,父親拿來藥,兒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親就欺騙兒子說,這不是藥,是一種糖果,兒子吃了藥,病就好了。你說這種撒謊是不道德、不符合美德標準的嗎?曹操在一次行軍時對口渴的士兵撒謊前方有梅林,最終使部隊擺脫困境,也是不道德的嗎?醫(yī)生為了讓病人好好享受假期而對一個患癌癥晚期的病人撒謊,這種做法會失去病人對他的信任嗎?通過如此等等的答問和交流,使學生明白撒謊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含義,使學生弄清楚這樣的撒謊不存在對與錯,無關乎撒謊者的道德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師生在課堂上以這樣的探究式進行互動,通過最初的幾個問題引出后面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么將學生引導向更高層次的對真理的探索,要么指出學生在回答中所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以及在推理過程中發(fā)生的缺漏。要求學生對已經存在的概念和定義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學會質疑,學會對任何問題都要做進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時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目的語的輸入和輸出量,遠超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所能得到的。
(三)在問題討論中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
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什么”、“怎么教”、“何時教”。應用蘇格拉底教學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怎么學,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英語教學中充分彰顯出來;讓學生不僅學會英語,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英語,如何用英語,明白什么時候用、怎樣用最恰當。傳統(tǒng)英語教學重視學生詞匯量的積累,這點很重要。蘇格拉底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際語境中運用單詞時記憶單詞并且掌握單詞的用法,把英語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從人文素養(yǎng)的角度對整個英語學習進行綜合掌握。
如在講解課文中出現(xiàn)的“initial、cling to、keep…in the dark”等要求學生掌握的新詞匯時,筆者擯棄通過舉例、讓學生記誦等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是通過建立語境來引導學生對這些新詞進行理解與應用。1)What is emphasized in the saying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這句古語強調的是什么?)(It empha- sizes the importance ofyou have made when a plan is carried out.)(它強調是你在實施一項計劃時,你最初所做的努力的重要性。)2)What do your parents alwaysyou?(你父母通常會向孩子隱瞞什么?)(Their sadness,etc.)(他們傷心的事情等。)3)What do you think a drowning person would do if he found a branch floating towards him?(如果一個溺水的人看到一根樹枝向他飄來,你認為他會怎么做?)(He would try his best to catch the branch andit.)(他肯定會盡力抓住樹枝并緊握住它。)4)Why do you think some people cling to power?(你認為為什么有些人緊抓權力不放?) (They think power can bring them happiness,money,benefits,convenience,etc.)(這些人認為權力會給他們帶來諸如快樂、金錢、便利等等的好處。)
通過問答方式講解詞匯,既將學生置于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交流,又可以促進學生對詞匯的掌握和應用,加快學生語言的習得過程,還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問答中擴大學生的視野。如我班級的學生就是在這次課堂教學中第一次認識了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等現(xiàn)代經濟生活中常見的詞匯。
在分析眾多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蘇格拉底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實踐探索,總結出了蘇格拉底教學法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五個方面。
(1) 轉變了課堂焦點。蘇格拉底教學法讓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由教師獨角戲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提問式教學模式,使教學方法更加科學實際,讓教學過程更加細致、緊密,符合對學生思維訓練與對學生素質提高的要求。
(2) 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學生引入思維訓練模式。同時,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的彰顯,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在提問與思索中,不斷進步,清晰思路,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把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形成自主學習模式。
(3) 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同時,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4) 有效地實踐英語教學知識,提高英語教學效果。讓英語學習深度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在有效的時間內實現(xiàn)英語教學的教學價值,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內涵和英語文化素養(yǎng),將知識教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 改革了英語教學方法,讓聽、說、讀、寫、練融入到辯論這一過程中,將所有的教學方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蘇格拉底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雖然具有上述積極作用,但在應用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方法的正確運用、合理提問、合理引導、正確判斷。Penny Ur認為,問題要清楚明了(clarity);具有學習價值(learning value)、能激發(fā)興趣(interest)、刺激參與(availability)、具拓展作用(extension),能引出更深遠更廣泛的答案。同時注意不能把提問作為教學的唯一方式,而是主要方式,配合其他教學方法進行綜合性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第二,對話教學方式的合理運用。在運用蘇格拉底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注意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格,使用不同的方法,要有合理的調整與控制。Seliger發(fā)現(xiàn),積極發(fā)起并參與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使用的交際中的學習者進步較快;而Allwright在一次教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第二語言發(fā)展中取得最快進步的則是那些在班級里較少發(fā)言并參與交際的學生。其實,對話教學在蘇格拉底教學法中也一直強調因人而異。
第三,在備課時,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準備好主要問題及提問順序。對問題的推理必須有自己的推理辦法和思路,應擬出有嚴格邏輯順序的問題提綱,一般不可脫離教學內容隨意提問。對學生的回答要有預見性,充分估計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難,并據(jù)此準備好解決措施,這樣才能確保課堂秩序和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蘇格拉底教學法,有助于改變英語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人文素質提高和思維訓練的現(xiàn)狀。通過啟發(fā)學生從問題的根源出發(fā),不斷進行自我提問,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這將有利于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將知識傳授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1] Long M H, Sato C J. 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C]//Seliger H W, Long M H.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Newbury House, 1983: 28-29.
[2] Brock C.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 TESOL Quarterly, 1986, 20: 47-59.
[3] Nunan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ing it work[J]. ELT Journal, 1987, 41(2): 136-145.
[4] Penny Ur.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30.
[5] Seliger H W. Does practice make perfect? A study of interaction patterns and L2 competence[J]. Language Learning, 1977, 27(2): 263-278.
[6] Allwright R L. Classroom-centered research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J]. TESOL Quarterly, 1983, 17: 191-204.
The Implications and Functions of Socratic Method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eng Dahu
(,,,)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more emphasis has been put on language knowledge tha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rgumentative ability. The writer tries to apply the Socratic method to practice to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to a knowledge-based, argument-based and quality-bas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ir English languag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thereby cultivating their English argumentative ability.
;;
H319.3
A
1009-895X(2012)02-0160-05
2012-01-01
鄭大湖(1966-),男,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法。E-mail: greatlaked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