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華
(天津市寶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天津 301800)
偏癱痿痹洗液治療中風后遺癥患肢腫脹疼痛40例臨床研究
張立華
(天津市寶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天津 301800)
患肢腫脹疼痛是腦卒中并發(fā)癥之一,致使患者精神痛苦、生活不便。我科從2005年7月至2012年2月,對40例中風后遺癥患肢腫脹疼痛患者采用偏癱痿痹洗液治療,效果滿意,茲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病例選擇80例均為本院住院或門診中風后遺癥患肢腫脹疼痛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65.6歲;均經腦CT或MRI確診。病程3月至7年;腦出血39例,腦梗死41例。剔除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內臟出血、肌膚破損出血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患肢肌力、肌張力、腫脹程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肢體腫脹分度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參考軟組織損傷癥狀分級量化表制定。輕度(I度)腫脹:較正常皮膚腫脹,皮紋尚存在,標尺法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0.5 cm;中度(Ⅱ度)腫脹:皮紋消失,但無水皰,標尺法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為0.5~1 cm;重度(Ⅲ度)腫脹:皮膚重度腫脹,出現水皰,標尺法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1 cm。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予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給予偏癱痿痹洗液治療。藥用:雞血藤10 g,生川烏6 g,桂枝10 g,花椒5 g,紅花10 g,當歸10 g,黃芪20 g,透骨草20 g,伸筋草20 g,威靈仙10 g,乳香10 g,桑枝10 g。將上藥取煎煮液500 mL,兌開水2000 mL,待藥溫降至50℃,將患肢熏蒸后洗浴15~30 min,或紗布浸藥液敷于患肢,用離子透入法促進藥液吸收,2次/天。10 d為一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對照組加針灸治療,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
1.3 統(tǒng)計方法: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8.0統(tǒng)計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1 療效標準:由專人定時測量患肢的上、下肢周徑。上肢周徑測量位置為腕橫紋上5 cm,下肢周徑為內踝上5 cm?;贾[脹疼痛消失,3個月無復發(fā)為治愈;患肢腫脹疼痛較前減輕為有效;患肢腫脹疼痛無好轉為無效。
2.2 臨床療效: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治愈4例,有效3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7.5%。對照組臨床治愈2例,有效2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7.5%。兩組療效經統(tǒng)計學處理,有明顯差異(P<0.05),提示治療后治療組優(yōu)高于對照組。
風后遺癥患肢腫脹疼痛屬于中風的氣虛血瘀型,由于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不能榮,脈絡痹阻[1],不通則痛,故見患肢腫脹疼痛。偏癱痿痹洗液具祛風除濕、益氣養(yǎng)血、溫經通絡、活血止痛之功。其中,雞血藤苦甘而溫,入肝腎經。功善行血補血,舒經活血,其活血之力強,活血而能補血,為治療血痹風濕之要藥?!讹嬈聟ⅰ分^其“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2]”生川烏性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功效祛風濕、散寒止痛。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本品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溫化水濕之功效?;ń沸?、熱,具有溫中、止痛之功。紅花辛散溫通,質輕色紅,入心、肝血分。功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活血化瘀之要藥,凡一切血瘀之證,均可應用。當歸因其能引諸血歸經而得名。其甘補辛散,苦泄溫通,性動而滑,終是行血走血之性,既能活血,又能補血,兼能行氣止痛,入心、肝、脾經。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健脾、升陽舉陷、益衛(wèi)固表、利尿消腫之功,本品既能補脾益氣,又能利尿消腫,標本兼治,為氣虛水腫之要藥?,F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黃芪能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尿蛋白。透骨草辛、溫,歸肺、肝經,具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散瘀消腫之功效。伸筋草辛散、苦燥、溫通,能祛風濕,入肝尤善通經絡。治風寒濕痹,關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本品辛能散以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本草拾遺》云“主人久患風痹,腳膝疼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彼幚韺W研究伸筋草醇提取物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3]。威靈仙性善走,能通經絡,祛風濕,止痛作用較強。乳香辛香走竄善行,苦泄十二經,既能行氣活血通絡,又能化瘀消腫止痛,故為止痛專藥。桑枝苦、平,歸肝經,桑枝有祛風通絡、利關節(jié)作用可治痹痛;尚能利水,治療水腫。《本草撮要》所謂:“桑枝,功專去風濕痙攣,得桂枝者治肩臂痹痛[4]?!敝T藥共同作用則血瘀散,疼痛止,水腫消,故宜在臨床推廣。
[1]張伯萸.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公司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211.
[2]張智龍.五味齋醫(yī)話醫(yī)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15.
[3]高學敏.中藥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178-179.
[4]凌一揆.中藥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1989:84-85.
R742
B學科分類代碼32024
1001-8131(2012)04-0301-01
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