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錦
(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直觀化活動在英語閱讀中的效力分析*
林西錦
(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直觀化活動旨在幫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把文字轉(zhuǎn)化為形象直觀的視圖,由此加深對文學作品的印象與理解。在英語閱讀課堂中使用圖文配搭、畫插圖和角色扮演三種常用的直觀化活動,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對文章的閱讀理解,且不同的直觀化活動對英語閱讀者體現(xiàn)出不同的效力。
閱讀理解;插圖;角色扮演;直觀化活動
在聽說讀寫四項言語技能中,閱讀是語言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項。然而,據(jù)報道,至2010年,中國人的平均閱讀量每年不足5本,距離美國25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的人均年閱讀水平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1]。對于母語閱讀尚成問題的高校大學生來說,英語閱讀更顯得困難重重。對文字閱讀興趣不大,對英語語境生疏,詞匯量不足,語法知識結構不扎實,閱讀技巧欠缺等都造成學生的英語閱讀困難。
在高科技充斥的年代,如今的生活環(huán)境到處被影視、網(wǎng)絡、海報、漫畫等包圍著。比起文字內(nèi)容,視圖內(nèi)容以其形象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因此,如何將英語文字閱讀直觀化,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值得探討。
所謂的直觀化活動(visualization activities),就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能幫助人們把抽象文字轉(zhuǎn)變?yōu)橹庇^視圖的活動[2]。比如為文章提供插圖,把文學作品拍成視頻,這些都有助于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在國外,直觀化活動作為一種閱讀方法已被不少學者所研究并應用于英語教學中。
Pressley曾對三年級學生做過一個實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使用插圖講述故事的班級比沒有使用插圖的班級,學生對故事的記憶更深刻,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都更清晰。Gambrell也在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中做過類似的實驗,得到同樣的結果[3]。
Esrock認為,直觀化活動在母語閱讀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記憶內(nèi)容并參與到與作者的思維互動中。而Tomlinson則發(fā)現(xiàn),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說,將閱讀內(nèi)容直觀化有一定的困難,但能克服困難達到直觀化的學習者都比未能做到直觀化的學習者對閱讀材料有更深刻清晰的理解[4]。因此,Tomlinson對直觀化活動在二語閱讀中的應用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把直觀化活動分為四類,分別是繪畫(drawing)、插圖(illustration)、啞劇(miming)和連接活動(connection activities)。
研究中,Tomlinson把繪畫分成讀前對主題的聯(lián)想、讀中對內(nèi)容的補充、讀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三個步驟,讓學生們自由繪畫。從學生們的畫中了解到,同樣以圣誕節(jié)為題材的文章,美國的學生和澳大利亞的學生就會分別畫出冬季和夏季的圣誕兩個版本。由此,他認為在閱讀過程中參與繪畫的學生會更積極地調(diào)動自己的背景知識(schema)來幫助對閱讀材料理解。在插圖實驗中,學生們被要求忠實于閱讀材料用插圖形式直觀的表現(xiàn)出來。這個實驗有助于教師從插圖的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在啞劇實驗中,Tomlinson建議教師或?qū)W生嘗試把閱讀材料無聲地表演出來,比如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Phillips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把該活動稱之為戲劇化(dramatization)[5]。兩者的實驗結果都表明參與了表演活動的學生對閱讀材料理解更深刻。在Tomlinson的連接活動中,他提出讓學生調(diào)動背景知識,把閱讀到的內(nèi)容與自己的經(jīng)歷或見聞相連接,由此來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力??偟膩碚f,Tomlinson主要就是用畫圖、表演和背景知識聯(lián)想來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立視圖,由此來提高對閱讀材料的理解。
Hibbing和Rankin-Erickson一起做過一項“一幅圖勝過千言萬語(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的研究[6]。他們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假想腦海里有一部電視,嘗試把閱讀的內(nèi)容在電視中一一播放,最后把所看到的影像畫成草圖。從學生的反饋中得知,那些在閱讀過程中無法把文字轉(zhuǎn)化為視圖的學生通常都會在閱讀理解上遇到障礙。他們還認為對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在閱讀教學中使用視圖來輔助理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對于低水平的學生,則還可以加入各種圖片、連環(huán)畫、電影等作為教學輔助。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應用直觀化活動,就是要引導學生把閱讀到的文字材料轉(zhuǎn)化成形象直觀的視圖,學生們可以通過呈現(xiàn)直觀作品來交流分享彼此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而老師也可以從學生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和判斷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
借鑒Tomlinson及上述其他學者的研究,筆者以圖文配搭、畫插圖和角色扮演三種較為常用的直觀化活動對所執(zhí)教的四個班級做了一項對比分析。參與實驗的四個班級均為某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大一新生。其中一個為對照班(39人),三個實驗班分別為實驗A班(50人),實驗B班(53人),實驗C班(53人)。閱讀材料節(jié)選自英文童話小說原著Book of Mumimu[7]。
在實驗中,對照班學生以閱讀練習的形式對拿到的文字材料自行閱讀。教師通過設計閱讀理解題來考察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程度。實驗A班的學生分別拿到文字材料和未排列順序的插圖,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插圖按照文字材料的順序排列。實驗B班的學生對拿到的文字材料畫插圖,教師允許學生按各自的閱讀理解或者是故事的情節(jié)多少決定插圖的數(shù)量。實驗C班的學生則分小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將閱讀材料表演出來。隨后,教師抽查四個班的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復述,由此評定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程度。
