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637002)
理性地研究法律, 當前的主宰者或許還是“白紙黑字”的研究者, 但未來屬于統(tǒng)計學和經濟學的研究者。
——霍姆斯[1]
公民基本權利是指具有一國國籍的個人作為“人”的這一主體性所具有的尊嚴而享有的、并在其歷史過程中不斷發(fā)展的最基本權利;該權利為憲法規(guī)范所確認并得到國家尊重和保障。[2]隨著民主憲政進程的不斷發(fā)展,憲法中的公民基本權利條款逐漸增多,其實現(xiàn)途徑也日益多樣化?,F(xiàn)代法治以“權利本位”為其所追求的根本宗旨,一切法律原則與制度在最深層次意義上來說,都是為維護和促進人的整體和全面發(fā)展服務的。而對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來說,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社會各個方面的矛盾比較突出,切實保障社會轉型期下的公民基本權利的協(xié)調與平衡,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動力因素,對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起著塑造與變革的作用。法律與科技的關系是近來法學理論界研究的重點內容,各個法理學教科書中也多設專章進行論述。但是,在既有的研究中,法律與科技的關系同法律與經濟、法律與政治、法律與道德等的關系,盡管在一些細節(jié)或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結構大同小異,其結構體系顯然受到公式化的辯證法的影響。[3]由此觀之,既有的對于法律與科技關系的探討往往比較大而化之,僅僅從一般性的角度、格式化的程式上來做比較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未能夠在更深層次上揭示法律與科技的本源性關系;二是未能就具體的法律關系要素與科技的關系作個性化的探討。筆者在此無意于對法律與科技的關系作整體性的、宏觀性的閘述,而僅選取憲法中的公民基本權利與科技發(fā)展的關系作為研究的進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根本動力,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程度從最根本上說是由科技發(fā)展水平等根本性制約因素所決定的,而作為憲法重要內容的公民基本權利的規(guī)定更是如此。具體而言,科學技術對公民基本權利具有以下功能效用:
權利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來源于法律的確認。[4]憲法中公民基本權利也是如此。在原始社會是不存在公民權利這一說法的;進入到奴隸社會時期,權利僅僅為部分特權階層所享有;而封建社會時期,個人仍然具有嚴重的身份束縛性,任何權利的分配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嚴重制約著個人權利的發(fā)展;19世紀開始的資產階級革命,以蒸汽機的發(fā)明為開端,引起了西方國家政治結構的變化,“主權在民”取代了“天賦人權”,人民或者說公民才真正成為一切權利和權力的來源。整個法律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一個公民基本權利不斷生成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力一直是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根本上導致社會的變遷,促進了公民權利的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一個很具體的例子,知識產權是一種新型的權利,在最初是沒有這種說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價值交換領域逐步擴大,而知識所具有的價值功能也逐漸體現(xiàn)出來,權利主體所擁有的知識客體由于具有價值交換功能,在生活中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有意、無意的侵害,此時權利主體提出了對其原生態(tài)權利進行保護的需求,而法律則順應這種需求,在制度中確認了主體的知識產權。而知識產權作為一種兼具財產權和人身權雙重特性的權利,[5]其是憲法所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在具體法律領域中的體現(xiàn),是公民權利的具體化。由此觀之,科技發(fā)展具有生成公民權利的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僅能夠生成新的權利,而且可以保障既有的權利。這一點在司法過程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司法是權利保護的最后屏障,由于其裁決具有終局性,所以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雖然按照我國目前的訴訟體制,違憲審查尚未能進入司法程序,公民的一些基本權利也不能通過司法路徑獲得保障,但是公民基本權利所具體化的各種樣態(tài)的權利卻可以在司法程序中得到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司法活動的科學性逐漸增強,司法技術日臻完善。以往的很多審判規(guī)則如“神明裁判”、“刑訊逼供”逐漸退出了司法程序,主要原因就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法律的形式理性日臻凸顯,相較于實質理性具有價值優(yōu)位的特性。而法律的形式理性又要求規(guī)則優(yōu)先和程序優(yōu)先。[6]在司法機關偵破案件的過程中,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對規(guī)則與程序有了更深的依賴,從而減少了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如現(xiàn)在司法系統(tǒng)已經很少使用刑訊逼供的手段來獲得案件事實,這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具有重大意義。在刑事案件中,“無罪推定”代替“有罪推定”,雖然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體現(xiàn),但這不能不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犯罪偵查手段提高的結果。從“有罪推定”到“無罪推定”的進步,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具有標志性的歷史意義。
