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度市實驗中學(266700) 李 衛(wèi)
“認識地球”一節(jié),知識點多,內(nèi)容抽象,尤其是“地球儀和經(jīng)緯網(wǎng)”部分:經(jīng)線、緯線的特點、經(jīng)度、緯度劃分,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判讀等等,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由于學生空間觀念尚未完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所以這部分知識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都具有相當?shù)碾y度。每次講到這部分知識,學生學的苦,我教的也累。
這個學期又講到這一節(jié)課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設計時可謂絞盡腦汁、費盡了心思:做了精美的課件,拿了地球儀進行直觀演示,當我苦口婆心比劃著講了四十五分鐘后,結果卻還是不盡人意。仍有學生把經(jīng)線緯線混為一談,經(jīng)度緯度糾纏不清,半球不會劃分,有的學生連東西南北還分不清,更有甚者一提起這些虛無縹緲的線就頭疼,更別說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位置了……看著學生一臉的茫然,我真的困惑了:我如此精心的準備,怎么還是這樣的結果?這節(jié)課到底該怎么上,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呢?
怏怏不樂回到家里,女兒正在吃橘子,果盤里有切開的橘子,看得出是女兒自己胡亂切的:有橫著切的,也有豎著切的,看著這盤切開的橘子,我心里一動,這多像切開的地球儀?。簷M切是沿著緯線切的,豎切是沿著經(jīng)線切的,如果用分橘子的方法來講經(jīng)緯線,效果是不是會不一樣呢?我心里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趕緊坐下來,研究起這盤切開的橘子,慢慢的,一個設想在我腦子中漸漸的清晰起來:對,課堂上就讓學生分橘子:橫切橘子講緯線、緯度,豎切橘子講經(jīng)線、經(jīng)度,我仿佛已經(jīng)看到在充滿橘香的教室里學生熱火朝天的學習了……
課前,我布置學生每人帶一個又大又圓的橘子,說地理課上有大用處,雖然學生都有滿腹疑問,還是按要求帶來了。
上課了,我拿起橘子晃了晃說:“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分橘子……”話音剛落,學生們就竊竊私語起來:“分橘子?這還用學?”
“可別小看分橘子,里面有大學問呢”我故作神秘的說,“要橫著把橘子分成兩半,有幾種方法?”
“有無數(shù)種方法啊,就是分的大小不一?!?/p>
看來這個簡單的問題沒有難倒大家,“那要把橘子平均分成兩半呢?”我接著問。
“那只能從中間切了”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
“如果豎著切呢?”
學生比劃了半天:“豎著應該都能分成平均兩半吧……”
“同桌合作切切看”我下了分橘子的命令。
教室里頓時充滿了橘子的香味,看著同學們都按要求分開橘子了,我趁機出示了緯線與緯度、經(jīng)線與經(jīng)度示意圖,讓大家觀察:看,分開的橘子多像切開的地球儀啊……
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橘子是學習地理的“道具”啊……
有了分橘子的體驗,再學經(jīng)線、緯線,就容易多了,尤其是半球的判讀、經(jīng)緯線的特點這些難點,迎刃而解。最讓我欣慰的是同學們參與這節(jié)課的熱情,可謂空前高漲:從同桌合作分橘子到探究經(jīng)緯線的特點,同學們一直保持極大的探究興趣,這節(jié)課獲得成功也在情理之中了??粗瑢W們心領神會的樣子,我也感到如釋重負,一個小小的橘子,竟然解決了困擾師生大難題。
同一個老師,上同一節(jié)課,效果卻是天壤之別。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第一節(jié)課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課堂上我是主宰:整個教學過程是以灌輸知識為主,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采用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對知識的結論性給予,而忽視了知識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發(fā)現(xiàn)過程,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其結果是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挫敗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失敗也是必然。
第二節(jié)課之所以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其成功的原因看似源于一個小小的橘子,實則是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了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合作,讓我聯(lián)想到這樣一段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段話的意圖與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摒棄被動接受式學習,避免死記硬背和機械式訓練,提倡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態(tài)度”有異曲同工之處:都表明了“動”的重要性,不僅要動耳、動眼,還要動手、動腦、動口。
另外,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是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最基本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生活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
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換一種方式學習,也許一切就會“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