研究發(fā)現(xiàn),對照班的閱讀理解題正確率為67%。實驗A班中78%的學生圖文搭配成功,14%的學生有少量插圖沒有找對文字,而8%的學生圖文搭配不成功。實驗B班中34%的學生能較好地將故事用插圖畫出;49%的學生基本能畫出故事梗概,但細節(jié)有疏漏;而17%的學生表示畫圖有困難,無法將理解用畫圖清晰表達,但在所上交的插圖中依然可發(fā)現(xiàn)部分信息和閱讀文字可對接。實驗C班中11%的學生基本能保留大致情節(jié),66%的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多少對故事內(nèi)容有疏漏,而23%的學生無法較好地完成表演。
而在抽查復述故事環(huán)節(jié),對照班的學生最為吃力,部分學生能較粗略描述故事梗概,有少數(shù)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描述出細節(jié)。實驗A班的學生對復述故事也有一定的困難,但部分學生能借助插圖,基本將故事梗概和細節(jié)描述到位。實驗B班的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最為熟悉,能配合自己的插圖大致將故事和細節(jié)清楚描述。實驗C班的學生在復述故事過程中,描述故事時對自己沒有扮演過的角色,細節(jié)有所疏漏。
由此可見,從難易程度來講,圖文搭配是最簡單的直觀化活動。耗時少,效率高,但是要求閱讀材料要有配圖,或者教師事先要準備好插圖。同時,插圖的細節(jié)多少與形象程度也會影響到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雖然圖文搭配的成功率較高,但學生對故事細節(jié)的熟悉程度不如自己畫插圖的學生。
從理解程度來講,畫插圖是最有效的直觀化活動。實驗中能較好畫出插圖的學生對故事梗概和細節(jié)都掌握得較好。畫插圖所費時間較多,雖然實驗沒有對插圖的美觀度做太多評價,但是細節(jié)的展現(xiàn)依然對學生的繪畫有一定的考驗。沒有畫出插圖的學生并不表示對閱讀材料完全沒有理解。畫得最好看的也并不表示細節(jié)理解最多。但學生在閱讀中努力把文字轉(zhuǎn)化為插圖的過程,以及他們繪畫前決定哪些要畫,怎么畫,這些過程都強化了對故事內(nèi)容的記憶與理解。
從興趣程度來看,角色扮演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直觀化活動,效果卻不太樂觀。主要原因有:準備時間不夠充分,學生對內(nèi)容不熟練;演員口語不佳、動作表達不清影響觀眾對故事內(nèi)容的理解;很多學生只關注自己的角色,沒有理解故事的其他角色和內(nèi)容;部分學生因害羞,扮演時放不開;部分學生過于放松,態(tài)度不夠端正,無法認真投入角色扮演。
實驗顯示,在英語閱讀課中使用直觀化活動的三個實驗班,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都比對照班更勝一籌。效力最大的是為閱讀材料畫插圖,隨之是圖文搭配和角色扮演。與對照班相比,實驗班的學生在直觀化活動中,閱讀氣氛更輕松,學習氣氛更濃厚,學生更愿意積極參與到閱讀中來,而閱讀之后與同學之間對于閱讀材料的討論明顯比對照班的學生更深入。學生們彼此欣賞對方的圖畫或表演,提高自信的同時也多了一份不同的閱讀經(jīng)歷。而直觀化活動的這些效力在1983年Gavlean做類似的研究中就已被驗證過[8]。
首先,上述統(tǒng)計的結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在閱讀中應用直觀化活動的情況,但畢竟參與人數(shù)有限。因此,活動效力的參考值可能會隨研究范圍的大小而有所改變。其次,學生的各種能力水平會影響活動的效力,比如繪畫、表演、英語口語等。還有,教師測評的主觀性較強。包括教師設計的閱讀理解題、準備圖文搭配用的插圖、對活動的安排與引導、在判斷學生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程度上都存在主觀性因素。另外,能應用直觀化活動的閱讀材料有一定限制。比如描述性文字較多的閱讀材料適合畫插圖,而對話性文字較多的則更適合角色扮演。最后,由于教學安排和時間的限制,沒能對實驗進行量化再取平均值。不同學生的配合與參與度會使結果存在偶然性。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考離不開圖像?!敝庇^化活動在閱讀教學中,能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把文字轉(zhuǎn)化為形象直觀的視圖,并由此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與印象。該研究旨在為直觀化活動在提高英語學習者閱讀理解的效力上提供參考值。同時,為英語閱讀教師提供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料與案例。不同的直觀化活動各有利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jù)不同的材料進行選用,同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加強教學引導和活動管理,熟悉并發(fā)展更多更有效的直觀化活動,從而更成功地提高其在閱讀理解效力。
[1]安梓.中國人平均閱讀量年均不足5本[N].福州晚報,2010-04-06.
[2]Roe B D,Stoodt B D,Burns P C.Secondary school reading instruction:The content areas[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7.
[3]Gambrell L B,Jawitz P B.Mental imagery,text illustrations and children’s story comprehension and recall[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3,(28).
[4]Tomlinson B.Seeing what they mean:Helping L2 readers to visualize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5] Phillips S.Drama with childre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Hibbing A N,Rankin-Erickson J L.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Using visual images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 for middle school struggling readers[M].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2003.
[7]Namtip C.Book of mumimu[M].Bangkok:Assumption University Press,2007.
[8]Miller J P.The holistic curriculum[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7.
H3
A
1008-4681(2012)03-0149-02
2012-03-01
林西錦(1983-),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第二語言課堂教學。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