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龍 姜 群
非邏輯思維:大學研究性教學的創(chuàng)新源泉
□ 王 龍 姜 群
創(chuàng)造是人類發(fā)展、科技進步的根本動力,創(chuàng)造過程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協(xié)作的過程。非邏輯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只有提出了新思想或新問題,才有邏輯思維求證或解決問題的起點和動力。大學研究性教學的核心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非邏輯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源泉和關鍵,非邏輯思維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可以得到有效培養(yǎng)。教師在研究性教學中應采取以生為本、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想象、采用變式教學等途徑,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
研究性教學 非邏輯思維 創(chuàng)新教育
一些心理學研究發(fā)現,人類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完全遵照形式邏輯的規(guī)則來思維,在許多時候都表現出非邏輯的一面,似乎有另一種大家公認的心理邏輯。但是,非邏輯并不意味著非理性,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說,很多時候心理邏輯具有理性的一面[1]。非邏輯思維可分為形象(直覺)思維和靈感(理悟)思維。從直覺能力的層次上來考察直覺思維,可把直覺思維劃分為可能性直覺思維、聯(lián)想性直覺思維和美感性直覺思維。所謂可能性直覺思維是指一個新想法、新結論從直覺上看是否可能達到,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去發(fā)展等等;聯(lián)想性直覺思維是指需解決的問題是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似性問題,是已知領域與未知領域之間可能聯(lián)系的問題,特別是如何最簡潔、最快速地溝通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的問題;而美感性直覺思維是指要解決的數學或其它學科問題或一個新的想法是否滿足“美感”的問題。顯然,從層次上來看,此三者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的思維能力。靈感思維是指“形象思維擴大到潛意識,從顯意識擴大到潛意識……人的中樞系統(tǒng)是有層次的,而靈感可能是各個自我,是腦子里的不同部分在起作用,有時僵直不動,有時卻忽然接通,問題即告解決”[2]。事實上,靈感的很大成分就是頓悟,是人在科學或文藝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高潮,是突然出現的、瞬間即逝的短暫思維過程。進一步地說,靈感就是在人的腦海里將相關的現象、期望進行“濃縮”,并在瞬間“閃電般”地將“阻塞”研究目標的通道打通,同時在思考問題的途徑或方向上有所創(chuàng)新,是方法論方面上的“飛躍”。靈感思維在整個科學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的靈感思維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創(chuàng)造是人類發(fā)展、科技進步的根本動力,創(chuàng)造過程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協(xié)作的過程。邏輯思維主要運用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準備和驗證階段,其作用是引導思維的深入,在創(chuàng)造完成后對創(chuàng)造結果的證實。而非邏輯思維則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是產生創(chuàng)造的必經環(huán)節(jié)。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維活動總稱為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主要經歷了新思想的提出和新思想的論證這么前后兩個基本的思維階段。前一階段以非邏輯思維為思維活動的主要形式,后一階段則以邏輯思維為思維活動的主要形式。從本質上來說,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思維方式,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也是多種思維方式的互補和有機組合。顯然,創(chuàng)新思維是相對于傳統(tǒng)性思維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創(chuàng)新思維是人人都有的,但因人而異,如果常規(guī)性的思維占主導,那么其創(chuàng)造力就發(fā)揮不出來。因此,非邏輯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只有提出了新思想或新問題,才有邏輯思維求證或解決問題的起點和動力。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中明確提出高?!耙e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3]。研究性教學是教師以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通過教學過程的研究性,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4]。研究性教學理念的產生有其思想淵源和長期的發(fā)展歷程。從孔子“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到蘇格拉底的“層層誘發(fā)”與辯駁的“產婆術”,無不蘊含著研究性教學的萌芽。學界對現代大學研究性教學的關注發(fā)軔于美國的博耶委員會1998年《重振本科教學: 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藍圖》報告中提出的“基于研究的學習”,其理論來源相當豐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后現代教育理論、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理論都包含了研究性教學的思想, 共同構成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基礎[5]。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認為,從學生一入學,大學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們能夠成為參與發(fā)現、解釋和創(chuàng)造知識或形成新思想的人。這正是研究性教學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在研究性教學中,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思中學、做中學、失敗中學,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主題和步驟,把握學習的節(jié)律,成為學習的承擔者和反思者,使學習成為學生有意義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動,促進學生知識、心理、品質、自然天性和生命意義的自我建構, 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由此衍生出大學研究性教學具有自主性、開放性、過程性、探究性、體驗性、生成性等特征。這些特征突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標示著研究性教學形態(tài)的復雜、靈活與不確定性[6]。研究性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發(fā)展、學生的成長和完善。教學內容一般是具有研究價值的,是值得師生共同去探討、探究的一系列具有不確定性的問題,學生在老師引導下敏銳地發(fā)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性教學和學習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科學涵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