前面筆者已經論述了科技發(fā)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生成功能,但是這種生成功能是沒有國界的討論。而在此處,筆者要在不同國家與地區(qū)之間探討科技發(fā)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擴展功能。由于工業(yè)革命帶動了航海技術的發(fā)展,歐洲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航海運動,接著是各個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歐美各國開始了其殖民統(tǒng)治生涯。在對各個殖民地進行統(tǒng)治的過程中,其自身的法治思想與法律制度也隨之滲透到殖民地國家,而殖民地國家大都是封建統(tǒng)治殘余思想尚未褪去的國家,公民權利意識十分淡薄,由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被殖民統(tǒng)治生涯,對其來說,一方面充滿著血與淚的恥辱,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公民自主性意識的覺醒。這些國家紛紛開始了資產階級或者社會主義革命,走向了現(xiàn)代化之路。我國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寫入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這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對國際人權保障發(fā)展趨勢的一種迎合。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全球開始了政治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一個國家要想?yún)⑴c到國際化的浪潮中去,就必須接受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的各種規(guī)則,而國際人權保護規(guī)則正是這些規(guī)則中的一種。從根本上說,是科技發(fā)展與進步促進了人權保障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對國際人權保護規(guī)則的接受,從而擴展了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范疇體系。
按照現(xiàn)代政治理論,人民是國家一切權力的來源,我們也一直這么倡導與宣傳。但是在整個國家結構體系中,人民權利卻總是處在缺位的狀態(tài)之中。耶林說:“法律不僅僅是思想,而是獲得力量?!盵7]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盵8]而法律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莫過于公民權利。隨著科技的進步,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達,原來公民無法表達的思想言論,可以通過網(wǎng)絡瞬間傳達給整個世界。這就使公民有了自己的話語表達機制,現(xiàn)在有些地方開通的政府門戶網(wǎng),接受群眾的批評意見,正是網(wǎng)絡技術進步對民眾權利意識喚醒的一種反映。“藥家鑫殺人案”最終以藥家鑫被判處死刑而告終,在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民意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網(wǎng)絡上民眾對案件的種種討論,對犯罪嫌疑人的口誅筆伐,都促使案件的主審法官慎重考慮案件的處理結果所要造成的社會影響,秉公做出裁判,還民眾一個說法。從這個案件可以看出,民眾樸素的司法感情可以通過網(wǎng)絡對司法程序及其結果產生影響,雖然這種影響有干預司法獨立的嫌疑,但是它至少讓社會大眾知道了其話語權是有分量的,其言論自由是可以對國家公權力產生影響的。這不能不說是對公民權利意識的一種喚醒,而在這個喚醒的過程中,網(wǎng)絡技術或者說科學技術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
前面論述了科技發(fā)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功能效用,我們知道按照博弈論,事物之間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面筆者將就公民基本權利對科技發(fā)展的作用進行闡述,以求最終剖析二者的內在聯(lián)系。公民基本權利作為法律體系架構中的組成部分,其根本是屬于國家的上層建筑,是意識層面的東西。而科技作為生產力的最高體現(xiàn)形式,是屬于物質層面的。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公民基本權利對科技發(fā)展主要有以下能動作用:
“以人為本”是現(xiàn)代民主社會所一致倡導的一種社會價值理念?!皥猿忠匀藶楸?,就是要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盵9]而“以人為本”具體到公民基本權利領域,就是指一切社會因素都要以維護和促進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xiàn)和增進為宗旨。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物質因素,其發(fā)展不是自由自在的,必須由其規(guī)則約束,這樣才能保證其在正確的道路上進步。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xiàn)就是對科技發(fā)展進步的最高價值指引。我們經常探討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講科技進步要受制于道德觀念的約束,而道德觀念作為一種客體,其主體也是人。例如核技術可以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物質利益,但是國際社會對發(fā)展這種技術一貫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就是因為任由這種技術的無節(jié)制發(fā)展,一旦爆發(fā)戰(zhàn)爭,會對整個人類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這種約束,可以說是以維護基本人權為出發(fā)點的。又如“安樂死”可以消除垂危病人的痛苦,使其得到解脫,但是法律卻一直未對其進行認可,因為這種技術是對人生命權的一種剝奪,即使它的初衷是好的。由此觀之,科學技術發(fā)展不是沒有章法的,也不是以增進物質經濟利益為唯一宗旨的,其最重要的是增進和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所以,我們說公民基本權利為科技的發(fā)展提供了價值指引。
