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彬彬 (安慶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0)
高校體育教學中陳式太極拳教學方法研究
姚彬彬 (安慶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0)
在高校體育的陳式太極拳教學中,采用激發(fā)學生興趣、根據(jù)教學需要創(chuàng)造改編套路、因材施教、保持課堂活躍度、給學生及時糾錯、注意動作細節(jié)的講解、讓學生將陳式太極拳融入生活、將教拳與教學生做人融合在一起等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陳式太極拳,培養(yǎng)終生體育的觀念和能力。
高校體育;陳式太極拳;教學方法
太極拳是深受國人喜愛的武術項目,是目前中國武術向世界傳播最為廣泛的拳種。陳式太極拳是各派太極拳的始源,幾百年來世代沿襲,歷久不衰,不斷發(fā)展,在各式太極拳中獨留其剛?cè)嵯酀⒖炻嚅g、躥蹦跳躍、松活彈抖的特色,并以其卓越的技擊、健身和養(yǎng)生的作用,深受人們的喜愛[1]。陳式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其他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陳式太極拳在動作上柔化剛發(fā)的技擊特點保存較多,因此一直被認為不利于廣泛推廣。筆者常年在高校從事體育教學工作,所開設的陳式太極拳選項課,受到了同學們的廣泛歡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第1次課,花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講述太極拳的起源、練習太極拳的好處等等,讓學生對太極拳的起源、發(fā)展概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了解太極拳在鍛煉身體方面的獨到的作用。同時,做2個套路的示范給學生看:一個是課堂需要考試的套路;另外一個為完整的陳式太極拳的套路表演。通過高質(zhì)量的演示,激起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
陳式太極拳最適合向大眾推廣的無疑是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但該套路共74式(一說83式,說法不同,套路一樣),因為公共體育課學時有限,肯定是學不完的,因此必須要改編。
2.1改編原則
改編主要依據(jù)以下幾個原則:①不拘一格,招式之間不一定依原有套路的順序;②原有套路中最基本、最能反映陳式太極拳特色的招式盡量保留,盡量選取幾個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動作,以及盡量選取幾個太極套路中與普通拳術套路比較接近的招式,讓學生學習太極拳的同時,也能學到傳統(tǒng)拳術套路中常用的動作;③套路的難易要適中,不能讓學生覺得太簡單學得無味,亦不能讓學生覺得太難,失去學習的動力;④套路必須滿足武術套路編排的基本原則,如套路盡量各個方位都能照顧到,套路打完后,應該能回到原地等;⑤保證有一定的觀賞性:一個武術套路,應該讓學生學會后在公共場合進行個人或集體表演,所以一定的觀賞性是必要的。
2.2改編套路
依據(jù)以上的原則,創(chuàng)編了如下套路:
1)陳式太極拳精選18式(女生用) 第1式:預備式;第2式:太極起式;第3式:野馬分鬃;第4式:踢二起;第5式:護心拳;第6式:旋風腳;第7式:玉女穿梭;第8式:云手;第9式:高探馬;第10式:懶扎衣;第11式:抱頭推山;第12式:六封四閉;第13式:單鞭;第14式:前招;第15式:后招;第16式:掩手肱拳;第17式:金剛搗碓;第18式:收式。
2)陳式太極拳精選二十四式(男生用) 第1式:預備式;第2式:太極起式;第3式:野馬分鬃;第4式:踢二起;第5式:護心拳;第6式:旋風腳;第7式:玉女穿梭;第8式:懶扎衣;第9式:六封四閉;第10式:單鞭;第11式:白鶴亮翅;第12式:斜行;第13式:摟膝;第14式:拗步前招;第15式:閃通背;第16式:掩手肱拳;第17式:云手金剛搗碓;第18式:擺腳跌叉;第19式:金雞獨立;第20式:倒卷肱;第21式:轉(zhuǎn)身雙擺蓮;第22式:當頭炮;第23式:金剛搗碓;第24式:收式。
在教學中,根據(jù)男生女生身體特點的不同,分別教授不同的套路。在動作要求上,對男生動作難度要求相對較高,如要求高質(zhì)量地完成一些跳躍類別的動作,要求打低架等;對女生在動作柔美度上要求高一些,動作難度可以相應降低。這樣,保證男同學的體能能充分發(fā)揮出來,避免女同學因運動強度過大而難以適應。
體育課堂上的大學生大多為18~21歲左右,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陳式太極拳對部分同學來說還是略顯沉悶。因此,適時活躍課堂的氣氛也是很重要的。在課堂上筆者常用的方法有:
1)做游戲 利用課堂前期的體育游戲,讓學生開心參與的同時,也做了熱身運動。使學生能充分熱身,順利的進行柔韌性練習,從而保證能順利地練習陳式太極拳的一些跳躍動作,也保證了身體不容易受傷。
2)做一些推手練習 推手作為太極拳中“聽勁”的練習法門,在學生眼中卻是娛樂的好機會。因為套路練習都是單人練習,推手作為一種兩人對練的練習,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增加了大家練習陳式太極拳的興趣。
