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王建洲
鄭州拓野筑路有限公司(450000)
橋頭軟基路段由于地基沉降引起的橋頭跳車現(xiàn)象主要是施工圖設計時,地質鉆探布孔過少,鉆探深度不夠,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軟基存在,導致橋頭路堤軟土地基處治遺漏。此外,采用的軟基處治理論計算方法和選用的計算參數(shù)與軟基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距,導致軟基處治設計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和技術要求。另外,雨水侵蝕造成路堤填土流失和強度降低,也是造成路橋過渡段路堤沉降的主要原因。
市政道路中橋梁、通道和明涵等都要求臺背填土處治。然而,臺背填土壓實度受施工的用料、順序、機械、經驗和施工作業(yè)面等工程管理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臺背填土壓實度未能滿足設計要求。此外,在道路營運過程中,路基路面在車輛荷載以及自然因素的長期作用下,會形成土基塑性變形的積累,導致路橋間的差異沉降,從而影響道路路面的平整度。
橋頭引道過渡段工程處治措施有粗粒料填筑法、鋼筋混凝土過渡板(即搭板)和加筋土法等。這些處理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提高路基的整體強度,降低路橋間的剛度變化以及沉降差異,減少路橋間的不平順,防治或避免橋頭跳車現(xiàn)象。從市政工程建設可知,橋頭引道過渡段設置搭板以后的橋頭跳車現(xiàn)象仍然嚴重,橋頭搭板斷板現(xiàn)象較為普遍。
從路橋過渡段的路基路面工程實踐分析可知,路橋過渡段的變形控制必須解決兩個問題:即嚴格控制過渡段內路基的沉降量;將路橋交界處的錯落式沉降變成連續(xù)的斜坡式沉降。
由于不同的結構型式,從橋臺剛度大的混凝土結構逐步過渡到柔性的填土路基結構和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其強度不一致。因此,軟土地基處治時,各段不同強度之間需設置強度過渡段。同樣地面上的路堤亦需要設置強度過渡段。
在橋頭引道路堤填筑過程中,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并不能提高地基承載力,也不能有效阻止地基沉降。只有當?shù)鼗哂凶銐虻某休d力,在路堤填土自重荷載與車輛荷載的聯(lián)合作用下不致破壞而產生較大的沉降時,土工合成材料的加筋才會產生明顯效果。因此,路橋過渡段的地基條件應保證路基的工后沉降≤10 cm,沉降差小于5 cm,沉降坡差≤0.4%的控制標準,路基條件應滿足規(guī)范要求。
2.4.1 橋臺臺背路堤加鋪土工格柵
路橋過渡段路基施工中加鋪土工格柵,土工格柵與土一起承受車輛荷載和土體自身荷載,能使土體的抗剪強度得到充分發(fā)揮,約束土體的側向變形,控制路基填土的側向位移,增強路基的整體穩(wěn)定性,增大路基的變形模量。在車輛荷載的反復作用下,會減少或不會產生變形的累積。
2.4.2 合理確定搭板長度和搭板強度
到目前為止,搭板的設計未有統(tǒng)一模式,一般按照下述原則確定其長度:
①路面設計使用年限內,由于道路下沉引起路面縱坡變化,要求搭板隨路堤沉降后傾角在1/200至1/300范圍內變化;
②搭板的長度能跨越橋臺臺背難以壓實的土體,或跨越按計劃在臺背預留的土方缺口長度;
③根據搭板的受力狀態(tài),用彈性地基或簡支梁計算搭板長度。根據規(guī)范要求,按上述方法計算的搭板長度為20~30 m。搭板強度的設計,應根據搭板與臺背填土可能脫空的最不利狀態(tài)處理,同時考慮搭板節(jié)段的劃分以及枕梁位置對搭板強度的設計影響。
從道路工程施工分析可知,水泥粉噴樁復合地基加固軟土效果明顯,施工工期短,但工程造價高;超載預壓可利用施工荷載作為軟基預壓荷載,方便施工,工期長,剩余沉降量大;塑料排水板法加固工期較超載法短,較粉噴樁法長。此外,還有強夯法和爆破法等軟土地基處治方法。為了保證軟基排水固結的施工質量,消除軟基路堤不均勻沉降的現(xiàn)象,必須盡可能地提前軟土地基路段的施工時間,爭取更長的預壓時間,以減少軟基路堤工后沉降。
路橋過渡段路堤填筑填料應采用各種土壤作對比試驗。其試驗項目包括:土壤的液限和塑限聯(lián)合測定,實施篩分和擊實試驗;各種土壤在相同壓實機具下達到同等壓實度時的壓實遍數(shù)與松鋪厚度的關系。從試驗結果中選出最適宜的土壤作為填料。填料的選擇原則應選用干容重較大的砂類土或滲水性較好的材料。這樣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級配水穩(wěn)定性和壓實特性。
路橋工程實踐證明,在橋頭引道處出現(xiàn)橋頭跳車現(xiàn)象,只要做好路橋過渡段地基處治,設計恰當結構,加強施工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控制,保證每道工序的工程質量,就能防止或減少路橋過渡段的不均勻沉降,從而減輕甚至避免橋頭跳車現(xiàn)象,提高道路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
[1]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guī)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JTJ041-2000,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CJJ1-2008,城鎮(zhèn)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