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葉斯柏森外語教學思想對中國英語教改的啟示

        2012-04-01 23:10:42劉斌河張高遠
        當代外語研究 2012年4期
        關鍵詞:葉氏丹麥外語教學

        劉斌河 張高遠

        (南京財經大學,南京,210046)

        1. 引言

        奧托·葉斯柏森(Otto Jespersen,1860~1943)是丹麥近、現代史上聲名顯赫的世界級語言學家,一生著述頗豐,多達487種,研究涵蓋普通語言學、語音學、語言史、二語習得、語言哲學、國際輔助語等多個領域,對普通語言學和語法學的貢獻尤為顯著,影響了包括布龍菲爾德、喬姆斯基等語言學泰斗在內的大批學者。在與語言學息息相關的外語教學領域,葉斯柏森也頗有建樹。他身體力行,著手推動現代外語教學改革。他的外語教學理論專著《如何教外語》(HowtoTeachaForeignLanguage)使他“在應用語言學領域內長期得到人們的贊揚”(Titone 1968:48)。該書自1904年至1947年連續(xù)發(fā)行九版,至今仍是外語教學界廣大學者和教師必讀的一本經典論著(Bodelsen 1964:188)。

        葉氏不僅是語言學術界的領軍人物,而且也是中小學外語教學領域的改革家(Christophersen 1989:6)。他既是理性主義者,又是激進改革主義者,敢于挑戰(zhàn)權威和傳統(tǒng),打破陳規(guī)舊俗,反對偶像崇拜,終生致力于探索一條適合本民族英語學習的道路,為丹麥英語教育的成功改革做出巨大貢獻。本文將梳理葉斯柏森英語教學思想,回顧丹麥由其倡導的英語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從而為中國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2. 丹麥英語教育發(fā)展過程

        橫觀歐洲,丹麥與英國隔海相望,共瀕北大西洋;縱覽語言史,丹英兩種語言同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①。兩國都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歷史文化似乎頗有淵源,但實際上直到17世紀末,丹麥人才開始了解英語,進而通過譯著逐漸熟悉莎士比亞等英國文學巨匠及其名篇佳作。這些譯著從德語輾轉譯成丹麥語(S?rensen 1989:29;張高遠2009:47-48)。18世紀中葉以前,丹麥民眾對英語及英國文學鮮有所知,主要原因是18世紀及19世紀大半時間里,拉丁語、希臘語、德語及法語在丹麥教壇處于主流地位,而英語語言文學尚未確立學科地位,未在學校正規(guī)講授。英國于17世紀末取代荷蘭成為海上霸主后,英語漸升為貿易語言,但因丹麥地位仍居于德語、法語之后,實際并未開課。直至1930年,英語在丹麥師范院校始列為必修課(見S?rensen 1989:31)。

        19世紀末,丹麥英語教壇盛行形式主義,灌輸拉丁化語法,普遍采取翻譯法,側重書面語教學,提倡機械記憶。當時合格英語師資奇缺,教師基本技能低下,只能沿襲語法翻譯法。不少外語教師從感性出發(fā),認為語言無非是詞匯加語法規(guī)則,而語法是語言的核心,是判斷語句正誤的依據。他們因此片面強調學生背誦語言規(guī)則,不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外語語法規(guī)則。殊不知,這些規(guī)定多半是拉丁語語法的推行和移用(參看Howatt 1984)。尤為可笑的是,在中小學英語教材里竟出現“thou turnest—thou turnedst”這類舊詞古語(S?rensen 1989:32)。

        1893年,葉斯柏森受聘為哥本哈根大學首位“常設”英語語言文學教授。當時丹麥外語教學理念陳舊過時,方式機械單調,開設的外語雖屬現代語言,但實際仍將它作為缺乏生命力的古典語言來講授,因此總體成效低下。葉氏痛感丹麥外語教育的種種弊端,開始積極尋求改革。幾十年后,丹麥英語教育終于取得長足發(fā)展,躍居英語教育成功國家之前茅。語言學家兼外語教育家葉斯柏森功不可沒。