可以看出,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寬廣的視野,這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知識基礎;具備創(chuàng)新的勇氣、想象力和表達的能力,這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文化基礎;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方法論基礎。因此,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除了要考慮智力性因素外,意志品質、思維模式、文化素養(yǎng)等非智力因素格外重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還真正需要從鼓勵學生提問題、發(fā)表不同見解開始[7]。研究性教學讓學生參與探究,為學生提供運用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成果表達前所未有的尊重,認同學生的創(chuàng)新價值,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研究性教學是把學習建立在學生能動性的層面上的。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從他律到自律,它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極力張揚學生的主動性。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非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有利于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盡管如此,目前大學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仍普遍存在“偏重知識傳授,忽略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教為中心;教學內容陳舊不適應時代變化”等等弊端。調查研究發(fā)現,大學開展研究性教學的狀況并不樂觀,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進行研究性教學的范圍不廣,質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者認識偏差、重視不夠,教師認識錯位和積極性低、傳統(tǒng)心理定勢和行為習慣制約、素質滯后、工作時間和精力限制,學生學業(yè)負擔重、依賴授受式教學、缺乏科學研究素養(yǎng)、實踐中的畏難心理,學校教學管理不完善、評價機制不合理、教師培訓不到位、課程與教材體系僵化[8]。因此,大學研究性教學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主要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創(chuàng)造學有兩個基本觀點: 一是創(chuàng)造力人皆有之;二是創(chuàng)造力可以訓練。非邏輯思維能力是人類的一種非常復雜和高級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獲得主要取決于人們后天的習得或培養(yǎng)。培養(yǎng)非邏輯思維能力必須遵循的一條根本原則是: 思維活動要建立在較少的、不充分的知識材料的基礎上[9]。研究性教學正好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教學法,不僅符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也契合了非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之正道。一方面,教師是引向理解的前導;另一方面,學生是走向理解的實踐者[10]。大學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傳統(tǒng)的教學觀把學生當作“工具”和“容器”,研究性教學觀則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實施研究性教學,教師要實現三個轉變:第一是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要深刻理解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意義,提高開展研究性教學的自覺性;第二是教學模式的轉變,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我講你聽”的灌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的能力,注意啟發(fā)學習的非智力因素,知識不惟課本,評價學生不惟分數,真正發(fā)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切實達到在教學中提供信息、啟發(fā)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chuàng)新;第三是實現由經驗型到研究型的轉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性教學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特點,單靠教師積累的傳統(tǒng)經驗很難有效地實施研究性教學,因此教師必須善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11]。
應該說,目前在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些誤區(qū),主要是忽視培養(yǎng)非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要么就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照本宣科,要么就是過分強調邏輯思維,強調純演繹式的教學,把直覺、想象、頓悟等非邏輯思維當作可有可無,由此導致了課程教學僅賦予學生的“再現性思維”而忽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誤區(qū)。為此,在研究性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結合以下途徑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
1.鼓勵想象,進行聯(lián)想性直覺思維訓練。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毕胂笫侨藗冊陬^腦中對已有事物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因為想象沒有任何框框,可以任意飛躍、演變,甚至是無中生有,所以是一種非邏輯思維。在教學中,關鍵是要破除知識的權威,解除思維定勢和慣性思維的框條,教師應以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充滿激情的鼓動語言,創(chuàng)設學生大膽想象的氛圍,運用比喻和聯(lián)想等方法,使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的習慣。