一國的公民具有生存與發(fā)展的權利,公民的這種權利的實現(xiàn)又依賴于一定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而科技水平是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我們講,消費者主權是指在消費領域中,生產者生產什么,經營者經營什么,服務商提供什么都是由消費者決定。[10]消費者的主權決定了生產經營者的經營方向,而這種生產經營又是依靠一定的科技發(fā)展,所以間接的科技也必須按照消費者主權的要求發(fā)展。消費者主權又是公民的生存發(fā)展權在消費領域的具體化。我們常說,我國現(xiàn)階段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F(xiàn)階段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所體現(xiàn)的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可以是生存權也可以是發(fā)展權,公民對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整個國家的權力又來源于公民,所以作為生產力體現(xiàn)之一的科技,也必須不斷地發(fā)展進步以滿足公民的權利需求。現(xiàn)在的家用機器人、汽車導航系統(tǒng)等等,無不是因為人的需求而促使科技創(chuàng)新并最終研發(fā)出來的。整個社會就是在人不斷提出滿足自己的權利需求以后,科技做出相應的努力而不斷發(fā)展進步的。
科技成果的研發(fā)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科技成果的運用能為所有者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科技成果的共享往往會產生“搭便車”的行為,損害科技成果所有者的利益。因此科技成果的研發(fā)者與所有者都不愿意交流與分享自己的成果。但是科技成果的交流與共享可以擴大科技成果的應用范圍,催生新科技成果的產生,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就整個社會而言,是鼓勵科技成果交流與共享的。這就產生了總體與個體的矛盾。社會本位原則要求以整個社會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科技成果的交流與共享。而就整個社會而言,其所倡導的社會本位無非是以整個社會的人為本位,排除了人,整個社會也是不存在的,討論社會本位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說科技成果的交流與共享,從根本上說是公民基本權利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法律規(guī)定,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有期限的,權利主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是可以被他人合理使用的,權利人在自己不形成其權利時,國家是可以強制允許其他請求主體使用的。
正如前面所論述的,科技成果的研發(fā)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資源,而科技成果的應用又很容易遭受到不法侵害,所以我們要對科技成果的產權進行合理界定,對科技成果進行有效的保護。無恒產者無恒心,無恒心者無信譽。[11]對科技成果的產權進行界定和保護是保證科技發(fā)展與進步所必需的。而之所以要對科技成果的產權進行界定與保護,就公民基本權利層面而言主要源自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科技成果的研發(fā)者擬或是所有者都是公民中的一分子,其對科技成果所享有的財產權或者是人身權都是公民基本權利的具體化,因此對科技成果權利人的保護實質上也是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其次,科技發(fā)展最終成果的受惠主體是整個國家或者世界的全體公民,對科技成果的產權進行界定和保護,從近期看是保護科技產權人的合法權益,從遠期看是維護了全體公民的科技成果受益權。所以滿足公民的基本權利要求對科技成果的產權進行界定和保護。
公民基本權利與科技發(fā)展進步關系,從本質上看是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的關系探討。所以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此問題的最基本研究進路。但是由于此問題所具有的時代的特殊性,所以又需要引入博弈論、信息論、成本分析、社會調查等經濟學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科技的進步使法律的形式理性越來越占據(jù)主導地位,而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xiàn)又要求法律形式理性的優(yōu)先性。筆者始終認為,從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著手,是研究公民基本權利與科技發(fā)展的最佳路徑。
[參考文獻]
[1] The Path of the Law[M].Harvard Law Review,1897:469.
[2] 商繼政,劉鵬.論憲法中的公民基本權利變遷[J].理論與改革,2011(3).
[3] 蘇力.法律與科技問題的法理學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1999(5).
[4] 付子堂.法理學初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45.
[5] 劉春田.知識產權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6.
[6] 岳彩申.論經濟法的形式理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2.
[7] 耶林.為權利而斗爭[M].胡海寶,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1.
[8] 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
[9] 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huán)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04-05(1).
[10] 李昌麒,許明月.消費者保護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4.
[11] 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