        3. 葉斯柏森外語教改主張

        工業(yè)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確立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趨勢日益明朗。為使外語教學適應社會和時代要求,挪威學者斯多姆(Storm),瑞典學者倫德爾(Lundell),德國學者西維爾斯(Sievers)、菲托爾(Vi?tor)、弗蘭克(Franke),以及英國學者賽斯(Sayce)等教育界名流各自在國內或國際場合先后發(fā)起或推動了外語教改運動。丹麥以葉斯柏森為代表的教育界有識之士積極引進英國著名學者斯威特(Sweet)、帕默爾(Palmer)等人的學術成果和英語教改觀點,同時借鑒吸收西北歐同行的見解與做法,推動丹麥英語教學改革。

        葉氏在《如何教外語》一書中談到:改革運動“不是某個人的想入非非,而是我們時代最好的語言理論和教學理念相結合的產物”(Jespersen 1904:4)。相對于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葉氏強調英語教學必須著眼于“實踐性”和“相關性”;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模擬英語環(huán)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嘗試使用英語的各種表達形式,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他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與提高學習者的英語交際能力。他的這些外語教學思想也構成了丹麥英語教改的理論基礎,而通過探討葉氏這些外語教學思想可知,這些都是源于他對語言本質的深刻洞察。概括起來,其教改理念歸納如下:語言音與義之間的聯系反映語言與思想之間的聯系,因此音、形、義三者必須并重;強調聽說領先、口語優(yōu)先;避免機械灌輸語法,盡量少用翻譯法;以富有意義的連貫語篇為教材。分述如下:

        第一,構成教學基礎的應當是口語,而不是書面語。葉氏主張口語優(yōu)先原則應貫穿整個外語教學過程。外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在學習一門活的語言,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口語技能以及理解本族語者言語的能力。當時丹麥外語教學盛行語法翻譯法,忽視聽說能力,學生外語發(fā)音很不標準,口頭交際能力低下,影響了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外語教學亟需改革(S?rensen 1989:35)。大部分教師外語口語表達能力差,根本無法引領學生,這是造成學生技能低下的主要原因。葉斯柏森本身是位杰出的語音學家,深知良好的外語口頭技能與學生日后發(fā)展外語其他技能之間的密切關系,因此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當時語音學屬學界冷門,但葉氏已經預見到語音學對語言教學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明確指出:“我們要向學校介紹語音學,因為理論使我們信服,實踐也證明講授語音學,相比不講授語音學,更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大幅提高發(fā)音質量”(Jespersen 1904:143)。

        葉氏認為將語音學和注音符號應用于現代語言教學,是現代語言教壇最重要的進展。語音一經脫口即告消失,相比書寫符號更難把握。為突破發(fā)音難關,他極力提倡外語初級教學階段應專門使用音標。為了實踐這一原則,他為丹麥大學生專門編寫了一本英語語音學教材(Rischel 1989:54),并倡導外語入門教材應當全部采用音標。

        第二,語言是用以交流思想的,必須通過清晰易懂的連貫上下文加以學習。葉斯柏森(1904:11)強調通過交流思想來學習語言,為此他強調,只要有條件,教學就應采用前后連貫而富有意義的語篇。這條原則旨在反對啟蒙課本中使用互不關聯的孤立詞語,因為支離破碎的詞拼湊在一起,仿佛“以石頭做面包”,是無法表情達意的。同樣,不連貫的句子也難以表達思想。舊式課本中往往選用或編造不連貫的語句例釋某一語法條目,殊不知互不關聯的語句放在一起,仿佛從報紙每一專欄任意抽取一個句子湊在一塊,令人不知所云。

        因此語言應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應結合上下文來學習,不應只學孤立的單詞和互不銜接的句子。葉氏強調學習者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外語課文。此外,他倡議根據詞頻選編一個難度廣度適當、有助于學生理解的詞匯表(S?rensen 1989:36)。

        第三,語法規(guī)則應盡量結合語篇學習,引導學生自行觀察總結。雖然學習外語免不了學習語法,但葉氏主張入門階段盡量不涉及語法。他贊同赫伯特·斯賓塞“向兒童傳授語法是何等愚蠢的做法”這一看法(Jespersen 1904:111),強烈反對死記硬背繁瑣的語言規(guī)則,極力主張采取“發(fā)現式學習法”學習語法,鼓勵學生在課文中“尋寶似地”搜尋例證,自行總結語法規(guī)則。他提倡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其主觀能動性,認為“凡學生能自行發(fā)現的,教師就不應灌輸”(見S?rensen 1989:37)。鑒于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通過閱讀對語法規(guī)則獲得感性認識,他并不反對在中高級教學階段系統(tǒng)講解語法,但語法講解宜以歸納法為主、演繹法為輔。