2.啟迪猜想,培養(yǎng)靈感思維。猜想是一種想象力,是科學想象與形象思維的巧妙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直覺結果,是“靈感”的化身。而直覺思維恰恰是指不受某種固定的邏輯規(guī)則約束而直接領悟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形式。它也是很多自然科學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點。靈感思維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思維活動,它是因創(chuàng)造力突然達到超水平發(fā)揮的一種特定心理狀態(tài)。靈感思維具有突發(fā)性、偶然性、新奇性、獨創(chuàng)性和忽逝性等特征[12]。要培養(yǎng)學生的靈感思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習慣,因為它決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在一定知識信息儲備的基礎上,對疑難問題久經沉思之后不同知識信息之間的突然溝通。其次,還要幫助學生捕捉靈感爆發(fā)的最佳時機和環(huán)境。靈感往往出現在長期的緊張的思索之后的暫時的松弛狀態(tài),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在長時間緊張的思考之后,適當放松一下,開展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不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調整,而且往往也是靈感爆發(fā)的良機。
3.變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能力。變式教學法的核心是不斷地變換問題。變式教學要求通過變式的過程,展示知識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完整過程;它通過運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對問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研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變”的現象中發(fā)現“不變”的本質,從“不變”中探求“變”的規(guī)律;它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完成“應用——理解——形成技能——培養(yǎng)能力”的認知過程[13]。逆向思維是有意識地從常規(guī)思維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教師通過變式教學能有效訓練大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大學教育,不僅是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還擔負著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之重任。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是直覺、靈感、頓悟等非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實質上就是一種經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結論的思維活動。非邏輯思維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可以得到有效培養(yǎng),教師在研究性教學中要以生為本,鼓勵想象,創(chuàng)設情境,經常采用變式教學等途徑,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只有將思維方法的教學與具體的課程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以思維方法為載體,才能促進課程知識內容的教學;只有深入地探討和揭示隱藏在具體課程知識背后的思維方法,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
[1] 史慧穎,等.人類非邏輯思維辨析[J].心理科學,2006, 29(6):1409-1411.
[2] 錢學森.關于思維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8.
[3]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w w w.m o e.ed u.cn/ed oas/ website18/31/in fo139...37K,2008-05-28.
[4] 姚利民,史曼莉.大學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6):62-65.
[5] 姚利民,等.大學研究性教學理論基礎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8(4):55-59.
[6] 嚴啟英.關注高校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高教論壇,2009(3):73-77.
[7] 李延保.對“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性教學”的再認識[J].中國高校科技,2011(6):7-9.
[8] 姚利民,康雯.大學研究性教學現狀與原因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9-23.
[9] 余華東.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是非邏輯思維[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1):1-9.
[10] 胡弼成,陳小偉. 對話—理解:大學教育的本真意蘊[J].教育研究,2010(8):50-52.
[11] 劉智運.論高校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06(2):24-27.
[12] 卜定勇.培養(yǎng)學生非邏輯思維能力的探索[J]. 成功(教育),2007(1):75-76.
[13] 陳小春,劉學飛. 變式教學在培養(yǎng)思維能力中的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126-127.
(責任編輯 李震聲)
Non-logical Think ing:The Sou rce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Creation in University
WANG Long JIANG Qun
ion: C reation is the basic power for human developmen 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 p rovement. The creating process is the cooperation of logical and non-logical think ing. Nonlogical thinking is the key of the creating process. Only by proposing the newideal or new problem that we can hav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riven power to solve and verify the question. The main task of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is to make full use of students' sub jective intui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e non-logical thinking is the key and source of the creative think ing and it can be cu ltivated in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p rocess. The teacher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non-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by creating contex t, encouraging imagination and varietal teaching.
research-based teaching; non-logical think 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book=41,ebook=36
G 640
A
1672-0717(2012)03-0041-04
2012-02-06
王龍(1959-),男,安徽安慶人,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