3)給學生講太極名家的故事 在學生練習累了休息的時間,會給學生講一些太極前輩、名家的故事。不拘泥于只講陳式太極拳前輩的故事,而是所有太極拳名家的故事都講。所選取的故事或是傳奇型的,或是勵志型的。如講民國時期的絕代高手、孫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孫祿堂的故事,告訴大家一個高手到底功夫可以高到什么程度;講陳式太極拳前輩陳發(fā)科的故事,告訴大家陳發(fā)科的拳除了天份以外,還是靠苦練出來的,以陳發(fā)科的例子告訴大家“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的道理;講齊公博“入門先站三年樁”的故事,告訴大家基本功的重要性,不只是練拳,做任何事情,把最基本的功夫做扎實了,最后才能取得比別人更高的成就。通過這些故事,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給學生講了做人、練功的道理,同時也提升了大家練拳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不管學生是多是少,都做到給學生一一糾錯。要求學生動作寧可學少一點,一定要把動作學習正確。因為一旦動作錯誤,以后很難糾正。告訴學生“會一百式錯誤的動作,不如會一式正確的動作”的道理。在教學中貫穿“寧缺勿濫”的原則,學會一式以后,再學下一式。把一個動作學準確了,打的到位了,學生才能更深的理解這個動作,從而做到一通百通。如果只是一味的趕教學進度,會讓學生因跟不上進度而有挫敗感,會讓學生覺得“什么動作都打的不好看”而失去學習的動力。學生在學習陳式太極拳中常犯的錯誤有:
1)身法無法貫徹以腰為主宰的原則,身體亂晃。身法主要指腰帶動軀干的運使方法。論拳法不能割裂開手眼步身,實為一體,其總的樞紐在腰身。拳論講“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吧怼奔礊樯矸ǎ砼c腰密不可分,腰法實為身法?!把鼮檐囕S,四肢為輪”。太極拳把自己比作是一個小宇宙,是轉(zhuǎn)動的球體,而且一動無有不動。其動的主體是身法動,也就是腰法動,即以腰脊為中軸的轉(zhuǎn)動,帶動四肢繞軸動,做到源動于腰,旋腰轉(zhuǎn)脊,自己就象是個飛轉(zhuǎn)的球,對方的力沿切線飛出?!爸姓黄瑹o過不及”。身法的運動中(除個別姿勢外),都要保持腰脊與地面垂直,轉(zhuǎn)動中不傾斜,防止腰故意擺動[2]。
2)身型不能按標準做到位。陳式太極拳的身型可以簡單的總結(jié)如下:頭要虛領、肩要松沉、肘要下垂、腕要塌活、腰要松塌、髖要松縮、膝要裹住、踝要靈活、腿要微屈、胸要內(nèi)含。身型不到位,則動作不管怎么做都不標準,讓人感覺總是差那么一點。很多同學總是問為什么感覺都按動作要求做了,可打的拳看起來就是不美,就是沒有太極拳的感覺,身法和身型的不到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3)心里無法真正放松,動作緊張生硬。陳式太極拳講究“松、靜、自然”,只有心里真正的放松下來,動作才能與呼吸配合,最后“合乎理,合于道”。
由于很多影視作品、武俠小說的渲染,很多學生覺得陳式太極拳很玄、很神秘、很深奧,覺得自己肯定學不好陳式太極拳。因此,在教學中,詳細給學生講解陳式太極拳的拳理,講解“四兩撥千斤”的道理。揭開陳式太極拳神秘的面紗,讓學生與其親密接觸。告訴大家一些生活中的騙子的伎倆,教大家如何辨別真?zhèn)?,不要因?qū)W拳心切而上當。同時,在不多的課時中,告訴大家利用太極拳養(yǎng)身的簡易實用的方法,教大家“調(diào)身、調(diào)氣、調(diào)心”。很多同學在課外,因為怕其他同學笑話而不敢在公共場合練習太極拳。因此,教大家一些簡易的單式練習,即使在寢室的方寸之地也可以練習。教大家呼吸的法門。告訴大家學習累的時候可以做些簡短的調(diào)養(yǎng)練習,從而達到放松身體,提高學習效率。最終將太極拳融入到生活中去。
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練習太極拳而使原本暴躁的心理狀態(tài)變得平和而改變性格的人屢見不鮮。的確,練習太極拳有調(diào)節(jié)人的心理、使人心平氣和的作用。太極拳受傳統(tǒng)哲學滲透影響,具有哲理性,充滿辯證思想。從哲學角度來看太極拳被謄為“哲拳”,這不僅由于太極拳的稱謂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也不僅由于太極拳動作要領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味,而且由于傳統(tǒng)哲學思想對太極拳的全面滲透,形成了獨特的運動思想,特別的技術要求,突出的價值功能。從太極拳里的確可以參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太極拳博采眾長、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如其可剛可柔,不卑不亢;如其強調(diào)一切要順其自然?!拔磭L不靜,極其靜也,神明不測,有觸即發(fā);未嘗無動,于動時存靜意,于靜中寓動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合乎自然。虛心無所不容,靜無所不應[3]?!比松酪材蝗绱?。
“太極十年不出門”。陳式太極拳博大精深,是人一輩子也研究不完的拳種。因此,體育課上短短的幾十個課時里面,想要讓學生透徹的理解陳式太極拳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一把為學生開啟太極之門的鑰匙,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能初步的了解陳式太極拳并喜歡上它,并在以后繼續(xù)深造陳式太極拳,成為一生的愛好。以上的種種教學方法,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唯有這樣,陳式太極拳才能更好地發(fā)揚光大,造福人類。
[1]陳正雷.陳氏太極拳劍刀[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2]馮志強.太極拳全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3]朱建忠.由太極拳理悟人生道理[J].中華武術,2003(1):40-41.
[編輯] 洪云飛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3.044
G852.1
A
1673-1409(2012)03-N133-03
2011-10-12
姚彬彬(1980-),男,2003年大學畢業(yè),碩士,講師,現(xiàn)主要從事體育服務與管理、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