        第四,采取直接法授課,少用翻譯方式。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多層面的,并非單純培養(yǎng)翻譯技能。“若將翻譯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則學習者無法真正欣賞一門外語的特質”(Jespersen 1904:44)。葉氏也承認翻譯在外語教學中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甚至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因此不必絕對加以排斥(56)。例如,翻譯可用以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某些詞句(80)。他極力主張教學過程應盡量少采用翻譯法,教師取而代之以其他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例如,教師直接以目標語解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直接以目標語思維的習慣。教師也可讓學生以自己的話復述課文,既作為檢查方式,又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述能力。他還提倡采取句型替換學習外語。這一倡議為聽說法所采納,至今仍是一種常用教學方式。

        葉氏強烈反對利用本族語教外語,提倡直接用目標語進行教學,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極盡一切辦法,在聽、說、讀、寫中大量接觸外語。為使學生理解原文并熟練運用所學外語材料,應訓練學生直接用外語思維的能力,而不應憑借母語譯成目標語這一方式養(yǎng)成間接外語思維的不良習慣。好的外語教學法其首要條件不僅是讓學生偶爾接觸一丁點外語,而是要造成外國語的環(huán)境,讓他們盡可能多地使用外語,像游泳能手一樣沉浸于外國語的“海洋”之中;或像潛水高手一樣潛入外國語的“海底”,怡然自得,如魚得水(同上:48)。

        第五,采用圖畫等直觀方式為輔助教學手段。葉氏認為,外語教師不僅可采用現成的圖畫進行教學,而且應能在黑板上現場畫簡筆畫,對課文涉及的外來事物進行描述講解。圖畫技能是教師從事教學應具備的一大基本技能(Jespersen 1904:63-65),而外語教師借助這一技能更能夠增強課堂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第六,外語教學應當借鑒母語習得過程。葉斯柏森的教學主張吸納了其母語習得觀點和兒童教育觀點。兒童在連貫語言中不知不覺習得了母語,因此他提倡像兒童學母語一樣在連貫的句子中學習語法,反對機械灌輸孤立的詞形變化細節(jié)。他反復強調應當學“活的語言”(Jespersen 1904:4)。既然生活和語言都是不斷變化的,現代語言的教學方法也應當靈活,以適應這種變化。

        父母對兒童語言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最重要的責任是“讓兒童享有大量機會,使之能夠聽到最純最好的語言,并有機會接觸友好的同齡人和成年人”(Jespersen 1916:254;Vejleskov 1989:140)。他們對孩子的語言錯誤不宜動輒加以糾正,不應過于苛求,而且其本身在發(fā)音方式、語句長度或語言形式選擇等方面均應擺脫幼稚的方式,以起到示范作用。這對外語教學也極富啟發(fā)意義。

        4. 葉斯柏森外語教學思想與實踐:啟示與借鑒

        葉斯柏森的追求目標不僅僅限于爭取中小學層次上的英語教學改革。作為大學教師,他自1893至1925年間安排大批行將從事英語教學的畢業(yè)生接受崗前培訓,為提高其專業(yè)水平做出杰出貢獻。一代中學英語教師在葉斯柏森的倡導和直接影響之下獲得培訓,極大提高了丹麥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水平。葉斯柏森的外語教學思想及其領導的英語教學改革對丹麥全國英語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英語學習受到普遍重視。至1962年,丹麥超過90%的六年級學生都在學習英語,而教學也從單純語法學習上升到英語實際運用和學習策略掌控(韓松立2010:25)。歐盟委員會在200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丹麥530多萬人口中,77%的人能夠較熟練運用英語。丹麥在非英語國家中成為英語教育最成功的范例(同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葉氏教學思想和實踐以及丹麥英語教育成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它對我國外語教改具有以下啟示與借鑒意義。

        第一,著眼提高教師素質。英語教師專業(yè)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英語教學效果。丹麥英語教育成功是以一大批高素質英語教師為堅實保障的。早在19世紀末,丹麥教育主管部門即規(guī)定在中學執(zhí)教英語者必須持碩士學位才算合格,可見當時丹麥教育部門對英語教師從業(yè)資格要求之高(S?rensen 1989:31-2;張高遠2009:51)。這一政策實施使丹麥現代外語教學水平實現了長足提高。以葉斯柏森為代表的一批致力于英語教育研究的學者強調外語教學必須注重實踐和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以致用,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嘗試使用外語各種表達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研究證明,學習者只有在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的引導和幫助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學習和實現發(fā)展(Vygotsky 1978:86)。換言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提升學生學習水平和發(fā)展其潛力的關鍵因素,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揮無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只有提高外語教師的教育意識、外語掌控能力以及課堂教學的設計與把握能力,才能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才能開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提高其對外語的興趣,增強其對外語學習的投入。因此,英語教師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發(fā)展是中國英語教育水平提高的前提條件。

        目前,中國中小學英語教師不僅數量嚴重不足(程曉堂2010),而且在崗教師專業(yè)素質總體欠缺,學歷層次在所有學科中位次最低(彭偉強2002:42),這一狀況遠遠無法滿足“三個面向”的戰(zhàn)略要求。因此必須加強對英語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和技能培訓:通過教師教育,更新其觀念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使其具備終身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只有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才可能為學生提供合理、足量和難易適度的輸入,保證學習者素質的全面提升。

        選派骨干教師出國進修學習,促使其成為專家型教師。然而,目前由于各級政府財力有限,還應充分利用適合本土特點的教師培訓方式,提倡“不出國門、修煉內功、增強自身素質”。

        第二,夯實語音基礎,掃清發(fā)音障礙。葉斯柏森倡導外語教學應優(yōu)先解決語音問題,突破語音難關,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聽說技能掃清“攔路虎”。這一方略符合外語學習的規(guī)律,也符合教育學的實踐性原則。聽先于說,說先于讀,讀先于寫——這是母語能力發(fā)展的自然順序,也是外語技能培養(yǎng)的合理順序。掌握語音知識、抓好口語技能,是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必經途徑。

        雖然語音只是外語學習的一部分,但語音掌握的好壞影響學習者對自己整個外語學習能力的評價,亦即外語學習的“自我概念”,進而影響外語學習成績。良好的二語語音素養(yǎng)和發(fā)音技能對外語學習自我概念起到正面影響,對外語學習發(fā)揮積極促進作用;不良的二語語音素養(yǎng)及發(fā)音技能則對外語技能的全面發(fā)展起到抑制作用。此即“外語語音學習假設”(王初明2004)。調查證明此假設完全符合實際。雖然調查分布在不同省份和學校,受試類型也不一樣,但數據分析結果卻一致表明:英語語音自我概念和英語學習成績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為此,英語啟蒙乃至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應注重聽說訓練,盡量多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理解、模仿、記憶,為“說、讀、寫”等技能的培養(yǎng)打下基礎。

        在中國這樣一個外語使用機會有限的環(huán)境下,學生基本上只能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中接觸外語,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愿意使用語言,同時獲取信心,提高興趣。在這個“人造”外語環(huán)境中,教師應當成為高質量的語言資料庫,教師流暢準確的英語口筆語成為學生便捷的語言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樣本(周燕2010:295)。換言之,教師自身的語言功底和個人素質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294)。反觀目前中國中小學英語教壇,許多教師發(fā)音不夠標準,口語能力薄弱,課堂上不敢、也不能多講英語,不得不以母語為媒介,造成學生通過母語學英語的不良習慣。這不僅嚴重影響啟蒙階段的英語學習,也影響中學乃至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因此,糾正教師的不良發(fā)音習慣,提高口語能力,在目前英語師資培訓日程與內容安排中應加以優(yōu)先考慮。

        第三,精編教材,打造極品。葉斯柏森一向重視外語教材在整個外語教育過程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身體力行,親自編著英語、法語入門教材以及語音、語法等方面的教科書,貫徹聽說法和直接法所倡導的“口語優(yōu)先,聽說領先,生動直觀”等基本原則。他兼顧不同年齡的興趣特點,在入門教材中引入兒歌韻文之類生動活潑、易于誦讀的材料;在中高級教材中更注重介紹不同國度的文化習俗,使學生接受語言訓練,領略異國風土人情,感受他族文化精華,陶冶學生欣賞異國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情懷,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葉氏編寫教材的基本思路值得借鑒。

        目前中國外語教材市場看似琳瑯滿目,大多教材實則內容雷同,體例、風格單調,缺乏創(chuàng)新產品;內容豐富新穎、具有思辨性,注重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培養(yǎng),并且能滿足個體差異教學需要的高質量教材并不多見,因而未能為英語教學的優(yōu)質輸入提供保障。中國英語教育尚須在教材方面不斷改進。此外,英語教育者應深入調查研究我國英語教學現狀,從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發(fā)展適應本土環(huán)境、符合時代需求的英語教學法,促進學生個體良性成長,順應教育“三個面向”的總體需要。

        第四,研究教法,注重培養(yǎng)實際能力。作為丹麥語言學界著名學者和外語教學界杰出代表,葉斯柏森的外語教學思想持續(xù)影響著丹麥英語教育。他積極倡導外語教學方法改革,將外語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yǎng)交際技能。他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提倡聽說領先,分階段有側重地訓練和培養(yǎng)聽說讀寫技能——初學階段注重輸入口頭語料,培養(yǎng)聽說技能;中高級階段側重輸入書面語料,培養(yǎng)讀寫能力。他將培養(yǎng)和提高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標,這是丹麥英語教育成功之關鍵。丹麥在19世紀末開始推行直接法教學。所謂“直接法”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直接學習、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目標語,力避母語,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解釋詞義和句子。直接法重視目標語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盡管丹麥在外語教學法方面經歷多次改革,但外語教學界對聽說技能和交際能力培養(yǎng)這一教學目標早已形成共識,在教學實踐中持之以恒,歷久彌新。

        相比之下,中國英語教學長期以應試教育為驅動力,各階段的教學曾經普遍采用語法翻譯法,甚至中小學英語課堂至今依然不同程度地采用這一低效傳統(tǒng)的教法,嚴重忽視了口語能力培養(yǎng),學生雖取得較好的筆試成績,卻未能相應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昂臅r低效”成為中國外語教學難以擺脫的慢性疾病。為根本扭轉停滯狀態(tài)和落后局面,英語教育者應在課內外通過各種形式的英語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更應積極尋求與英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機會,使其在真實情境中接觸、吸收、運用英語。這樣才有望將學生學習動機從表層功利性逐漸轉向熱愛語言文化的深層動機。

        第五,營造良好的英語環(huán)境。要實現外語教學的理想效果,其首要條件是盡可能讓學生多接觸和使用外語。學外語像學游泳,學生必須浸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Jespersen 1904:48)。葉斯柏森極為重視真實外語氛圍,主張沉浸式外語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語言意識只有在適當而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培養(yǎng)起來。丹麥設立9年一貫制綜合學校,實行9年義務教育,從4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4年級至6年級每周3學時,7年級至9年級周課時平均為4.86學時(柯飛、傅榮2006;張小情2007)。雖然其周課時顯然少于中國課堂周學時,但學生英語應用和交際技能卻普遍很高,得到世界公認。目前我國中小學普遍開設英語課,小學每周3-5學時,中學每周5-6學時,大學一、二年級每周4學時,然而學生英語應用和交際能力卻普遍欠缺。英語教學費時低效,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外語氛圍(彭偉強2002:43)。丹麥英語學習者英語應用能力遠勝于中國英語學習者,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前者享有良好的英語環(huán)境,能夠最大程度地接觸和使用英語。從中國英語教學現狀看,輸入的主要途徑仍然是課堂教學,然而課堂教學難以提供真實的英語環(huán)境——學習者大多是在教師指引下進行操練,英語輸入量十分有限,且班級規(guī)模偏大,缺乏實踐機會。因此,我國目前應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努力營造課內外英語語言環(huán)境,尤其值得大力推廣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立體英語教學;在課堂外充分發(fā)揮諸如廣播、電視、報紙、戶外廣告、電了郵件等現代信息和媒體技術的作用,強調英語的自然輸入。英語教學過程中還應強調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在高級階段為學生推薦更多深淺適度的讀物,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此外,政府應當適當開放國外英語媒體,使各類英語水平的國民有機會直接收視BBC、CNN等英語節(jié)目,為營造良好英語氛圍提供便捷條件。

        從心理學和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外語必須在一定情景中反復實踐才有望真正提高。理想的外語教育應向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外語環(huán)境,使學習者接觸直接應用目標語的場所和機會,激勵其參與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體驗真實交際(彭偉強2002:40)??梢?語言環(huán)境對于語言學習何等重要。

        5. 結語

        葉斯柏森致力于推動丹麥英語教育發(fā)展。作為世界著名語言學家和教育家,葉氏語言觀體現社會性和交際性,強調英語學習重在實踐性和相關性,號召英語教育者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模擬英語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其在輕松氛圍中嘗試運用英語的各種表達形式,提高英語交際能力。葉氏興趣廣泛,著作等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整整影響了幾代學者。葉著價值從未顯現衰微跡象,其學術見解深刻,為外語教育界不斷提供學術養(yǎng)分,使廣大英語教育者獲益匪淺。葉氏思想閃耀著真知灼見,對我國當今英語教育改革有著重大啟示和借鑒意義。我們應當認真挖掘這位語言學巨匠的理論思想,尤其是他對丹麥英語教育改革留下的豐富理論財富。

        附注:

        ① 英語屬西日耳曼語支,丹麥語則屬北日耳曼語支。

        Bodelsen, C. A. 1964.EssaysandPapers[M]. Copenhagen: Nature Method Centre.

        Christophersen, P. 1989. Otto Jespersen [A]. In Juul, A. & H. F. Nielsen (eds.).OttoJespersen:FacetsofHisLifeandWork[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owatt, A.P. 1984.AHistory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spersen, O. 1916.NutidssproghosB?rnogVoksne[M]. Copenhagen: Gyldendal.

        Jespersen, O.1904.HowtoTeachaForeignLanguage[M]. London: Allen &Unwin.

        Rischel, J. 1989. Otto Jespersen’s Contribution to Phonetics [A]. In Juul, A. & H. F. Nielsen (eds.).OttoJespersen:FacetsofHisLifeandWork[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S?rensen, K. 1989.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Denmark and Otto Jespersen [A]. In Juul, A. & H. F. Nielsen (eds.).OttoJespersen:FacetsofHisLifeandWork[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Titone, R. 1968.TeachingForeignLanguages:AHistoricalSketch[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Vejleskov, H. 1989. Otto Jespersen’s thinking about child language [A]. In Juul, A. & H. F. Nielsen (eds.).OttoJespersen:FacetsofHisLifeandWork[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54.

        Vygotsky, L.1978.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程曉堂.2010.聚焦我國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中國英語教師自主發(fā)展叢書》出版談[OL].http:∥www.jyb.cn/book/jssf/201003/t20100302_343168.html.

        韓松立.2010.丹麥英語教育對中國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1):25-27,38.

        柯飛、傅榮.2006.國外外語教育政策:考察與比較[J].外語教學與研究(4):309-11.

        彭偉強.2002.當代國外外語課程變革的經驗及其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9(4):38-43.

        王初明.2004.自我概念與外語語音學習假設[J].外語教學與研究(1):56-63.

        張高遠.2009.奧托·葉斯柏森學術生涯面面觀[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張小情.2007.北歐四國英語基礎教育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5):74-78.

        周燕.2010.教師是外語學習環(huán)境下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關鍵[J].外語教學與研究(4):294-96.

        猜你喜歡
        葉氏丹麥外語教學
        從震旦到復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真相
        鳴鶴葉氏詩人與白湖詩社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9:00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讀·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丹麥Skovbakken小學
        現代裝飾(2018年2期)2018-05-22 02:50:13
        “Less Is More”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做人要逗,才華要秀
        丹麥圣誕季
        英語學習(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亚洲一本到无码av中文字幕 | 日本午夜理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999精品无码a片在线1级|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白浆一二三区| 97cp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尤物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网天天 | 区三区久久精品水蜜桃av|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 亚洲国色天香卡2卡3卡4| 一级片久久| 91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国产系列丝袜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成人爱| 极品少妇被黑人白浆直流| 国产一女三男3p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中文字幕东京热一区二区人妻少妇| 无码色av一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看片| 欧美国产小视频| 国产自拍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成午夜福利人试看120秒| 东方aⅴ免费观看久久av| 亚洲综合网站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9191在线亚洲精品| 黄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天堂8在线新版官网|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中国老太老肥熟女视频| 蜜桃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一女三男3p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